近日接到老师通知,学校有一个关于育儿方面的故事征集活动,每个班级需要两篇,我自告奋勇报名写一篇。关于育儿,我也是一直摸索中,自我感觉也不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妈妈”。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育儿类的书籍,网上也有很多关于育儿的文章或者短视频,但我总感觉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环境去不断调整教育方式,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否则你的孩子可能会“大众化”,失去自身的“闪光点”。
现在大多数孩子的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孩子从小很难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具备
“坚强的毅力”,所以在育儿方面,我也是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和引导。以下是我分享的几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许可以让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毅力方面得到一点点启发或借鉴。
爬山是个既能够锻炼孩子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吃苦耐劳及毅力的好方法。在我家孩子学会走路到现在,我和爸爸周末基本会带孩子去附近的紫帽山或清源山爬一次到两次的山。刚开始从抱着上山,到自己爬一小段,到后来全程自己爬上山,这中间少不了孩子的哭闹、不耐烦以及每次说去爬山,孩子表现出的抗拒。我和爸爸在孩子表现出烦躁和抗拒的时候,也是不断通过精神的鼓励、食物的奖励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将孩子一步一步“哄骗”上山。现在,这周一爬已成为我们家庭周末必备项目。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带着家里两个孩子去挑战了《国家地理》推荐的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之虎跳峡高路徒步路线。在雄伟壮阔的虎跳峡间,孩子的表现让我出乎意料。两天一夜的行程,每天至少七八个小时地翻山越岭,孩子小小的身躯,在崎岖的山路上表现出惊人的坚持。徒步过程中孩子虽然频繁地问什么时候才到,但是却少了之前的烦躁和抗拒。我问孩子“宝贝,爬到山顶,你有什么感觉?”孩子回答“妈妈,我感觉整个人很轻松。”我又问“你们觉得累吗?”,孩子回单“虽然累,但是路上风景很美,看到很多小动物,也很有意思。”这一刻,孩子似乎已经体会到爬山的乐趣以及爬山给自己带来身体能量的释放与精神上的愉悦。这趟虎跳峡之旅,不仅孩子们学会了坚持与勇敢,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吃苦”。这不仅仅是一次徒步,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深刻教育。
安踏982创动空间有个攀岩区,在孩子读中班的时候,我们带孩子去体验了攀岩。原本以为孩子会害怕,可能攀个三四米就要下来,可孩子却比我们想象中勇敢与坚强。当爬到三分之二处,她在那边左右调整自己的姿势,可能是因为体力不支,手麻脚酸,孩子一直上不去。我和爸爸在下面劝孩子放弃,一直喊“爬不动就下来,没事。”可孩子却在上面一直坚持,试图向上爬,这个过程持续了六七分钟,最终孩子终于“突破自己”爬到顶端,敲响铃铛。下来的时候,孩子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想这一刻,孩子似乎懂得了“坚持”的可贵。
![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能“吃苦” 图片2]()
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大家都变着法带娃。我与孩子约定每晚七点,一起练瑜伽。刚开始孩子觉得有趣,后来因为动作的持续保持给身体带来的酸疼,她开始抗拒,并生气地问我“妈妈,为什么一直要练瑜伽?我都不喜欢!”我不作回答。后来,我通过告诉她瑜伽体式是通过哪种动物演变而来以及让她当瑜伽老师,通过她的示范动作来教我等方式调动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刚开始的十分钟,到半小时,到最后一小时,孩子慢慢学会适应。有一天晚上,我故意不提醒该练瑜伽了,孩子却主动提醒我“妈妈,练瑜伽的时间了。”我说“你不是不喜欢练瑜伽吗,今晚就不练了。”,孩子却说“妈妈,虽然我不喜欢练瑜伽,但我能坚持!”孩子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也很欣慰。
我们总以为孩子太小了,可能吃不了“身体上的苦”,但是我们忘了“毅力”可以让孩子克服“身体上的苦”。“毅力”又需要靠不断的体会“身体上的苦”得到锻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多带孩子去运动,登山也好,打球也罢,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多感受一些“身体上的苦”,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能坚持,能吃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