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原本想好好写写汇丰杯赛事上的大大小小的细节和故事,但是出于某种私心几次将题目删了又添,添了又删,前几届如果说世界顶级球员来的不多,这次可谓满营出动,要说实力和竞技水准实在是高之又高,在这样的水准下打球,怎样打出好成绩是所有参赛球员最最关心的。本文不设及中国球员参赛状况,严格意义上讲,竞技球员模式在国内还属摸索阶段,实在也够不上这个档次(没有任何针对性),由于笔者从2003年跟踪和研究美巡赛球员赛事中的技战术问题,对目前球员状态可谓非常了解,前半年美巡赛上发生的一切,强者谁强,弱者谁弱,从技战术的演变到球杆的冲击,从一茬又一茬冒出来的新生代球员到老球员拼着命找寻状态,林林总总一大推的事都在美巡赛结束之后的这个秋天堆到了上海佘山。
佘山火了。
来佘山的第一天,我就在练习场上细细观察了几乎所有来参赛的球员状态,都不错,但是今天的高尔夫冠军的格局已经不是几个人的天下,两年前我也许还会相信老虎伍兹靠超长的心理因素可以我行我素,但是今天“丑闻事件”恰恰点了他的穴,也许老虎有一天还会回来,但不是本次汇丰杯,别的人呢?米克尔森忙着天津的生意,这比起冠军奖金多了许多;埃尔斯、古森、希门尼斯老去,已经是一冠难求了;惠灵顿、爱伦比、克拉克经过多年的征战,虽然实力尚在,但是较劲的时候总要掉链子;至于曾经被誉为最有希望的“打虎一代”,维斯特伍德、保罗卡西、唐纳德、维勒加斯、斯科特等等虽然已经过了伏在妈妈肩头掉眼泪的年龄,却也实实在在伤了赞助商们的心;而所谓的新生代球员,像麦克罗伊、马汉、菲舍尔、金河珍以及联合国军团,基本上是看着好看的冷烟花,烟火升腾却不怎么伤人-------
那么,该是谁呢?
其实是谁都不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谁都可以是,只要他准备的充分,技战术运用得当,恰好又是体能、智慧、情绪三条线重叠在最高点,而且兜里不缺钱,肩上没负担,手上不缺奖杯,没有挣积分的想法,不看谁的眼色,飞机上坐的是头等舱,酒店里睡足了觉,晚上没喝酒还有顺口的西餐,再加上球童听话并且做足了该做的功课--------(此刻刚巧有个电话打进来,告诉说有球员去给参赛者当球童,我挂了电话,没做回答,前年老虎伍兹最要好的哥们张打场小比赛,老虎亲自当球童,结果打下来哥们张几乎要跳楼,烂!)
竞技球员上场前要做怎样的准备暂且不谈,比赛开始后前后我跟了几组,我手上的指示图详尽而且别具匠心,并且上面有著名球童的指示,但很快我就发现球员们有各自的想法,场上的变化实在太多了。这里随便举几个洞为例,看看汇丰杯真的这么难打吗?
http://jackwugolf.com/uploads/111224/9-111224000052551.png
这是佘山第十洞,图中黄圈实际是长草区,多数人认为:该洞应用长铁杆开球,停在图中黑圈范围,然后用7、8号杆攻果岭,多数球员也是这么攻的,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打法仅限洞杯设在果岭左后位置。事实上,佘山的长草不长,完全可以向前直攻,米克尔森就是这样攻的,效果并不差。要知道当洞杯设在果岭靠前位置,注意图中红圈,果岭前端为下坡走势,根本不可能停球,这样即使你使用8号铁杆,也不能靠近洞杯,与其保标准杆,还不如从长草区50码直切洞杯,这样也许更好些。还有关于长草的概念,这一洞使用长铁的主要目的是避开长草,但是打过多利松、南湖、湾丘的球员就会觉着佘山的长草不难,但是畏惧长草的心理成了这一洞的成败关键:图中深红色的线段是韩国球员金庚太失误图,在进入这一洞之前金的杆数还在第一集团,发球后他的球右曲进了球道右侧的树林,从球的位置上看,把球救出来有两条线,一条是向前平拨到图中黄圈位置的长草区,然后第三杆短距离切向洞杯,打好了能保住标准杆;另一条是保守的平行拨打,把球救上球道,第三杆120码左右再上果岭;两种打法的关键在一个是长草,一个是较长距离,他选择了后者,他想把球拨上球道,但是他忘了球道的宽度和后面的沙坑,仅仅不到十五码的球道连接着沙坑,这个难度太大了,结果球拨出来直接下了沙坑,之后如图他打了四杆才上果岭,又用了两推进洞,最后吃到双柏忌(+2)。这一洞如果有资料查询,使用长铁杆开球然后上果岭的平均成绩(洞杯前置)一定不好。
在第十二洞的指示上讲:这一洞比较难,果岭很窄,攻上去的时候,击球距离要预算多一些,如果洞杯位置靠前的话,还比较容易;但是一旦洞杯左侧后部,就相当难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果岭中间有隆起,如果球过不去,推杆就非常难了。见图:
http://jackwugolf.com/uploads/111224/9-111224000222F1.png
球童莫尔贝说:要想在攻上果岭的同时让球接近洞杯几乎不可能。这一洞站在果岭边观战也许不觉着什么,但是球员在发球台上,要想以目测的方式决定落点是不可能的。这一洞如果洞杯在果岭前面是没有任何难度的,但是如果设在左侧后端(图中红圈),那就难了。第三天恰是图中的位置。这里面的难点首先是落点位置被前面的沙坑完全挡住,意识上没有任何落球点,接下来是用杆,217码湿度较高(早上有雾)长打球员也需3、4号铁杆,长铁杆击球,弹道的控制是成功直攻果岭的关键,只有打出高弹道才是唯一的打法。看果岭远视图,红圈位置是瞄准点,这个时候球员最擅长的做球打法在这里完全用不上,如果打Draw,瞄准点虽然可以右移(图中黄圈位置)但由于球的旋转方向即使成功飘向目标(红圈)也根本停不下来;打Fade,瞄准点在果岭左侧更不现实,特别是球的旋转会减少距离,目标区前的沙坑等个正着;所以在这样一个位置给球员着实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这一洞,图中所示是老虎伍兹一组的落点,胆大心细的老虎抓住了佘山果岭较软的特点采用了高弹道直线球,结果球落地后只向前跳动了5码就停下来;但是保尔特弹道显然低了些,他的球落点比老虎还近,但球一直滚到了果岭边;而沃特尼干脆就没敢直瞄目标,照着果岭中心下杆,结果被挡在坡上。
在任何一场大赛上,其实每一条球道都是一道难题,有的有解,球员就平安过去,有的无解,那就任人都过不去,第四天佘山第十六洞,就是摆在每个球员面前的一道无解的题。288码,这在今天的职业球员中没有一个人打不到这个距离,但是当总名次基本落定在两个人头上的时候,其它所有的人都成了基数,而288的数字,解有何用!于是埃尔斯一号木漫无目的打出去,右转球道他打了一个左转,直接下了深沟(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有可能是个死球),找不到球,也没打暂定就这么走过来!而更多的人干脆就任意了,一打一切,自然保守也不出错,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人要解这道题,维斯特伍德,与第一名一杆之差,对于他来说,这一杆只要打上去,不是鹰就是鸟,于是他的开球打在了果岭前端的沙坑前面,只差一步,但此刻机会还有,只要切球靠近洞杯还有一个鸟。但是致命的失误出现在他的二十码短切上,还是没解开这道题。如图:
http://jackwugolf.com/uploads/111224/9-1112240003014F.png
大赛结束了,回过头来看看四天的比赛,我们或许发现原来佘山并不难打,只是其间的那一杆没有打好,如果有下一次,肯定-------这也许是我们的希望。但是高尔夫的残酷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希望,也没有下一次,加西亚十年前美国公开赛与老虎伍兹的那场加洞赛的一杆失误,至今使他与四大赛冠军无缘;迪马科五年前要不是一场大雨救了老虎伍兹第十四洞的一杆泥球,也不至于至今都耿耿于怀;更多的“千年老二”保罗卡西、维勒加斯、斯科特不都是总是差那么一杆吗!
作为一个竞技球员,该做的事太多,多的几乎都做不过来,汇丰杯后搜狐高尔夫主编肖宇先生问我一个问题:中国球员为什么打得不好?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有太多的话想说,但是想来想去又不知从哪开口,在美国十年职业球员的教学经验,美国与中国的高尔夫竞技内容有很多不同,下车伊始就说这说那也不太合适,但是比赛四天我看到了一些问题,有球员的,也有教练的,而更多的是更大的一个高尔夫氛围的问题,我只反问几个问题:难道在本土比赛就一定要本土的球员夺冠吗?当一个球员全年的参赛次数不超过两位数他能有什么竞技状态可言?一个在没有镜头、没有观众围观打球习惯了的球员可能在人前出彩吗?作为竞技球员最重要的高尔夫智商是什么?参赛前有没有测算过自己的生律曲线?我们再说点更具体的:在参赛前有哪个球员针对每一条球道制定了超过三种的应变战术?球场长草区的长度和密度真正影响的距离是多少?上午和下午沙坑的硬度有什么不同?每一支杆在球道上弹跳的距离有多长?那个球员真正测量过发球落点区内的喷水口位置?果岭上的每一个落球区域是否熟记于心?拿到分组名单后有没有研究同组球员会对自己的节奏造成威胁?有没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个领打或者跟打的计划?有没有信心在开球三洞后让所有人跟着你的节奏而不是跟着他们的节奏?很多很多很多。那么再说一点远的,球员:竞技球员最大的大忌是去教球,处于某种原因你是否去教了?一年下来究竟打了多少不同的球场?你是不是也有球打不好常常换球杆的毛病?球杆:知道国外球员为什么使用S300或者更硬的球杆吗?为什么日本球员、韩国球员到美国受训的第一天全部把手里的日规换成了美规?教练:国内的:一个大学的高尔夫专业竟没有一个规范的教学和专业教练?堂而皇之的持证教练谁会相信还没有下过球场?一个高级教练竟带出一批“打FADE”的职业球员?国外:老虎伍兹自从更换了教练之后一号木的成功率是多少?为什么大多数美巡赛球员的教练并不出现在比赛现场?去年美国公开赛米克尔森圣地亚哥多利松夺冠这是靠推杆教练的一句话吗?教练脑子里的球员技战术能力都包括什么?大环境:都说高尔夫是块肥肉,但是怎样下嘴呢?谁算过国内现在针对竞技球员的赞助商有多少?谁相信一个相当规模的高尔夫基金会竟没有考虑青少年项目?真是要倾“一国之力”怎么会培养不出真正的高尔夫人才?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