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疑惑
(2013-08-06 20:53:06)
南非 Fancourt Hotel and Country Club Estate 球场简介:
第一洞,这是一个距离较短的洞,球道呈巨大波浪起伏状,250码处,正对果岭堆砌一座小山,完全挡住进攻视线。开球距离距离不能超过240码,首选5号木杆。第二打隔山盲打,短铁杆得精准度要高。四边堆砌的果岭起伏很大,落点稍离洞杯就可造成三推。
第二洞,这是一个超长距离三杆洞,前低后高的三阶式“葫芦腰”果岭,在常年的逆风条件下,木杆攻击都会显得有些艰难。果岭四周7个沙坑围绕,对停球的要求极高。三段式大坡度果岭,只能是从下向上推,反之会“一推到底”。
第三洞,发球台前200码的障碍区可谓荒草萋萋,250码到300码落球区内沙坑密布,开球躲避沙坑相当重要。自此球道逐渐收窄,果岭前宽阔的荒草深沟当道,左有沙坑,右为斜坡,第二杆攻击困难重重,中长铁杆选择要慎之又慎。另外,果岭由左向右倾斜,通常洞杯在右侧最为危险,保住标准杆已属不易。
第四洞,这是一个纯粹性追求距离的球洞,球道绵长起伏,但难度不大,发球需要即远又直,做到这一点,第二杆就好打了。果岭宽大,坡度平缓,两侧的沙坑基本上威胁不大,只要第二杆控制好落点,抓“鸟儿”也是有可能的。
第五洞,这一洞给人的感觉是先甜后苦,站在发球台上,球道宽阔平整,只是在落球区附近前后排列着四个沙坑,只要稍加注意球的落点,打好第一杆不难。问题是第二杆想要直冲果岭等于妄想,先是湖泊当道,然后是两条“撒哈拉沙漠”前后挤住果岭。只能采用保守打法,短杆三上果岭,但果岭坡度刁钻,球的落点一定要靠近洞杯,否则三推时有发生。
第六洞,这是一个诱惑极大的洞,尽管球道前部分布满了荒草和水障碍,球道中部不规则的沙坑密布,但只要开球够远,一律超越不在话下,可放力直攻果领。虽然果岭左方部有沙坑,但由于果岭前端坡度极大,可以自然减慢球的冲击力。在这一洞,停球在果岭前面是最理想的地方。可以直切洞杯,取“鹰”捉“鸟”当属自然。
第七洞,这是一个球道狭长、起伏很大的长洞,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梨形果岭的设计充满了挑战,右高左低,右宽左窄,十分诡秘。窄窄的左腰处前面推起高高山包儿,挡住半面果岭,后面暗藏沙坑,如果旗杆在左,直攻洞杯危险极大,若是停球右侧,又是从上向下推杆,成功把握可想而知。
第八洞,历来长铁杆开球最大的难题就是停球,在这一洞,能否停得住球更是关键。站在发球台上,远看果岭左有高高土坡荒草连绵,前有沙坑,右侧长长的野草荒沟,果岭上明坡暗线深藏玄机,三杆之中杆杆不可以掉以轻心。
第九洞,准备在5杆洞抓“鸟”的球员在这一洞恐怕要费些力气,球道右侧紧邻湖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力开球,球道的落球区夹在两个巨大沙坑中间,自此球道左拐收窄,明坑暗坑埋伏,果岭前的深沟限制住第二杆冲果岭的念头。两段式果岭起伏较大,第三杆短距离控球要尽量减少球的滚动,不然推杆将非常困难。
第十洞,在难度较低的几个洞里,这是其中的一个,由于球道顺畅,球员多以球道木杆开球,落点附近没有太多障碍,只要开球准确,第二杆上果领没有问题,只是注意果岭前的巨大沙坑,取得好成绩不难。
第十一洞,这是最短的一洞,但绝不是最好的洞。站在发球台上,俯瞰果岭就像一幕战争题材的电影画面,果岭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坑”,短铁杆的控球一定要准。另外,果岭前部坡度大,后部较缓,但主要沙坑埋伏在后面,球过头则有危险。
第十二洞,这一洞给长打者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球道典型的肚大脖子细,左侧临水,300码落球区附近沙坑套着沙坑,对击球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果岭窄小,左侧围有暗沟,另外三面是很大的斜坡,第二杆需准确落在果岭上,不然保标准杆都很难。
第十三洞,这是一个较容易抓“鸟”的五杆洞,球道顺直,虽有些起伏,但障碍少,只有两座象征性小山包夹住落球区的球道,开球只要不是太偏就形不成威胁。果岭一侧的小沙坑同样挡不住第二杆冲击果岭。果岭虽然较为倾斜,但只要有耐心,一样可以取胜。
第十四洞,又是一个会令人产生想法的洞,“大炮手们”最喜欢这种距离,通畅的球道,虽然有些障碍,但绝对挡不住直攻果岭。另外,宽大的果岭被围在三面高坡之间,犹如三面墙那样令人感到如此保险。即便不能一杆上果领,只要靠近,短杆切球还会接近洞口拿到推“鸟”机会。
第十五洞,这是个很难打的左狗腿洞,一路上坡的球道,盲区很多,球道左侧临靠湖泊,左狗腿拐弯顶角上布着巨大的沙坑,站在发球台上,球的指向很难确定。另外,果岭三面环水,唯一的连接处藏有沙坑,两上非常困难。只是果岭缓缓下坡,读准线可保两推。
第十六洞,这是一个非常有观赏性的球洞,从发球台上一眼望去,狭长的球道被两边的土坡挤压着弯曲伸展开来,波浪般起伏着,象条流淌的河,看似颇有难度,但实际上难度不大,开球只管发力向前打,打得越远越有资本。果岭被两大沙坑夹住前窄后宽,第二杆冲果岭要格外小心,最好三上,先保住标准杆,再图其它。
第十七洞,告别式三杆洞,果岭细长,围绕着大块的荒滩水洼,唯一的一面连接处又是高高的土堆,而在土堆的正面布着沙坑,不得不使人孤注一掷直冲果岭。果岭由低而高三层式坡度,推杆力度的把握要恰到火候,做到这样拿下标准杆不难。
第十八洞,一般来讲,高尔夫收尾洞极其讲究完美性,需要一个最好的结局。站在发球台上,球道一路弯弯曲曲向上盘桓,这可能是唯一一个球道上没有设沙坑的洞,尤任你开球时充分发挥想象。在这里没有人不两杆冲果岭的。小小的果岭中间高四边低,停球要相当谨慎,推杆也不敢太过轻松。
错误一:前三洞之开球
世界联队的NICK PRICE先开球,他选择了铁木混合杆,击球,228码,球偏左进入了球道旁的深草(开球拉左是典型的热身不够因素造成,使左臂没有充分打直,上杆不到位,下杆时右肩推出,腰胯推送不到位)。之后由V.J.SINGH开球,5号球道木杆,击球,247码正中球道。这之后分别由美国队的LEONARD和DIMARCO开球,他们都选择了5号球道木杆,击球全部偏右进入球道旁的长草(开球偏右有两种情形:1、左推右曲球,造成这种球的主要原因是下杆时过度使用下半身动作,杆头击球前有所减速,通过击球时的双臂弯曲,收杆短且身体平衡不够。2、右推右曲球,下杆时肩部转动过快,双臂跟不上肩部转动;击球时身体中心线角度改变,击球节奏和动作顺序不协调)。这样四个球只有V.J.SINGH的一个球停在球道上,使之第二杆可以轻松上果领。事实也是这样,V.J.SINGH使用S杆将球停在旗边6英尺的地方,轻松推鸟夺取此洞。而另外三位在深草中挣扎调整,保标准杆已属不易。这之后,美国队的HOWELL III , PERRY , FURYK与世界联队的SCOTT , TIM CLARK都分别在这一洞开球不甚理想,偏左或者偏右,充分说明了先前所述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的重要性。如图:
FANCOURT COUNTRY CLUB的第2洞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洞,证明了球场设计的精妙之处,233码的三杆洞,球道梯次断层居高临下,果领周围7个沙坑围得风雨不透,直径27码的果领坡度中高边低像口大锅倒扣在那里,很难停球。加上球员刚刚上场,身体还未打热,心理正在进入状态,可见其难度。正常情况下,打这样难度和距离的3杆洞,任何一个职业球员都不敢掉以轻心,长铁杆或者铁木混合杆的选择也会小心翼翼。但由于此洞的坡度落差(以贯例计算坡度落差每十码,增减一号球杆)世界联队的NICK PRICE ,V.J.SINGH和两名美国球员LEONARD ,DIMARCO都选择5号铁杆开球。(通常情况下,属于中铁杆的5号、6号、7号是最容易掌握的球杆,许多职业球员使用得得心应手,他们如火纯青到到既可以直攻旗杆,又可作出各种弹道的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整个一套球杆来讲,中铁杆从它本身的设计和把握挥杆就易于短铁杆和长铁杆,木杆就更不用说。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每一个职业球员或高水准的业余球员百分之百的击球成功,特别在一场高水准的比赛中,尤其是在比赛的初期球员正在调整自己进入状态的时候,除了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以外,还有被许多职业球员称之为“前三洞挥杆综合症”的4大魔障:1、动作僵硬;2、上杆过头;3、下杆过分用力和第4点的太想把球打好的急切念头。在这样的因素之中,稍有一点不甚就会造成失误。)美国队的DIMARCO是高挥杆、高手位收杆的典型球员,从理论上讲,高挥杆和高手位收杆在中铁杆的使用上是有利的,这样会使打击者更能直接感受流畅的挥杆和触球的轻松感,不会让人感到有多余的动作或者有意去寻找杆头触球的感觉。在正常的情况下,DIMARCO这一杆不应该打坏,但他此时由于前一洞的影响,他在挥杆的时候明显加力,其结果是球落在果领后部既而滚入长草,只好一切两推。若不是队友LEONARD保标准杆成功,再者NICK PRICE ,V.J.SINGH推鸟未成,美国队会又将输掉一洞。无独有偶, 在接后的一组,美国队的TIGER WOODS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使用中铁杆攻击地形较为复杂的果领,心理因素要调整好,自然放松,面对果领不要有太多想法,同时要按照自己的挥杆习惯,顺畅而有节奏地慢慢向上拉杆,形成最大的圆弧轨迹,然后轻松挥杆,杆头速度自然会加快到最理想的程度,这样击球,失误会很少。如图:
就这两组球员的表现来看,成也开球败也开球,TIGER WOODS、V.J.SINGH和ELS的开球失败,总结起来,有三方面因素值得注意:1、比赛刚刚开始,第一次使用一号木杆,想打远,又想打直,这种心态形成的精神压力自然会影响挥杆,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加力,造成失误;2、目标所带来的障碍压力,此洞不但狭长而且球道中的沙坑极具威胁,站在发球台上既想躲沙坑又不想进长草,目标很难确定,稍有犹豫就可能出现失误;3、从身体预热的角度讲,球员预热的状态有快又慢,高尔夫成绩是以十八洞为单元一杆一杆累积起来的,所以越早进入状态越好,在此期间挥杆节奏一定要把握得当,轻了会使动作不够,重了会使动作过头,这样自然会造成身体各部位动作的不协调,造成失误。如图:
错误二:短距离控球
在总统杯第一天的第5洞、第6洞,TIM CLARK、TIGER WOODS、EIS和HOWELL III都多次在100码之内的短距离上犯了错误:第5洞549码,标准杆5杆,球道起伏诡异,两旁长草过膝,尤其是果岭前方设有沙坑和水沟,第二杆成功攻击果岭的可能性极小,因此球员普遍选择保险的打法:三杆上果领。CLARK第二杆将球送至80码处的球道中间,面对果岭中心的洞杯,他以S杆的倒旋球打法加力将球击出,球的落点虽然很好,但由于强烈的倒旋,球不但没有靠近洞杯,反而倒滚出果岭滚回球道;之后TIGER WOODS在更近的距离里,以半挥杆推击球触球,由于重心转移过慢,杆头提前触地,造成收杆松手球杆落地,不但使球打短进入沙坑,他自己也为如此失误懊恼得捂住了双眼,真是惨不忍睹。而HOWELL III则显示出极大的勇气,他采取第二杆直攻果领,但由于果岭前不可超越的障碍使球落进右侧沟中,短切球由于在沟底无法平稳站立,杆面在长草中不好控制,救球不成,4上果领丢了机会。(短距离击球对于站姿要求非常严格,无论将球摆在靠前或后或中间位置,无论杆面打开、关闭或正常,也无论击高飞球或低滚球,双脚重心都要调整到合适而稳定,瞄球时先要确定右膝的位置,挥杆时不可以移动。同时,还要注意瞄准时杆面是否对准目标,杆面与身体的位置,特别是杆面与双肩的角度要调整好,任何随意的变换角度都会改变球的落点。)如图:
错误三:过于注重成效的三杆洞
站在三杆洞的发球台上,球员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一定要保证有良好的心态,所有的感觉都要放松下来,不要想着非拿博蒂不可。(当然,对于一个职业球员来说,要有拼搏精神,要对自己高标准来要求,在三杆洞前就是要有勇拿博蒂的决心,甚至是一杆进洞!但比赛就是比赛,它与平时做练习时不一样,练习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要追求到最完美的境地。但在比赛中,球员之间首先比的不是球技而是心理,是智慧,清晰的思路,是流畅、放松、自然的动作,很多时候球员越是想打好这一杆越是打不好,为什么?想得太多,想到浑身僵硬,想到忘记了动作,想到自己都不知道此刻在做什么,这样还谈什么“完美的境地”。)因为三杆洞相比较四杆和五杆洞更难打,虽然看起来距离短,一杆就可以上果领,但事实上,越是短的洞越充满了陷阱。在第八洞,193码,视线开阔,发球台居高临下,果岭左侧依托高坡,前面沙坑,右侧是宽阔的沟渠。此洞的设计明显布下视觉障碍,抓住每一个球员瞄球时担心偏右进入深沟的心理,在左侧坡地设下长草陷井,使球极容易沿着暗线飞向左侧。同时,在193码的较长距离上,球杆的选择又暗藏玄机:选择长铁,打短了会掉进沙坑;打上果岭会停不住球滚到后边。选择中铁杆,球员考虑距离会自然加力,稍不注意就会打偏。果不其然,来自加拿大的球员麦克维尔和韩国球员崔京周首先失误,6号铁攻果领,双双打偏,球落入左侧长草;之后美国球员迪马科打短掉进了前边沙坑;南非球员克拉克紧随其后同样打短,球虽然勉强落上果领,但又滚回球道;而最令人费解的是老虎伍兹在重心未稳的状况下匆匆出杆,又在没有完全做好收杆动作时身体先移动,这样打球,球飞向何处可想而知,可见“世界第一”此刻的心态没有控制好。如图:
错误四:急躁心态
错误五:减力不是缩减挥杆动作
同样的还有PERRY;还有HOWELL III;如图:
错误六:长铁杆的问题
那么WEIR 和MICKELSON呢?这两位球员是今天世界顶尖的左撇子,从理论上讲左手球员和右手球员的挥杆理念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球杆杆面方向设计不同,WEIR 和MICKELSON的相同之处是在他们的挥杆平面放得较低,挥杆幅度较大,在感觉上很像是木杆的打法。这种主要靠身体转动的打法,下杆速度要先慢后快,决不能操之过急,速度失控球就会打偏。WEIR 和MICKELSON在这一洞所出的问题就在与此。如图:
于是,DIMARCO 与LEONARD在此洞只要打出标准杆就可胜利结束比赛的大好形势下,过分追求保平的保守心理,结果双双入沙坑,输了此洞。如图:
错误十:坡度较大球道的中长铁杆打法
与“错误九” 相同的是在复杂坡度下不仅仅是沙坑难打,在球道上同样不可以掉以轻心,尤其是中长铁杆,这一杆直接关系着球在果岭上的落点。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职业球员不会把这一问题当成问题,只要稍稍注意挥杆的角度,落点不难控制。但球是圆的,比赛场上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在重大比赛中,球员的心理和感觉只要稍稍出现问题,很可能就会“忘记”这一杆怎么打。击球失误首先发生在V.J AINGH身上,在负两洞的情况下,他与PRICE携手作战勇夺第17洞胜利,将比分追成只差一洞,在最后的第18洞,他们只有取胜才能转败为平,为世界联队拿回半分,于是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V.J AINGH的第二杆没有打到果岭上,短了将近30码。这个较低级的失误是怎样造成的?事实上,V.J AINGH发球之后,球落在宽阔却不平整球道上,球的落点处前高后低,打这种球要特别注意挥杆时身体重心的转移,站位时也要分配好重心,同时还要注意瞄准点的向右漂移,也就是说重心过分靠前杆面会砸在球上,重心后又会打出“剃头”球,即使这些问题都注意到了,还有挥杆的幅度大小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V.J AINGH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注意了过多的细节,最后击球时的力道小了,没有打够距离。如图:
题外的话:编者手记
第六组:大卫汤姆(DAVID TOMS)和拉夫三世(DAVIS LOVE III)
错误十一:第一洞落点图
- 方克以3号木杆开球,避开右拐球道走直线,但距离失控过头,球停在小山脚下的长草之中,使第二杆控制落点难上加难,虽然上了果岭,但距离洞杯24尺,推鸟已没有可能。
- 米克尔森开球虽然上了球道,但第二打的视线完全被小山挡住,他爬上去定位,结果球还是打偏落在果岭边上,离洞杯较远,取鸟极难。
- 汉斯在开杆很好的落点上,第二打球杆选择出现错误,距离打长了将近20码,造成球直接飞过果岭,落进后面沟底深草,切球调整之后勉强保住标准杆。
- 凯利选择5号木杆开球,由于腰部与手部动作协调不够,造成右曲,球偏离球道钻进小山一侧荒草,第二杆长草击球,由于杆面受到长草阻力球直接推到果岭右侧。
- 佩瑞同样是5号木杆开球,球的飞行线路在后半段左拉,球落在球道边上又翻身滚出去停进长草,第二杆勉强上了果岭但远离洞杯,推鸟化为泡影。
- 林达显然是挥杆动作失误,右肩前推过大,3号木杆开球之后,球直接拉到左边,远离球道并飞向观众人群,差一点击中场外的工作车,最后三上两推丢了标准杆。
错误十二:第二洞落点图
- 霍威尔使用3号铁杆大力开球,距离稍短,球落在果岭前端第一阶上,退出果岭。
- 林达 5号木杆开球,同样距离不够,球回滚到果岭边,两推勉强保住标准杆。
- 迪马科 5号木杆开球,短而右曲,掉进沙坑,沙坑救球削沙太厚没能靠近洞杯。
- 福瑞克读线不准,忽视了洞口右下坡的小小暗线,5尺距离轻推不进,丢了标准杆。
- 老虎伍兹4尺推杆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两次举杆不决,最后硬着头皮敲击,不进。
错误十三:第三洞落点图
错误十四:第四洞落点图
- 迪马科开球之后由于弹道过高而失掉了距离,给第二杆留下250码距离,他只能选择球道木杆长攻果领,结果球打在果岭前的长草区,第三杆切球没能靠近洞杯,两推吃到柏忌。
- 方克开球拉左偏出球道,第二杆长草击球距离被吃掉30码,只好三上果岭。
- 老虎伍兹开球右曲进入长草,这个错误在老虎身上已经发生了太多次,主要原因是发球太过用力而造成动作变形,俗称“腰快手慢”。第二杆176码长草击球,由于杆面受到长草的阻力,5号铁杆没能打出应有的距离,偏左落在果岭外边。
错误十五:第五洞落点图
- 老虎伍兹凭借307码的开球,留给第二杆的直线距离为230码,他选择4号铁杆第二杆直攻果领,结果球拉左偏出球道落入左侧荒草,接下来的大挥杆长草救球出现失误,球仅仅向前蹦出两码再陷长草,无奈只好第四杆打上果岭,两推进洞之后竟然丢掉标准杆。
- 霍威尔采用三杆上果岭安全打法,但第三杆76码短杆控球失误,球回拉距离过大,没能靠近洞口,只好两推勉强保住标准杆。
- 方克由于自身击球距离问题,采用三杆上果岭战术,但第三杆控球落点太短,虽然落点勉强上了果岭,但球又滚出果岭边沿,以至30尺长推寻找洞杯,艰难保住标准杆。
- 林达由于开球过分追求距离,造成挥杆动作变形,打出右曲球,深草中艰难的调整了两杆才勉强第四杆打上果岭,两推之后丢掉了标准杆。
错误十六:第六洞落点图
- 佩瑞第一杆强攻未上果领,第二杆六十码短打又回旋过大,小球远离洞杯,抓“鸟”已没可能。(他应该清楚知道自己的开球距离,不可硬拼。)
- 凯利同样采取强攻,小球直落沙坑陷井,沙坑救球没能靠近洞杯,也丢了“鸟”儿。
- 汤姆开球直落果岭前的球道上,但落点处球道坡度太大,陡坡切球身体重心与杆面处理不好,杆面击球后送杆不够,球未接近洞杯,也没能拿到“鸟”。
- 米克尔森开球之后距离果岭30码,第二杆切球落点偏右,30尺长推不进丢“鸟”。
- 福瑞克以他独特的挥杆姿势强攻果岭,小右曲,偏离果岭,失去了抓“鸟”的机会。
错误十七:第七洞落点图
- 霍威尔开球虽然打上了球道,但是却忽略了果岭右侧隐藏在山包后的沙坑,第二杆击球直接落了进来,不得不改变战略,放弃洞杯,老老实实沙坑救球,以保住标准杆。
- 福瑞克开球之后,第二杆采取保险打法避左攻右,但是落点又远离洞杯,长推不进。
- 老虎伍兹这几洞总是不在状态,一号木杆开球又一次推出极大的右曲球,第二杆长草击球再次右曲,只好第三杆上果岭,连他自己也不满意自己的表现狠狠的将球杆摔在球童威廉姆斯眼前(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一有失绅士形象,二不该拿球杆出气。当然比赛当中球员会有程度不同的情绪发泄,但要发泄的有个起码的尺度)。
- 米克尔森一号木杆开球推出左曲球(左手击球),第二杆长草击球不上果岭。
错误十八:第八洞落点图
- 凯利4号铁杆击球时节奏出现错误,太快的上杆使球右曲进了岭外荒草区,几乎成为死球,第二杆勉强拍出来,再短切球上果岭,已经用了三杆,又一推没进吃到双柏忌。
- 米克尔森5号铁杆击球,球左曲(主因是由于腰部与手部动作的不协调)进入果岭左侧长草,切球上果岭后,一推不进丢了标准杆。
- 迪马科4号铁杆打在果岭边的杂草里,第二杆切球由于长草影响了下杆的力度,杆面带球过软,球没能接近洞口,两杆进洞丢掉了标准杆。
错误十九:第九洞落点图
- 佩瑞开球之后,第二杆距离果岭还有256码,他选择直攻果领,3号木杆击球失败,球停在果岭右侧的沙坑边沿,第三打站位非常困难,勉强打上果岭,推杆不进丢了“小鸟”。
- 霍威尔开球距离达到326码,但第二杆击球距离不够打短掉进果岭前的沟里,切球上果岭后又滚动远离了洞杯,只好放弃推鸟,力争拿PAR。
- 林达开球失误,右曲进了沙坑,打沙坑球的时候由于重心问题击沙过厚,球再次进入果岭左侧沙坑,沙坑切球没能靠近洞杯,两推保PAR。
错误二十:第十洞落点图
- 老虎伍兹在连续的开球失误之后,这一洞开球上了球道,但是第二杆113码距离攻果领打短,球停在果岭边缘,只好长推靠近洞杯,以标准杆结束这个没有难度的洞。
- 霍威尔开球落点不好,球飞行后半段右曲转向,落在球道边沿的斜坡上,站位相当困难,造成第二杆拉左,球滚下果岭斜坡,只好长推靠近洞口,勉强保PAR。
- 福瑞克开球偏左,球停在陡坡上的沙坑边沿,128码人低球高,打偏球落在果岭右侧,切球稍稍减力(右肩送球不够)球停在离洞杯8尺处,一推不进,丢了标准杆。
- 米克尔森开球左曲直接进了球道沙坑,第二杆沙坑球由于削沙太薄,球打长直接飞越果岭,只好利用第三杆调整上果岭,两推进洞丢掉了标准杆。
错误二十一:第十一洞落点图
- 佩瑞8号杆击球停在距离洞杯5尺,但由于洞口暗线判断失误,上坡推球竟然不进。
- 老虎伍兹9号杆击球,由于弧度过高,球的落点偏右滚到果岭边上,推“鸟”无望。
- 方克7号杆击球,球落在岭边弹到洞杯边6尺,小斜线推杆,手腕敲击变线偏右不进。
- 迪马科8号杆击球,由于收杆不到位,球右推落在果岭右侧,只好两推保PAR。
- 米克尔森9号杆的加力打,球落下后回旋偏离洞口15尺,推“鸟”不进。
- 霍威尔8号杆击球,落点直逼洞杯,但球没有停住,侧滚出20码,推“鸟”失败。
错误二十二:第十二洞落点图
- 米克尔森开球305码,第二杆直线距离180码,5号铁杆拉右(左手球员)未上果领,27尺短距离切球救上果岭,一推冲洞未果。
- 老虎伍兹开球右曲,球落在球道外侧长草里,200码距离4号铁强攻果岭再次偏右(草对杆面形成阻力,多数球会偏右)未上果领,30码切球上果岭,一推进洞勉强保住标准杆。
- 霍威尔大力开球造成右曲,球不但丧失了距离而且远离球道埋进深草,只好第二杆调整,第三杆上果岭,两推丢掉标准杆。
错误二十三:第十三洞落点图
- 霍威尔计划两杆攻果岭,但是第二杆4号铁杆打短,留下一个距离洞杯40尺的长推杆调整球,由于推杆距离过长,线路曲折,他的第一推没能有效接近洞口,丢掉了“鸟”。
- 老虎伍兹开球超过320码,第二杆轻松上了果岭,距离洞杯只有15尺,但果岭向下偏右倾斜坡度复杂,加上由北向南顺草纹路,用了两推才勉强进洞,丢了难得的“老鹰”球。
- 福瑞克发球左曲(他的习惯上杆高举横推动作,对下杆时的动作归位要求极高,稍有不慎救会造成击球失误),只好放弃第二杆攻果岭,最后“三上两推”保住标准杆。
- 方克开球之后,第二杆距离还有243码,他使用球道木杆攻击洞杯,由于左手臂弯曲、右肩过分用力造成左曲球,远离果岭落入深草,勉强三上果岭,两推保住标准杆。
错误二十四:第十四洞落点图
- 米克尔森虽然开球距离达到330码,但第二杆由于杆面打开不够,短距离的上坡切球失误,切球过头,使球滚离洞杯15尺,最终上坡斜线推“鸟”失败。
- 老虎伍兹一号木杆的大力开球由于腰部动作过大击出右曲球,球偏出球道冲进观众区,第二杆勉强调整上果岭,但球远离洞杯,勉强保PAR。
- 霍威尔的开球失误与老虎同出一辙,361码距离的本想打出好成绩,但往往越是这样约越会出现问题,结果不但好成绩没有出来,连标准杆都险些丢掉。
错误二十五:第十五洞落点图
- 凯利开球小右曲,停在球道边上,第二杆距离果岭239码,他选择球道木杆直攻洞杯,但由于弹道过低,球险些冲出果岭,长推勉强接近洞口,勉强保PAR。
- 老虎伍兹发球稍稍推右,球落在球道边上滚出球道,第二打由于长草关系被吃掉30码距离,只好第三杆切球上果岭,13尺保标准杆推失败,拿到柏忌。
- 米克尔森发球后剩下201码距离,落点“人低球高”,由于击球时忽略了球位坡度与击球角度关系,5号铁杆直攻洞杯偏右,落在果岭远端, 20尺推杆不进丢了“小鸟”。
- 霍威尔发球右曲进入树丛,第二打由于障碍只能做球(右曲球),但由于握把太松做球失败,偏出果岭30尺,最终吃到柏忌。
错误二十六:第十六洞落点图
- 凯利由于上一洞开球失误,他选择保守打法,球道木杆开球,长铁杆过渡,第三杆上果岭,但是由于第三杆落点控制失误,离洞杯较远,只好两推保PAR。
- 佩瑞开球达到300码,第二杆使用球道木杆直攻洞杯,可惜球线太低,球落到果岭前端一直滚到果岭后端,只好用掉第三杆调整,两推拿到标准杆。
- 老虎伍兹开球上球道,但是第二杆4号铁杆击球右曲,球直接掉进果岭右侧沙坑,第三杆沙坑击球击沙过厚打短,只好再作调整,然后6尺推杆艰难保住标准杆。
- 霍威尔开球小小左曲,球停在球道边沿,第二打257码距离球道木杆击球失误,打出右曲球,进入果岭右侧长草,第三杆不得不长草切球,由于长草对杆面影响,最终没能接近洞口,两推勉强保PAR。
错误二十七:第十七洞、十八洞落点图
- 佩瑞5号铁杆的大力击球出现推击失误,直接右曲,球滚落坡底,第二杆上坡切球杆面由于太开再次造成失误,距离不够,不得已两推吃下柏忌。
- 老虎伍兹5 号铁杆击球失误,击球过头,球又偏又远飞过果岭,第二杆TIGER 擅长的长草高挥杆打开杆面的轻击球落点偏远,两推进洞丢掉了标准杆。
- 老虎伍兹为了追求两上果岭,大力开球失误,右曲球冲入长草,第二杆受到长草阻力长攻果领未上,球停在长草区与球道的衔接线上,下杆受到影响,造成第三杆短打失误,球没能靠近洞杯,丢掉了本次比赛的最后一只“小鸟”。
- 米克尔森开球动作过大造成失误,球落在球道边上,第二杆206码直攻洞杯,控球再次失误冲出果岭,不得不短杆救上果岭,两推勉强保住标准杆。
比赛结束了,美国队全军覆没,这一天也许真的会令人尴尬不安,这个夜晚也许会给很多人带来更多的思索,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仅仅是总统杯三十二场较量中的六场,还有更激烈的比赛在明天。这个时候,想得最多的并不是美国队的球员们,这些身经百战、经验极其丰富的选手知道如何对待比赛中的胜胜负负,更知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重新调整状态,而事实上,在这六战六败之前的五场四人两球制的比赛中,要不是在最后一洞世界联队的南非本土球员名将埃尔斯的一杆几乎不可能的切球进洞,赢下唯一的一场胜利,世界联队同样是五场五败、全军覆没。这也许就是高尔夫!所以,这一夜应该是平静而愉快的,球员们在征战了一天后,要充分的歇息,要享受南非的宁静而又充满情调的夜晚,而想得最多的应该是队长尼克劳斯和他所带领的智囊团:明天的十二场对决该怎样排兵布阵,该运用怎样的战略战术,这才是取胜的关键。而且美国前总统老布希就在现场观战,这回轮到尼克劳斯失眠了。当然,本书不是叙述比赛的过程和其激烈的胜负之争,事实上就像开篇所说的那样,美国队前六个上场队员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战胜对手,不但追上了前一天输的差距,还有所领先。领先一直到最后一个队员,最后一洞,拉夫三世失败的一杆切球把比赛送进延长赛。这之后的三洞较量绝对是世界之巅峰的表演,由老虎伍兹与埃尔斯!当夜幕低垂的时候,这场决斗仍是不分胜败,于是只好握手言和,共举奖杯。这个结局似乎是让人有点不甘,但比赛仅仅是比赛,比赛结束一切都要回到起点,一个新的比赛又要开始了,真正的问题是一个高尔夫球员应该怎样对待比赛的成败,怎样找出问题所在,如何提高自己,如何以更良好的状态进入新的比赛。这才是本书要讲的。
错误二十八:“老虎红”与“斑马蓝”
虽然最终的比赛结果是以平手结束,但是,就最后一天的十二场对决的结果来说,世界联队是以七负四胜一平的悬殊比分输掉了比赛。为什么输掉比赛,从队长普莱尔的排兵布阵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绝对是贵族式的对阵方式:埃尔斯对老虎伍兹;古森对米克尔森;维杰辛格对大卫汤姆;麦克维尔对福瑞克;崔京周对林达;斯科特对霍威尔;列尼对方克;克拉克对凯利;列尼对汉斯;艾波比对拉夫三世。
如果仅仅从这个排兵布阵上看,我们似乎会认为太过简单,其中毫无兵法计谋可言,他们没有以谋略用兵,而是简单明了的一一对决。也许是两位老将(美国队的尼克劳斯和国际队的普莱尔)没有读过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在斗志斗勇上还欠缺火候?其实不然,这两位队长可谓高尔夫老兵了,什么样的比赛和对手没见过,他们对手下的子弟太过于了解,精心的布个套儿又有何难,但是面对这样的比赛,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比赛的观赏性,奖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世界的高尔夫观众。
- 世界联队先输了色彩上的感觉;(这12位球员在其它的比赛中几乎都有过与老虎决赛轮站台的经历,都知道这“老虎红”的感觉)
- 世界联队球员没有美国球员兴奋;(色彩本身的原因)
- 斑马有跑路的意思;(字面和形象的简单理解)
- 世界联队想赢球;(因为昨天赢得漂亮)
- 主场观众的呼声;(南非主场,美国观众不多)
- 表现欲与压力;(两天的比赛均为俩人互补式,现在要单兵作战)
- 国际队团体经验不足;(队员的组成范围太广,凝聚力不够)
- 国际队荣誉心相对欠缺;(世界的概念太大,不如美国球员)
错误二十九:输球原因,跟踪“大易哥”埃尔斯
埃尔斯站在发球台上,比赛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的名字的时候掌声和喊叫声淹没了一切,而念老虎伍兹时,只有礼貌的掌声。但非常奇怪的是埃尔斯并没因此兴奋起来,他显得有些呆,昨夜一定没有休息好。带着压力和想法打球是高尔夫大忌中的大忌。
第一洞因为首段直线球道的安全距离在250码左右,埃尔斯和老虎伍兹都选择铁杆开球,球道有些右拐,在拐弯处有一座小山包,草很高,山窝儿处藏着个大沙坑。埃尔斯开球短一点进了山包儿长草,二打停在果岭边,两推拿到标准杆。老虎伍兹开球距离长了些,球直接落进了沙坑,第二杆从沙坑里直攻果岭洞杯没有成功,第三杆调整之后,两推进洞不幸吃了柏忌。埃尔斯先发制人赢下第一洞,这也是他全天唯一的一次领先领先。如图:
赢下第一洞之后,埃尔斯竟一连五洞杆杆打偏,其状况令人不能相信:第二洞234码,6号铁杆拉左,球飞过人群落入长草,然后一切两推,只一洞过后就丢了领先;第三洞一号木杆开球拉左,二打过头,幸亏一切一推保了平局;但是好景不长,第四洞二打又是偏左进了沙坑,被动调整的结果是反被老虎伍兹领先了一洞;第五洞是五杆洞,由于埃尔斯急于追平的心理作怪,开球后的第二杆直攻果领却再进沙坑,一切两推抓鹰不成,“小鸟球”也丢掉,同时又丢一洞;这时埃尔斯的心理防线基本上被老虎伍兹打垮了,在第六洞,孤注一掷341码的四杆洞要用一号木杆直接攻击洞杯,大力开球的结果是造成右曲,球落长草,再输一洞。
在第10洞,埃尔斯靠着老虎伍兹自己的失误赢回一洞。这一洞的难度不大,408码非常顺直的球道,老虎伍兹五号木杆开球竟然打出相当大的右曲,在过膝的长草中,他的第二杆因为草太长绊住了杆头没能调出来,球再次进了长草,他显得有些急,第三杆加力打,球又打过了头,飞过果岭直接撞在观众台上弹回长草,短打之后,两推进洞,双柏忌。如图:
埃尔斯表面上是输给了老虎伍兹,其实是输给了他自己。
错误三十:谁沉不气谁就输:看MICKELSON与GOOSEN的第16洞
高尔夫不但要斗技术技巧,还要斗勇气和信心,要看谁沉得住气。
我们先看看这一洞的重点是什么?球场的战略提示是这样讲的:第十六洞是一个长584码的标准杆5杆洞,难度排列系数9,这是一个不但有难度而且非常有观赏性的球洞,从发球台上一眼望去,狭长的球道被两边的土坡挤压着弯曲伸展开来,波浪般起伏着,象条流淌的河。从发球台上看,由于两旁的高坡,所以看似非常简单,开球只管发力向前打,打得越远越有资本,但实际上难度不在距离,而在准确性,球道两旁的深草是第二杆能不能保证小球上果领的关键。加上果岭被两大沙坑夹住前窄后宽,需要在冲击果岭时更要格外小心。最保守的打法是三上,先保住标准杆,再图其它。
问题是球员此刻的成绩能不能让你选择保守打法。15洞结束后,MICKELSON 负一洞,GOOSEN 胜一洞,在这期间两个人争夺的非常激烈,一直在一杆一洞之间争来争去,互有胜负。从状态上讲,两个球员都有些急,铁杆的准确性和对球的控制,特别是果领周围的许多短距离球的处理显得不进人意,此可两个球员心里都明白,他们此时此刻比的已经不是球技而是心理,看谁沉得住气,看谁情绪的稳定性好。对于MICKELSON 来讲,形势不容乐观,第16洞不能再输,否则就再没有取胜的机会;而GOOSEN 必须赢这一洞,才能置对方于死地。
双方都要力拼此洞。
GOOSEN 开球打偏,进右侧长草。
MICKELSON 开球打偏进左侧长草。
(都想增加开球距离,发力打的结果就是这样!)
GOOSEN 一脸的凝重,没有表情;MICKELSON 拉长了脸,没有表情;但此时此刻只有他们俩明白自己心里的感觉!
230码长草击球,直冲果岭的难度有多大?
第二打GOOSEN “笔直”的将球打进果岭旁边的观众群中,反弹出来掉进沙坑;MICKELSON 同样击偏再进果岭旁的长草。两杆结束,两人依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机会似乎靠向MICKELSON,只要他耐心沉着处理好这个球,还有希望。这时等待他们的是两个25码切球,洞杯离他们直线的距离很近,这是一个极大的难题,球切短了会被长草挡住不会滚向洞杯,球切长了会滚过并远离洞杯。现在,谁的切球落点好将决定一切。两个球员此时谁也不敢马虎,在果岭上反复看线决定落点,观众们也迸住了呼吸。
GOOSEN 走下沙坑,稳定住下身,空挥了几下,然后击球,小球高抛跳起落在果领边沿缓缓向洞杯滚动,两尺处停下。
MICKELSEN瞪大了眼睛看着洞杯,击球,偏右滚向果岭边缘,距洞20尺。他无奈的看着滚远的小球,他知道这一洞输了,这场比赛输了。如图:
错误三十一:一杆之错,全盘皆输:APPLEBY的入水球
在前一天两军布阵之后,无论是双方统帅部,还是媒体的记者、评论员几乎一致公认:胜负最难预料的就数APPLEBY对 DIMARCO ,很有可能他们的比赛结果将直接决定全局的胜负。所以他们的对阵被安排在最后的几组里面出场,可见被重视的程度。近几年来,这两个球员在许多重大比赛上都有惊人的表现,其稳定程度更高,从一些数据统计上看他们俩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所以当天的媒体预料这场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可观赏程度决不会亚于ELS对TIGER、GOOSEN对MICKELSON,甚至更有过之。比赛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从第一洞开始两个球员就一来一往拼得不可开交,仿佛白刃战一般,而观众的簇拥人数也相当的多,特别是非主场作战的DIMARCO 身边的追随者不比APPLEBY 少。
两个球员在这样激烈的争夺中相互领先,谁都不能把比分扩大并拉开,一直拼到第15洞,APPLEBY 发球过后,第二杆距离洞杯还有186码,他从球袋中不假思索就抽出了7号铁杆。(第15洞,493码,标准杆4杆,球场的战略提示是:这是个很难打的左狗腿洞,一路上坡的球道,起伏很大,盲区很多,球道左侧临靠湖泊,左狗腿拐弯顶角上布着巨大的沙坑,站在发球台上,球的指向很难确定。另外,果岭三面环水,唯一的连接处藏有沙坑,两上非常困难。只是果岭缓缓下坡,读准线可保两推。)在这之前APPLEBY才以赢一洞勉强稳住了阵脚,后面还有三个洞,16洞和18洞均为5杆洞,这是以长打比长打、以拼比拼、以胆量比胆量的较量,尤其是第16洞更为重要;17洞为三杆洞,这一洞比的是技巧、比的是对球的控制。也许是他想得太多了,的确他想得太多了,这是高尔夫进行中的大忌,高尔夫要一杆一杆打,注意力要集中再集中。站在15洞起伏的球道上,不知道此时此刻APPLEBY 都看到了什么,他有没有看到果岭下面的湖水?他有没有看到躺在深草中的沙坑?准确地讲,从他的球位看出去,只有浪一样起伏的球道。他应该把目标定在哪里?他应该把球控制在果岭的哪个位置?不知道!他挥杆很快,球飞起来的时候先听到人们的惊呼,他的脸一下子变了,再看小球,直接落水。
静静的湖水被这一击惊醒了,涟漪缓缓的四散开来,APPLEBY 呆呆的望着,他怎么也想不出来,这平淡的一击到底发生了什么?选杆没有错误;上杆基本到位;下杆没有问题;目标线看得很直;触球也很扎实;为什么?他想不明白。但是有一点他立刻就明白了:DIMARCO 把这一洞拿走了。
APPLEBY出了一身冷汗,站在第15洞果岭上,他仍然看见湖水中那一层层的涟漪越涨越高,他被淹没了。在拼打了三个多小时之后,一个落水球使他苦苦撑着的阵线瓦解了,他再没能振作起来。于是,之后的三个洞过后,他输了。如图:
错误三十二:折杆之痛:PRICE 的“三上”策略
中国军人有句行话叫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手中的武器。同样,作为一个高尔夫球员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手中的武器。
问题是没有哪一个人会专门或者故意要毁坏陪伴着自己的球杆。
但是,我们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第18洞的果岭上,老将PRICE和 PERRY开始了最后一洞、最后一杆的对决。此刻,国际联队与美国队的总比分为:13.5比13.5平,PRICE和 PERRY的比分在刚刚结束的第17洞也是平手,现在,美国队老将PERRY推进了关键的“小鸟”球,已经确保了美国队这一场的不输,眼下就看PRICE现在的这个5尺“小鸟”推了。进,平手;总比分:14比14;不进,美国队赢:14.5比13.5。这时,夕阳西斜,他们的影子在果岭上被拉得很长很长,两旁观众看着长长的影子大气不喘,PRICE的小小的高尔夫球静静的躺在离洞杯5尺的草地上,他紧握着推杆站在球的后边,这一推有多么重要啊!他一遍一遍的看着果岭,决定着是推直线,还是推右外洞线,从球的这一端看果岭小有一点坡度,但从洞的那端看似乎又没有坡度是直线,最后他选择了直推,这是错误的选择,小球滚向洞杯左侧,过洞不进。他输了,国际队输了。PRICE 仰天长叹同时将手中的推杆在自己的腿上狠狠一磕,球杆立刻弯成了弓。
所有的眼睛都惊愕的睁大了。
所有的镜头都特写在球杆的折裂处。
所有的解说员都在重复着一句话:
“PRICE 折了他的推杆!”
对PRICE 来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他的情绪不能自控,仅仅是这最后的一推吗?不是,这其中的原因,要从他的被动打法和错误战略上说起。现实的世界高尔夫球场发展越来越偏向于长度和难度,这使得许多重大的比赛上一“鸟”难求,迫使球员接受挑战采取主动进攻策略抢“鸟”抓“鹰”,保守打法等于举手投降。
“总统杯”南非的FANCOURT COUNTRY CLUB,一共有5个超过470码的4杆洞和5个五百多码的5杆洞,这10个洞对长打者(大炮手)来说两杆上果岭没有问题,但对于PRICE和 PERRY 等一些老将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他们俩在战术的制定上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略:PRICE 选择追求稳定的保守打法,在4杆洞,尽量靠近果岭保标准杆之后再力求抓“鸟”;在5杆洞,保证三杆上果岭而弃“鹰”抓“鸟”。而PERRY 不然,他则采取主动进攻,拼全力两杆直攻果领。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打法从比赛的实战角度上讲,采用PRICE的安全打法是对的,这也是在距离较短的状态下最好的选择,而老将PERRY的拼距离打法,看上去积极,但存在一定的冒险性,过分发力的打法造成的失误率的增大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比赛就在这样两种打法之间开始了。
三洞过后,PERRY 领先,PRICE 追赶;六洞过后,PERRY 领先,PRICE 追赶;前九洞结束,仍然是PERRY 领先,PRICE 追赶。虽然两人的比分并没有拉开,但PRICE 一直在苦苦的追赶。这也是他心里着急、情绪急躁的始因。这种急躁是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既然老将PRICE选择了安全的稳打战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应该是不着急、不上火、不拼命、走自己的节奏,让对手随便去拼去打,而做一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自私人”。
但老将PRICE整个弄宁了。
在第16洞,584码的5杆洞,PERRY 1号木杆开球330码,第二杆距离洞杯246码,他以长铁杆直攻果领,打偏,球进果岭旁的长草,第三杆切球调整小球距洞6尺停稳,仍有抓“鸟”机会;(可惜一推未进,丢了机会)。而PRICE 稳定的三上果岭,停球在洞杯15尺,推鸟不成,打成平手。以现场的情况看,老将PERRY第二杆击球失误进入长草,着急的应该是他,而PRICE稳定的三杆上果岭,站在高高的果岭上看着对手在果岭下边的长草里挣扎,这本应是一件相当惬意而轻松的事情,甚至还会有几分暗中窃喜,但他都没有调整出这样的感觉,而是满脑子的比赛比赛在比赛。这也是他始终不能放松的原因。如图:
第18洞549的5杆洞,两人如法炮制,PERRY 两上果岭成功,一推抓“鹰”不成,轻松得“鸟”;而PRICE 再次三上果岭,这次第三杆虽然落点极佳,但最理想成绩不过“小鸟”,而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述,“鸟”还是飞了。
所以,他折了杆。他郁闷! 如图:
错误三十三:一推定乾坤:看CLARK与 KELLY的最后一推
克拉克与凯利的最后几洞之争基本上是推杆之争。克拉克最早在美国赛场上被人们认识是他的长推杆和他的三点式推球法。(直到今天高尔夫圈子里仍然在对这种长推杆有颇多说辞,甚至有人建议利用PGA规则中的某些条款来限制这类推杆的使用,就像对一号木杆的限制一样。但这些并不是本书要阐述的内容。)
在“总统杯”前两天的比赛中,克拉克发挥的非常出色,国际队的首脑们在排兵布阵中用他来对阵并不算超级大牌的美国球员凯利,其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胜利。所以比赛从一开始克拉克就毫不手软的抢洞夺分,几乎压得凯利喘不过气来, 在前9洞的争夺中,凯利最多的时候被克拉克领先三洞。好在凯利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耐心寻找机会,相当沉着的逐洞相争,一洞又一洞的收复失地,到第15洞结束的时候,两人终于战成平手。这样的成绩对整整落后了十五个洞的凯利来讲无疑是天大的鼓舞,而在场外,美国队队长杰克尼克拉斯又及时送上最热情的祝贺,这一切无疑都激发了凯利的信心和斗志。反观克拉克,他显得有写焦急不安,内心的感觉使他渐渐偏离了比赛的平静。这是球员比赛最关键时刻最忌讳的事情。
第16洞5杆洞,球场指南上讲:“这是一个非常有观赏性的球洞,从发球台上一眼望去,狭长的球道被两边的土坡挤压着弯曲伸展开来,波浪般起伏着,象条流淌的河,看似颇有难度,但实际上难度不大,开球只管发力向前打,打得越远越有资本。果岭被两大沙坑夹住前窄后宽,第二杆冲果岭要格外小心,最好三上,先保住标准杆,再图其它。”凯利两上两推拿下一个漂亮的“小鸟”球;而CLARK 第二杆打短未上果领,不得不靠一记切球来调整。形势此刻对他很不利,他的切球必须直接进洞(还有赢的机会)或者靠近洞杯,才有可能一推进洞保住不输。结果他的切球远了,15尺距离,他没能推进,输掉一洞。如图:
这是凯利今天从开赛以来第一次领先;也就是说,这是克拉克第一次落后。
形势发生突变,凯利的领先使克拉克焦急起来,他知道只有最后两洞的机会了,要扳回失分取得胜利,只能连取这两洞。于是在第17洞,他决定直接攻击洞杯,虽然洞杯的放置区域充满危险。这一洞是193码的标准杆3杆洞,果岭细长,围绕着大块的荒滩水洼和深沟,唯一的右面连接处又是高高的土堆,而在土堆的正面布着沙坑,在这个狭窄的果岭上,洞杯的放置非常重要,现在洞杯的放置是在左前方临沟的一面,这个区域采用直攻洞杯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稍有不慎小球就会落入沟底造成死球。通常的办法是攻击果岭中心,长推取标准杆。但是克拉克这一洞不能仅仅取标准杆,因为在他发球之前,凯利已经打完第一杆,小球听话的停在果岭边上,这也就说凯利起码已经有了标准杆。那么对于他来说,只有攻击洞杯照着“小鸟”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太想打好的结果一定是打不好。克拉克击球后出现失误,球打短没有接近果岭反而落入了沟底,幸运的是虽然荒草很深但球没有成为死球,理论上还有切球进洞的可能,但他的切球仅仅停在了理论上,沟底救球后,球距离洞杯20尺,保标准杆的机会十分黯淡。
本来看到对手将球打进沟里,凯利和球童以及场外的人们都认为比赛就要结束了,只要凯利两推进洞拿下标准杆,就会以赢两洞剩一洞(第十八洞)为美国队拿到重要的一分。但是克拉克竟然相当顽强的把球从沟里切上了果岭,对于这样的顽强精神,凯利以及所有的人都毫不吝啬的为对手鼓起掌来,但人们仍然明白,虽然克拉克把球切上了果岭,但25英尺的距离推出标准杆几乎是不可能的,胜利仍然属于凯利、属于美国队。这时队长杰克尼克拉斯已经站在凯利身后,对于他来说,这场胜利值得庆贺。但是,幸运再次造访了国际队,克拉克竟然神奇的推球进洞,把几乎成为事实的败局止住了,比赛不得不推到了最后一洞。如图:
幸运似乎给了克拉克信心,在最后一洞,第18洞5杆洞,克拉克发球稳健,第二杆攻击果岭准确无误,距洞杯20英尺,这是一个“看鹰”“握鸟”的机会球。而凯利似乎受了些影响,第二杆击球球偏右进了长草,第三杆他才把球送上果领,13尺,斜坡。天平又在转眼之间倾向了克拉克,当两人共同站在果岭上的时候,严峻的形势摆在凯利面前,这一杆推球如果不进洞,就会输给克拉克,这样比分就是平局,双方各得半分,凯利紧张的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儿,队长尼克拉斯站在他的身后,目光里有鼓舞、也有信任和坚定,于是凯利毫不犹豫的斜线下杆,“进洞”!在一片喊声中,小球划过一条漂亮的外弧线,在洞口边稍作犹豫,轻轻进洞,“小鸟球”。
一切发生的都很快,又是一眨眼的功夫,“包袱”又踢给了克拉克,此刻他已经没有了退路,这一杆必须推进洞抓“鹰”才有平局。这是多么重要的一推,他把推杆紧紧的顶在胸上,久久的下不了杆,太紧张了,刚才反复看好的坡度全忘了。
高尔夫最折磨人的不是那些长长的球道,而是一个短距离的推杆。
所有的人都听到了杆头碰击小球的清脆声音,但是却没有听到小球与洞杯的碰撞声。只差了半个小球的角度,不进!克拉克深深叹了口气,怅然的把长长的推杆交给了杆弟,礼貌的脱下帽子找凯利握手祝贺。美国队终于拿到了这艰难的一分。如图:
错误三十四:没了感觉的比赛:SCOTT的输5洞剩四洞
人们最早认识霍威尔三世是从一个广告上开始的:在一个电梯里,两个高尔夫球手偶然相遇,却在按键上拼了个手忙脚乱,你按70,我按69,谁也不服谁,68、67、65、64一直按将下去,结果谁也到不了要到的楼层。广告上那个瘦一点的年轻人就是霍威尔三世。
这种谁也不服谁的拼劲,霍威尔三世今天用在了对斯科特的比赛上。
斯科特何许人也?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年轻小将,首次现身在PGA 赛场上的时候使所有的人眼前一亮,这个留着一头卷发、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以娴熟流畅的酷似“老虎伍兹”的挥杆法狂扫赛场,响当当的打进世界排名前十的行列。
但是今天“总统杯”上,斯科特怎么了?
“不要跟着对方的感觉走!” 他的球童在他的身后说。
“你打你的,让他打他的!” 国际队的官员在外面提醒他。
为什么?因为斯科特这个时侯没有了自己的感觉和节奏。
在前两天的三场比赛中,斯科特主要和古森搭档(古森的沉稳老练、不急不燥影响着他)所以胜多负少(两胜一负),而霍威尔三世和老虎伍兹搭档则胜少负多(一胜两负),现在两人两球制,谁也不靠谁了,两个年轻人要放手一拼。
(几乎所有的年轻球员都容易犯准备动作过快、粗糙的毛病。)
从一上场,两人就开始斗狠。你用木杆打300码,我也打300码;你用长铁杆拼果岭,我也毫不示弱;前三洞结束,斯科特就已经输掉两洞。开杆不顺,使他逐渐急躁起来,毫无察觉的跟在霍威尔三世后面一通狂打。在496码的第4洞,看着霍威尔三世在224码的第二杆将球打偏,切近洞杯的难度很大,保标准杆已经很难,这时对斯科特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他只要稳稳把球掉上过岭就可夺回一洞,但他还是选杆错误,212码的距离,42码长的果岭,洞杯设在顶端,这么长的果岭落球区偏偏击球落点过头,小球滚下果岭进入坡底长草,丢了夺回失地的绝好机会。如图:
同样在接下来的第5洞,549码的5杆洞,两人都力争两杆冲上果领,但两人的球都偏右进了长草,又同样是“一杆切球、两推进洞”拿到标准杆。(这时如果斯科特换一下感觉和方式,把速度减下来,先抢回一洞,也抢回发球的先发权,让霍威尔三世跟着他后面打,这样战局也许会调整过来。)但斯科特一直没能抢下先发,一直被动的跟在后面,这让他怎么不急!
越急就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越急就越不能保持清醒的思路。
越想扳回比分就越是扳不回来。
于是,斯科特就陷进了这个“高尔夫赛场上的怪圈”。到第14洞结束的时候,他已经输掉了五个洞,后边剩下的4个洞就没必要打下去了。直到两人在果岭上握手道别的时候,斯科特恐怕也没明白他今天究竟输在哪里。
错误三十五:过分轻敌,自乱阵脚:LEANEY的失败
在“总统杯”开打之前,LEANEY 在PGA巡回赛上曾经有过一场相当精彩的表演,是他对阵老虎伍兹,那场比赛打到最后虽然是老虎伍兹获胜,但LEANEY的表现实在是可圈可点。当时担任现场解说的两个NBC电视台的主持人为LEANEY作了如下总结:“这是一个头脑清晰、球风稳健的澳大利亚人,在场上他完全可以控制住他自己的所有感觉,甚至连老虎伍兹如火一样燃烧的激情和飞快的节奏都丝毫不能影响到他,他耐心的打着他自己的球。他的技术如此娴淑而细腻,他的流畅自如的挥杆动作可以作为一部职业教科书。”
那场比赛LEANFY虽然输了,但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很不简单。
但是谁能想象到相隔仅仅几天的时间,在你看过“总统杯”最后一天比赛,由LEANEY 对阵美国老将 HAAS 之后,你怎么也不会再找到上面的这段评价中所说的那位“LEANEY”。
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第一洞的发球台上,由LEANEY 先打,他插好球座摆上球后,出现了这样两个小插曲(会不会影响他呢?),一是:他的球童给他从包里抽出了一号木杆,并拽下了球杆套(在这个只有380码的右狗腿短四杆洞上,木杆开球等于自杀);二是:当他挥杆准备击球时,突然停下来走到美国球员汉斯面前看了一下对方的球(互相检查用球这是规则要求,但要提前看);有一位电视解说员看到了这些细节,当时他就认为:要么是LEANEY的球童赛前准备不足,要么是LEANEY自己准备不足,这场球一定是美国队获胜。
这位解说员说得非常对。
第一洞发球之后,美国球员汉斯发球失误,由于球道木杆的过分发力错误,他打出一个极大的右曲,球进到了右侧长草里,第二杆受到长草的影响,击球又没打上果岭,于是两杆击球上果岭的LEANEY轻松打下标准杆并赢了首洞。
第二洞要不是小球划洞而过,他还会再下一城。
太简单了!
由于赛前的准备不足和开赛轻松的赢球,使得LEANEY忐忑的感觉一下子放松下来,但是这个时候的放松会直接导致对比赛对手的麻痹,而产生对比赛的高度注意力的不集中。这是相当危险的情况,如果不进时发现并纠正,会酿成大祸。事实上,任何一场比赛的前三洞都需要球员的小心应对,无论自己还是对手在这期间处在最不稳定状态,只有通过这三洞来寻找最佳感觉、稳定状态和调整比赛节奏,才能给接下来的比赛定下“调子”。但是从一上场LEANEY就完全没有考虑这一系列的重要环节。
比赛形势是从第三洞开始突变的,HAAS 从第三洞开始突然发起了进攻,在第三、第四两个并不好打的、距离超过450码的四杆洞上,汉斯悄无声息的连抓俩“鸟”,在“谁”也没有注意的时候连取两洞。突然间,LEANEY 从赢一洞变成了输一洞,这样的变化完全出乎他的预料。等他回过神儿来的时侯,汉斯又在第六洞再下一“鸟”,把赢一洞变成了赢两洞。这时的LEANEY 才感到形势异常严峻,赶紧憋足劲去追。追着追着,他又输一洞。再追,又输一洞。前九洞结束的时候,他已经输掉了四洞。于是,LEANEY的阵脚全乱了,再也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
最后,他以输四洞剩三洞举手投降。
错误三十六:都是距离惹的祸 --FUNK老了
在高尔夫球杆真正使用柿子木做木杆杆头的时代,最远的击球距离停留在两百码左右,那时的球道大多在300码到400码之间,所以球员的击球距离两百多码已经是很远的了。今天,球杆在改进,球道也在改进,而球员的平均击球距离都接近或超过了300码。虽然,高尔夫不仅仅是单一追求距离的运动,但距离不够,在今天的赛场上,要想打出好成绩很难。
方克就是距离惹的祸(方克因开球输给大姐大索伦斯坦而穿上裙子的故事这里不谈)。
“总统杯”最后一天双方大本营在排列出场对阵名单时,很多人都认为老将方克很有可能会对阵老将PRICE ,但最后名单公布时,方克的对手是LONARD。这个排列出乎很多行家的意外,包括NBC的主持人,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错招儿,而且明确指出:FUNK将输在距离上!
从近年来PGA 的统计资料上看,LONARD 的开球距离平均为298码,而老将方克的发球距离平均不到270码。在这里我们不谈方克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技战术水准,我们只谈距离。老虎伍兹的新教练汉克哈尼曾说:“老虎因为他的发球精确性不够而倍受批评,可是他的发球长达320码,因为几何学的关系,你不可能拿他与发球仅仅290码的球员相比较。如果你只是要求老虎击290码的时候,他在发球上球道率方面立即获得了第一名。现在球道更狭窄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老将方克,人所共知他是上球道率的标杆,但是他近年来水准在下降,他的发球距离也在下降。”
汉克哈尼专门在这个问题上提到了方克。
我们现在可以从FANCOURT COUNTRY CLUB每一个球洞的距离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全部十八个洞里,有三个标准杆三杆的洞(共有四个三杆洞)超过190码,五个4杆洞超过490码(另外的两个4杆洞340码和376码很适合开球直攻),五个5杆洞中有四个洞不足550码(长打者很容易两上果岭),这样的一个球场距离对长打者来说是相当容易的,但对老将方克呢?
距离385码的第一洞,因为距离短,又是右狗腿,发球可以抄近路,所以方克轻松两上;距离240码标准杆三杆的第二洞,居高临下,直线距离实际上不足220码,LONARD使用六号号铁杆发球,而方克使用5号铁杆,这在落点的控制上首先就难于对方;在469码第三洞和494码的第四洞,开球过后,FUNK第二杆到果岭的距离全部在两百码以上,这样冲击果岭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距离549码标准杆五杆的第五洞,LONARD使用长铁杆第二杆直接攻果岭,而方克只能用三杆上果岭,无形之中就已经多用了一杆;在341码第六洞,LONARD虽然开球直接攻击果岭没有成功,但球与洞杯距离只有三十码,而方克发球之后第二杆面对果岭的距离还有七十码,试想三十码的切球与七十码的短打哪一个更容易些?在475码第七洞,球道和果岭异常诡异,即便开球很直,两上果岭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方克发球之后面对果岭还有240码的距离,球停在长草之中,木杆不能把球打出来,选择长铁杆距离又不够,只好用切球弥补标准杆,显得非常尴尬、被动。在193码三杆洞的第八洞,仍是长铁杆较被动的打法,球虽然攻上果领,但停球距离很长,稍不小心就有三推的可能。在591码第九洞,由于距离较远,果领前面设有障碍,一般球员采用三上果岭,这一洞方克没有明显的劣势;在408码第十洞,由于是短距离的四杆洞,正好在他的掌控之中,所以这一洞他打起来得心应手,与对手难分高下;与此相同的159码第十一洞铁杆开球,也看不出明显的缺憾;但到了485码的第十二洞、532码的第十三洞,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前者为4杆洞,250多码的第二杆难度极大,而后者是一个较短的5杆洞,LONARD第二杆用5号铁杆就直攻果领,而方克K还是三上,吃了多么大的距离亏;在361码第十四洞,球员多选择长铁杆开球力求精准,好在方克一号木杆上球道率很高,没有表现出太大差距;在493码的第十五洞和584码第十六洞,方克发球之后的第二杆又是颇为尴尬,木杆击球上果岭停球的难度太大,长铁杆又打不够距离;在193码第十七洞,由于发球台与果岭落差大,实际的直线距离减少了很多,只是中铁杆距离,这对方克基本上形不成威胁;但最后一洞为549码,他的难题就是无法两上果岭而只能三杆上果岭。
从18个洞的总体上看,老将方克只有六个洞在距离上没吃太大的亏,但有十二个洞明显吃了距离的亏,所以比赛结束的时候方克以输4洞剩3洞的大比分败北,输得其实很窝火。
错误三十七:落点解析:第17洞
三天的比赛,总共三十四场球(除了提前结束的十四场球没有打到第17洞以外),其于的场次都反复通过了这一洞的检验,由于洞杯的设置不一样,这三天来实际距离为:第一天191码,第二天193码,第三天165码。
首先我们先详细了解一下第十七洞的布局:从球场提供的说明文字上看,是这样“第十七洞,193码,标准杆3杆洞,果岭细长,围绕着大块的荒滩杂草,右前侧是沙坑,左侧深深的水沟环绕,不得不使人孤注一掷直冲果岭。果岭由低而高三层式坡度,推杆力度的把握要恰到火候,做到这样拿下标准杆不难。”如图:
注意上面的文字,“不得不使人孤注一掷直冲果岭”和“做到这样拿下标准杆不难”,事实上,在激烈的对抗中,直冲果岭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多数的球员不会孤注一掷;而后一句说到“拿标准杆不难”倒是实情,但是对职业球员来说,又是在这样重大比赛上,仅仅拿标准杆是不够的。
事实上,要打好这一洞非常难。
如图所示:
在发球台上,首先受到的压力来自后边的观众,由于该球场追求的是超自然风格,除了在第一洞和最后一洞建起了观众看台,其它洞观众只能蜂拥在球道两旁的荒草坡上。由于这一洞居高临下,观众只能站在发球台后面的荒草里,向后挥杆的时候,眼睛扫到的是非常杂乱的感觉,特别是因为立足不稳,观众移动频繁,使球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者就是球道的精心设计,由于是三杆洞,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球道,站在发球台上,脚下一片荒草连绵着伸过去,在果领前面只有一小块为落水造成死球而补杆的小草坪,超长的荒草遮盖着围绕果岭的水沟,看上去仿佛只有右侧的那个巨大的沙坑是唯一的障碍。这样就会直接造成球员瞄准目标的双向疑惑,左边是沟,右边是坑,心里的压力很大。但球员必须做出一种可能性失败的选择:万一打不准怎么办?于是,我们从三天来果岭落点看,偏右的据多,也就是说球员选择宁可进沙坑不愿进水沟。
在这三天的比赛中,由于第一天和第二天洞杯设置在果岭中段,球道长度分别为191码和193码,所以多数球员选择5号铁杆攻击果岭;而后一天,洞杯设置前移到果岭近端,球道距离为164码,更多的球员使用7号铁杆直攻洞杯。但是三天来,根据落点我们可以看到,直接击球偏左进水沟的有四个球(美国队);进入沙坑的有五个球(美国队四个、世界队一个);果岭前的低洼草地没有落球(由于受到打长不打短的理念控制)但果领后部长草区有六个球(美国队四个,世界队两个);果岭右侧杂草区有九个球(美国队四个,世界队五个);果岭边缘二十个球(美国队八个,世界队十二个);直接停在果岭上的只有十四个球(美国队四个,世界队八个)。
根据上述球员的击球落点,所以我们不难看到,由于果岭受到水沟、沙坑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狭长的果岭上,落点的控制是相当难的。而控制落点的重要因素,除了扎实的击球技巧以外,还有过硬的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失误,保证开球的成功率。
错误三十八:LOVE III输洞的原因:技术和运气
第15洞,493码,标准杆4杆的左狗腿洞,一路上坡的球道,盲区很多,果岭三面水沟,唯一的连接处藏有沙坑,第二杆上果领非常困难。这次运气肯定不在LOVE III一边:开球过后,球很直的落上球道,停球点平坦视线也好,第二杆他只要打出213码就可以攻上果岭。在他打第二杆之前ALLENBY 已经打完,球勉强上了果岭,距离洞杯很远,推鸟肯定没戏,会不会三推都说不定。LOVE III站在球后凝神了很久,似乎考虑这一杆怎么打,他环顾四周,太阳温温的,没有风,裁判们举着手,球道两边的观众非常的安静,于是他毫不犹豫的从球袋中抽出5号铁杆,轻松的向小白球打了下去。小白球旋转着拉着人们的视线飞上天空,然后降落,他先听到从观众那边传来的惋惜声,他睁大了眼睛,眼睁睁的看着小白球直接进了水沟!LOVE III真的不敢相信,他的这只杆可以轻松打到230码,这是怎么了?罚杆之后,他输了。如图:
两个人的比分又成平局。
第16洞,584码,标准杆5杆。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球洞,球道很长,起伏很大,要想第二杆打上果岭并且抓“鹰”拿“鸟”颇有难度。这一洞显然运气会从ALLENBY身上溜走:他先开球,站在发球台上,所有的观众包括他的队友们都热切的望着他,因为这个时候比赛接近尾声,作为最后一组他知道胜负很可能就在这里见分晓。大力发球,小白球又直又远停上球道,四下里一片欢呼。他充满信心的向球走去,每走一步,都是观众的欢呼和掌声。第二杆他决定直攻果领,268码,距离似乎是远了一点,但已经别无选择,因为LOVE III第二杆已经把球放在距离洞杯20多尺的果岭上。他抽出5号木杆,看准了旗杆,加力打了下去。力量太大了,这是高尔夫的禁忌,小白球以极大的左曲冲进观众人群,埋进齐腰的深草里。他的心凉到了脚跟儿。他向落球区走的时候期冀着奇迹出现,万一球被一棵小草架起来呢,但当他走近之后心又从脚跟儿凉到了发梢儿。球深深的埋在草丛里,他想试试运气打了一杆(他没有运气!),球挪了一尺,埋进更深的草里,只好认罚杆,等到他把球上了果岭,已经是第5杆了。如图:
比分又变成1UP,LOVE III赢。
第17洞三杆洞俩人打成平手,所不同的是LOVE III很镇定,他以为运气在他这边,虽然15尺推杆不进,他没什么特别的反应;而ALLENBY不同,13尺推杆不进,他以为世界末日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他仰身倒在果岭上,双手扬向天空,也许就是这个动作,他的运气来了:第18洞,他的开球很好,但是第二杆却攻长了三码,球滚过果岭下到长草里;LOVE III 显然要好一些,第二杆虽然同样第二杆没上果岭,但他的球停在果领前面的球道上。此时,除了他们俩的最后两杆还要见个高低以外,所有的比赛都结束了,美国队与国际联队各获得16.5分,也就是说接下来的这两杆将决定“总统杯”的归属。现在LOVE III一分在手,无论胜或平都将成为美国队的功臣,而ALLENBY 只有赢了这一洞将总比分扳平,才有可能再谈争杯的可能。
世界联队危在旦夕。
此刻,除了场上的观众以外,双方的所有球手、家属(漂亮的妻子和期待的孩子们)以及官员、工作人员都围在果岭四周,夕阳低垂,气氛凝重,世界队球员和美国队球员脸上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眉飞色舞,一个个开始酝酿举杯的感觉;而另一方,表情沮丧,基本上自认倒霉了。
轮到LOVE III先打,他站在果岭上反复看着岭面的走势,决定着球的落点,这是一个明显的下坡球,30尺的距离只要切球上了果岭,球自然会滚向洞杯,太简单了!而且前提是只要平,不赢都可以。
但是,这如此简单的一杆,他竟然切短了,短到令人不可置信的程度:球不但没有跳上果领,反而滚了回来。(理论上讲,他的错误有三:1、判断错误,他过分想着果岭坡度切短不切长,不敢发力;2、上坡切球身体要随坡度倾斜,重心主要放在左脚上,这样杆面才不会过多打在地上;3、杆面角度控制错误,此可杆面角度不可打开,反而要尽量关闭,这样上杆幅度就小,准确性就高。当然也可用打开杆面的打法,但挥杆的幅度就要大,难度就更大。此可不比平时,要选择最保险的方法击球。)
霎那间形势急转直下,所有人的感觉也瞬间改变。
运气呀运气,ALLENBY一个准确的短切,直逼洞杯。
LOVE III输了。如图:
整个比赛比分打成17平!
本届总统杯最戏剧性的结局是在比赛全部结束双方战成平局之后,国际队由埃尔斯对决美国队的老虎伍兹,准备以“骤死”加洞赛来决定奖杯的最后归属,但两大高手对决三洞不分高下,这时天色已晚,晚霞如血,双方大本营不得不休战歇兵,经最后协商,结果等于不赛,冠军奖杯一家一半,本次大赛算为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