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魅力太行·河北邢台邢西二月赶庙会

(2023-04-17 17:31:34)
标签:

情感

太行山

文化

文/冯兵绪



现在是闰二月十二,路过白岸村,看到又有不少货摊子,是不是白岸又要过庙会了?二月十三是白岸村的“鸡毛会”,二月十九是白岸口村的庙会。十里八村的人就开始欢欢喜喜地去赶庙会了,整个庙会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是三年疫情之后白岸乡庙会欢乐景象。白岸二月十三的“鸡毛会”,流传已久。至于为什么叫“鸡毛会”,曾问过不少人,但也没问出个子丑寅卯来。前多少年,这个庙会在西部山里也算规模不小,把原来穿村而过的公路挤得满满当当的。从二月十一到十三,白岸的乡亲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看大戏、赶庙会、品小吃、买物品,一派热闹景象。就是谁前两天顾不上来赶会,那也没什么,但到了十三那天即便是再忙,也会放下手里的事情,到庙会上去转一转。因为这天是正会,人更多,货摊子也更多,不去买点农具、菜籽什么的,将会留下没去赶一年一次二月会的遗憾。尤其是白岸村的“菩萨奶奶”“御街夸官”也会闪亮登场。按照庙会的惯例,在二月十三这天,村里人就把长期“定居”在白云寺中的“菩萨奶奶””抬到大街上转一圈,名曰“御街夸官”。远远地就听见了咚咚锵锵的鼓乐声,前边身穿黄衣的锣鼓队员奋力击鼓敲锣撇镲镲。只见“大会授”手持彩旗,左臂上挽着红布条,走在队伍的前边。紧接着是身着红衣的洋鼓队,随后是手持彩扇或红或绿的秧歌队,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彩旗飘扬,鼓声铿锵。“菩萨奶奶”被四抬大轿抬着,煞是威风凛凛。长长的队伍从村东“白云寺”前一直排到了村西。乡亲们点香跪拜,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时候赶庙会的记忆没有多少了,那时候只是跟着三叔期盼着到庙会上吃几个麻糖,买几本小人书,看一会儿唱大戏。对于大街两旁的布摊、衣服摊子、农机具、小百货、水果摊什么的不感兴趣,更对那些应接不暇的嘈杂声、叫卖声也没多少记忆。白岸村的舞台原来在村东白云寺前,后来挪到了村东头小学校园内的。对于那些上演的剧团剧种什么的,虽各具特色,但也没多少兴趣。尤其是那些老人们常常被台上的演唱感动得直抹眼泪,更是不理解的。曾依稀记得舞台上演那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拄着拐杖,无奈地被一伙凶神恶煞般爪牙搡倒在地,不知为什么将人家姑娘拖走……不少老人们看到这里,更是止不住哭得稀里哗啦。看到这个情况,就央求三叔离开,到别处去转转。到八十年代初,来到浆水上高中。二月十五是浆水的庙会。看到那人来熙攘的情景,才真正理解了庙会的作用。实行土地承包后,山民们就由愁吃愁穿,变得吃饱穿暖,腰包也渐渐鼓了一点儿,便引来许多供销社和小商小贩纷纷到庙会摆摊销售。几里长的村街上,商铺摊子一家连一家,都在忙碌着,还有不少摊子还不停地播放着流行歌曲,用来招徕顾客。山里庙会,按照山里人的需求,带来了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不可缺少的种子、农具,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鞋袜,水果蔬菜、各样小吃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一道道山沟里满是走出来赶庙会的山里人,他们从庙会上购买了种地的新机器,购买了新种子。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新政策,山里人也跟着脱贫的步伐款款走来,走进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故乡的庙会习俗仍传承着、延续着。家乡的庙会,承载着美味的山村文化盛宴,散发着浓浓的乡风、乡俗和乡情!但愿他百年传承,时代绵延,青春永驻,历久弥新。转自公众号《魅力太行》

作者简介:冯兵绪,男,生于1966年,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朱温坪村人。现为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信都区作协会员。间或有集报文章见刊于《中国集报信息》,有散文见刊于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开发区报,信都报等。创建公众号“魅力太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