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养生养颜 ---《黄帝内经》--- 2

标签:
王盛中医皮肤专科梵山益生自然疗法各类癌症瑜伽茶道养生释道神 |
分类: 中华梵山益生自然疗法 |
十.女人,你血虚吗?
一个女人的脸色不够红润,秀发不够光泽,嘴唇苍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解之谜,追根溯源,就是两个字——血虚。血液,是女性容颜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血液既要旺盛,又要畅通有条不紊,女性才会有面若桃花。爱美的女人,应该学会用血液由内而外地滋养自已,这样才能显出自己的靓丽本色。
《内经·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理论认为,血气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气血充盈,才会有健康美丽。
《内经·灵枢·决气篇》“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只有血液充盈,人的肤色才能饱满红润,眼睛才能清晰地看东西。口唇红润是脾胃气血充足的表现。面色红润说明心脾功能正常、气血畅通。精血旺盛,毛发才能生长得茂盛黑泽。而血虚的人就会面色无华、口唇苍白、毛发枯泽。
《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过多,……四肢懈惰不收。”血出过多,气血虚弱,就会全身无力,四肢松懈而不想活动。
《内经·素问·腹中论》“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女人要是年少时出血过多,肝血损伤,就会月经量少。
血瘀,《黄帝内经》中有“恶血”、“衃血”之称。气血不通畅便会导致口唇皮肤色泽晦暗、有瘀斑瘀点。血中有热则会出现痤疮等。
女性因为生理的原因,总是处于血气虚弱的状态,所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补血,是女性健康美丽的保证。
★你血虚吗?需要补血吗?
①面色萎黄或苍白,眼睑、口唇、爪甲、舌质颜色淡白。
②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两目干涩。
③手足发麻。
④大便干燥。
⑤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或闭经。
⑥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如果有上述的症状,那就是血虚了,建议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注意补血。
★做个气血充盈的女人
气血充盈的女人才会是美丽的女人,中医补血方法很多,看看哪一种最适合自己。
(1)补血虚食品
乌骨鸡、鸡蛋、猪血、猪肝、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红糖、红枣、赤豆、莲子、核桃、山楂、猪肝、黄鳝、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虾仁等,都是补血的好食物。
(2)补血中药
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党参、黄芪、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补血的中药和食物可做成药膳,是方便易行的好方法。
(3)补血虚药膳食疗方
①当归乌骨鸡汤:
②当归枸杞红枣茶:
③阿胶糯米粥:
④补气养血粥:
(4)运动养生
运动也是补血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
另外,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就是说过度的用眼就会耗伤身体里的气血,也会让人气血不足,对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和长期用眼工作的人,就要特别注意对眼睛的休息和保养。
(5)经络疗法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可以消散瘀血。
坚持按摩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补养气血、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十一.女人血虚调养五部曲
女人的一生,都会与血相伴。每个月的月经来潮,生小孩时的出血,让女人的一生都处于血气虚弱的状态。所以,调经养血对女人是何等的重要。
☆《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太冲脉盛,血液充盈,女子才能月经来潮而能生育。血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对女人来说更加重要了。血充足,女人就会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滋润有光泽,精神饱满,感觉灵敏,活动灵活。
中医称“血能载气”。血是将气的的功能传递到全身各器脏的最好载体,血液充盈,气才能运行全身而起作用。
★女人血虚重在五养。
(1)调经
《黄帝内经》中提到,月经的情况直接说明了女性气血是否充盈。经、孕、产、乳是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生理“以血为主,以血为用”。女子养血贵在调经。
☆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归脾丸、乌鸡白凤丸、当归养血膏等都是养血调经的良药。
☆穴位按摩:三阴交是养血调经的重要穴位,位于两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平时用手按压此点,使之有酸胀感。对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的作用。
☆女性应多吃富有造血功能,以及富含维生素B12、叶酸、微量元素的食物。如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鸡蛋、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红枣、莲子、核桃、猪肝、黄鳝、海参、菠菜、胡萝卜等。
☆小贴士
补血粥——黑糯米粥:
主料:大枣30克、桂圆10粒、黑糯米100克
配料: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
①大枣洗净,桂圆去皮洗净待用,黑糯米洗净。
②上述三样加适量清水,用慢火煮成稀粥状,煮好后加入少量红糖调味。
功效:补血调经、温肾健脾。
(3)药养
血虚女性应多服食以下滋补养血的药膳。
☆十全大补汤:
原材料:猪肉500克,猪肚50克,墨鱼50克,黄芪10克,肉桂3克,熟地15克,炒川芎6克,当归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姜30克,葱、花椒各适量。
制法:黄芪、肉桂、熟地、白术、炒川芎、当归、白芍、茯苓、炙甘草、党参等10味中药装入纱布袋内;猪肉、猪肚、墨鱼洗净切块后同纱布药袋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放姜、黄酒、盐等。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煨炖,待肉熟烂食用。纱布袋捞出不用。每日早晚各吃1碗,可大补气血。
☆当归生姜羊肉汤:
配方:当归2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羊肉切块,加入生姜,当归及调味品同炖。味道鲜美,且是中医补血传统良方
(4)睡养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充沛的精神体力。
起居有常,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乐观地对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
娱乐有度,劳逸结合。
不熬夜,不偏食,不吃零食。
不在月经期及产褥期同房。
(5)动养
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
户外运动:跑步、爬山、进行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
室内运动:气功、养生功、健身操等。
十二.想青春永驻,就要让气血流动起来。
女孩子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皮肤嫩嫩的,脸庞红红的,好象红苹果一样。每个人看到,都会说“气色好好哦!”这时的女孩子会让人感受到青春活力无穷。所以,皮肤的色泽娇嫩鲜艳可以说是青春的标志。
那为什么气色会那么好呢?用中医美容的话说,其实就是“气血充盈”四个字,指气血不但要充足,还要能流动起来,流动的气血便能产生活力和美。
中医认为:“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就是说,气血是人的根本。又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为血之帅”是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和气能摄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仅有血而无气的推动,则血凝不行,而成瘀血。仅有气而无血的运载,气就无所依靠,就会涣散不收。
所以,气血既要充盈,更要流动起来。
《黄帝内经》认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讲“动以养形”,是指运动能促使人体气血充盛、百脉通畅,能够增强人体之气,使之畅通无阻,从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使得机体强健而祛病延年。健身运动的方法应以“形劳而不倦”为准则。动与静必须结合,才有利于人体键康。
“静以养神”是指保持心情的宁静、专一,能使脏腑之气机协调,真气充沛,形体强壮而无病患。《黄帝内经》明确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静止。心神宜静,是“精神专一”,并非是不用心神,完全不用心神,那么心神也将颓废退化。因此,心神动用适当合理,能强神健脑。若心动太过,也能引起病患。心神宜静,不是不动而是不妄动。
★为了青春永驻,让气血流动起来吧!
☆调畅精神
人体的精神情志会影响到人体气血的运行。比如,生气的时候气血便会上冲到大脑和脸部,会出现满脸通红的现象。所以,精神对气血的流动和运行非常重要。
①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的激烈变化。不要出现大怒、大喜、大悲的现象。
②保持乐观的情绪,事情都要向好的方向看。
③宣泄是排除不良情绪的良药。
☆运动
运动能使气血通畅,血液流通。因此,运动是使气血流动起来的最好方法,散步、健身、游泳等都是运动的好方法。
①运动贵在坚持。散步是现代人繁忙的工作之余最佳的运动方法之一。推荐一种快走健身法,方法简单,健身效果良好:选择一个圆形的场地,先朝前快步走3圈,再倒退着走3圈,体力好的人可多走几圈。
②华佗发明的的“五禽戏”就是通过改善人体气血的变化进行强身健体的。这里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种猿形戏健身操。
预备姿式
全身放松,很自然地站立,口微微闭上,用舌抵住上腭,调均匀呼吸,意念一直停在丹田(脐下三横指)处。
动作:
第一步:两腿慢慢地向下弯曲,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右脚上,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同时左手从胸前往上举到口前,手成掌向前探出,当手举至与口一样高的时候,左手由掌变成爪,手腕跟着自然下垂。
第二步:重心移到左脚。右脚向前轻轻迈出一步,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左脚跟抬起,脚掌虚点地。右手从胸前往上举到与口相平的高度,手成向前取物一样的动作,当手举到与口相平齐的高度时,掌变成爪,手腕也随着自然下垂。然后,左手收回到左肋下。
第三步:身体向后坐,重心由右腿移到左腿,左脚往后退一点,稍用力踏实,右脚随之后退,以脚尖点地。同时,左手从胸前往上举,像取物一样往前探出,举到与口平齐时,又掌变成爪,手腕也随着自然下垂。右手收回到右肋下。
练猿形戏的方法就是往前进两步,再后坐一步,要左右交替,先左后右,再先右后左,这样反复多次进行。
注意:练功时,要保持平静规则的呼吸,要意守脐中,外炼肢体的灵活,内炼精神的宁静。
十三.毛发枯与荣,气血说了算
女性拥有一头乌黑光泽的头发,会让很多人羡慕。可是随着青春的流逝,每个人的头发都会从黑到白。但有人老了也会是一头黑发,而有的人才20多岁,头发就开始变白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都是人气血足与不足的表现。
《黄帝内经》中早就有对这方面有了说法。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发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只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发为血之余”,中医认为,头发就是血之余气产生的,血充盈了,头发才会好。“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必须在气的推动下,上注于肺,运行于血脉之中,才能分布于全身。气血和毛发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体血气旺盛,毛发也就旺盛,血气一旦虚亏,毛发就会出现枯萎、稀少或脱落等现象。气血发生病变时,也会出现脱发、白发等疾病。
肾其华在发,肺其华在毛,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脉。人体的五脏都与气血有密切的关系。想要乌黑光泽的头发,就要补养气血;要补养气血,就要补人体的五脏。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乌发黑发方法多多,中药、膳食都是好东西。
★美发乌发中药
①何首乌:有补肝益气、养血祛风、健美延年的功效。何首乌入药、做粥、常吃有使人面色红润、头发乌黑的作用。何首乌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能促进毛发生长,因而有乌发美髯、延年益寿的功效。《开宝本草》中称其能“益血气,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②黄芪:含有多种氨基酸、叶酸以及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改善皮肤的营养、防止黄发和白发的作用。
③当归:可以行血、补血、润肤。有抗维生素E缺乏的作用,还能扩张头皮的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当归制成的中成药能滋润皮肤毛发,防止脱发,可使头发乌黑发亮,还能防止黄发和白发。
④枸杞:含有各种微量元素钙、磷、铁等,还有美容必需的维生素A、B2、C,特别是维生素A和C含量很高,用枸杞子的提取物进行养发,就能使头发乌黑发亮,防止脱发,对人体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的白发、面色苍白、皮肤干燥等都有显著疗效。此外,枸杞对斑秃也有很好的疗效。
⑤黑芝麻:黑芝麻每百克含蛋白质19.1克,脂肪46.1克,钙780毫克,磷516毫克,铁22.7毫克,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卵磷脂等,这些成分都是头发健美所必需的。黑芝麻还兼具补益肝肾、填补精髓、养血益气的功效。所以能乌须黑发、强壮筋骨、补虚生肌、健脑,既能美容,又能健美、强身益寿,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食品。
★美发乌发食物
①大麦: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B2、纤维素等。有清热消渴,益气宽中,壮血脉,养颜乌发等作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有很好的健美作用。《食疗本草》中说:“大麦久食之头发不白。”
②黑大豆:富含优质植物蛋白,脂肪酸、糖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叶酸、黄酮类等物质,具有补肾益精、活血泽肤、美发护发的功效。其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是乌发美发的好东西,经常食用可使头发富有光泽和弹性。
③核桃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锌、铁、钙、镁等。锌的含量很高。有补气益血,滋肾固精,养颜乌发等功效。《罗氏会约医镜》中有:“食之令人肥健,润肌肤,乌须发,固精气。
④芡实: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铁、钙、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可益肾固精、健脾理胃、美颜美发。《滇南本草》中说:“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⑤莲须:含有异槲皮甙、木犀草素、葡萄糖甙、槲皮素及多种维生素。有清心通肾、乌发固精等功效。《木草纲目》说它有“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之功效。
⑥海藻:自古以来,海藻类就是保养头发的佳品,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海藻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碘,而碘又是毛发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十四.“三虚”让女人问题多多
女人都想青春永驻,容颜如孩童一样娇嫩。可一过了30岁,皮肤不细腻了,面色不红润了,身材也变形了。
这显然令人苦恼,但有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不是有办法改变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原因就是“三虚”,即气虚、血虚和肾虚,用中医理论来说,就是气血不足了,肾的阴阳两虚了。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和血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人体的形和神都离不开气血的濡养,夫去了气血,就会失去精神的活动,出现衰老的表现。所以珍重养生的人们应爱护气血。
肾藏有先天父母之精,是形体成就的根本,又受后天水谷之精的濡养,形成气,中医学就把这种气称之为肾气。肾气的充足或是贫乏,对人的生长、衰老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保养肾气,也是女性养生的一个根本问题。
青春美丽谁都想要,尽管无法拽住时间不跑,但是,我们可以掌握自已的气血,可以补养自已的先天之本——肾。气血和肾都不虚了,就能使岁月游走的步履慢下来,令青春保持得更久。
★女性“三虚”的表现
(1)女性“三虚”,首先可以从颜面的气色上、指甲上判定
面色淡白,没有血色,皮肤枯槁,口唇苍白无华,精神萎靡;指甲没有血色,按压后很久血液才能再次充盈。这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长期有黑眼圈,是肾虚的表现。
(2)其次从女性的“例假”上也能看出气血充足与否
月经量少、时间短、颜色淡,都是血虚的表现。经期提前或延后,或伴有短气倦怠、腰膝酸软,这都是气虚或肾虚的表现。
★补“三虚”良方
(1)补血良方
四物汤:当归、芍药、熟地黄、川芎各15克,加水3碗,取1碗。空腹热服,是补血最重要的处方。
(2)补血药膳
①当归枸杞茶:原料:当归5克、枸杞子15克、红枣15克。
②制作:将当归、枸杞子、红枣放入锅中,倒入500毫升水,煮10分钟即可。
③特点:制作简单,能补血调经、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
(3)补肾良方
六味地黄丸: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制成小丸,每日服用,是补肾养颜的基础方。没有明显肾虚的女性也可长期服用。
(4)补肾药膳
仙人粥:何首乌30-60克,粳米60克,红枣5枚,红糖少量。将何首乌煎取浓汁,与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粥熟时,放入红糖少许以调味,再煮一会即可。早晚各服1次,可补气血、益肝肾。
(5)补气血药膳
归参鳝鱼羹:当归10克,党参20克,鳝鱼500克,葱、姜、蒜、味精、食盐、料酒、酱油等。将鳝鱼剖好。当归、党参装入纱布中,与鳝鱼同入铝锅内,放入调料,加水适量。烧沸后用文火煎熬1小时即成。早晚各服1次,可大补气血。
十五.随时疏通经络,身体才安康
奇经八脉,任督二脉。金庸笔下的人物总是在这两处经络打通之后成为武林高手。很多人认为,人体经络充满了奥秘,因为它在显微镜下虽然观察不到,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几千年来,经络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医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经络沟通了人体全身,经气濡养着五脏六腑。经络线上有数百个穴位,刺激这些穴位便可对应作用于全身。针灸、按摩、气功、推拿、刮痧、拔罐、足疗都是按经络原理进行的治疗。
《灵枢?经别篇》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认为经络阻塞是疾病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疾病的痊愈和康复则是经络畅通的结果。经络通畅,身体就健康,经络阻塞,就会生病。
《内经·灵枢·经脉篇》说,经络具有“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在穴位上进行针灸或按摩,就可以治疗疾病。心脏病患者觉得心慌、头晕,只要按摩一下手臂上的内关穴,就能够得到控制,这是因为内关穴能通过心包经控制心脏的活动。按摩足三里穴,胃病就能得到缓解,也是因为从足三里穴有胃经经脉和胃直接联系,从面控制着胃的功能。这就是经络的奇妙之处。所以科学地运用经络养生,不但能获得健康长寿的身体,还能使人精神百倍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怎样疏通经络呢?
★选穴按摩
☆增强免疫力的穴位
足三里:膝下3寸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陷处
肾俞: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
此3穴经常按摩可增强肾气及心气。
☆增强食欲之穴
足三里:膝下3寸
合谷:手大指、食指之间
三阴交:内踝上3寸
胃气是正气的根本,增强胃气,可改善食欲。
☆抗衰老穴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陷处
百会:头顶正中
劳宫:手心
以上3穴经常按摩有抗衰老作用。
☆养心安神之穴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三阴交:内踝上3寸
劳宫:手心
此3穴经常按摩可养心安神。
☆保养眼睛穴位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处
睛明穴:眼内眦外
四白:眼眶下骨凹处
此3穴经常按摩可保养眼睛。
☆增强睡眠质量的穴位
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
涌泉:足心正中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以上穴位经常按摩可以养心安神,睡眠良好。
☆增强性功能穴
曲泉:膝窝处
关元:脐下3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
以上穴位经常按摩可增强性功能。
循经按摩:沿经络路线进行按摩、推拿都可起保健的作用。
☆养心按摩
心经路线:①心区→咽喉→目。②心区→肺→肩内侧→手臂内侧→手掌尺侧→小指尖。经常按摩可以养心。
☆舒肝按摩
肝经路线:大拇指→足背→内踝→小腿内侧→大腿内侧→阴部→小腹→胃→肝络,常按摩可以舒肝健脑,通畅气血。
☆健脾按摩
脾经路线:下颌骨大迎穴→喉咙→下棱口角→胃→络脾。经常按摩可健胃。
☆健肺按摩
肺经路线:中焦(肚脐与膈的中点)→大肠→绕胃→肺系→咽→肩臂外侧→小臂外侧→大拇指端。经常按摩可增强肺气,预防感冒。
☆增强腰腹按摩
沿带脉(季胁下→绕腰腹一周)常按摩,可增强腰腹功能。
★经气养生
应用经络健身,可通过经气的循行、贯通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交通任督经气养生
这是古代静养生常用的方法,方法是静坐调息,排除杂念后引经气交通身前任脉及身背的督脉,从而达到调经气的作用。
☆交通十二经气养生
全身运动可交通十二经脉,华佗“五禽戏”及“十禽戏”都可增进全身经气贯通而起到养生的作用。
☆静守经穴养生
入静养生:静坐、调息,排除杂念后,把注意力集中于关元穴(任脉穴,在脐下3寸,丹田),意守丹田,聚气于内可达到养气健体的目的。
十六.身体疼痛,多是经脉不通
小张有一天出去爬山,半路上下大雨受了风寒,回来后肩臂疼痛不止,抬都抬不起来,去看中医才知道原来是经脉不通导致疼痛。他做了一周的针灸,全身扎了十多根银针,还辅以按摩,才慢慢好了起来。
为什么经脉不通会让人疼痛呢?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而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中经脉是主体。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12条,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称“十二正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接筋肉、皮肤、肢节,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因此,人体脏腑的病变是可以通过经络,表现在身体相应部位的。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病气侵入经络,导致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或阻塞,于是局部疼痛、肿胀、麻木以及活动障碍等症状就产生了。
中医有“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之说,正是说明经络不通会造成人体全身各处的疼痛。若想保持健康,祛除病痛,有要做的关键,便是让经络畅通无阻。
★畅通经络的特效止痛穴有:
(1)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头维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头痛时用双手轻轻按摩可收良效。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
(2)治疗三叉神经痛
阳白穴:取穴时患者正坐,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2厘米处。
(3)治疗头痛、前头痛、失眠、眼疾引起的头痛等
印堂穴:取穴时正坐,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4)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5)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等
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
下关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
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3厘米处。
(6)治疗月经腹痛
足三里穴:膝下3寸,胆骨外缘处。
三阴交穴:内踩高点上3寸,胆骨内侧后缘。
(7)治疗肩臂痛
肩腢穴:肩平举,肩部有两个凹陷,前部凹陷中。
天宗穴:肩肿骨冈下窝的中央。
(8)治疗腰腿痛
承山穴:小腿间侧肌肉中间,按之凹陷处。
(9)治疗急性腰痛
后溪穴:是治急性腰扭伤的特效穴。当腰扭伤在脊柱两侧时点揉的效果最为显著。
十七.在经脉上敲敲打打,也可预防衰老
古人利用经络治病时,按按合谷穴,就可医发热、咳嗽、牙痛;按按足三里,就可强身健体。原来,人体通过经络连成了一个整体,用经络上的各个穴位,就可以治病健身、预防衰老。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篇》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在经脉上敲敲打打,就可预防衰老,古往今来,方法很多,下面是几个很好的方法
★:祝总骧教授的“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所谓“三一二”,“三”就是每天早晚两次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3个穴位,每次按摩5分钟,按压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以达到酸、麻、胀感觉为有效。其原理是直接激活人体最主要的三条经络,使全身气血畅通,“一”就是一个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基本气功锻炼,仍旧是每天早晚两次,每次5分钟。其原理是通过静态的思想集中,调动全身尤其是腹部经络的活动,调整五脏六腑的血气运行,达到阴阳平衡。“二”就是进行以两条腿为主的自觉体育锻炼,可做下蹲、踢腿或散步,每天一次,每次5分钟。
算下来,每天只要25分钟,就能激活人体的经络而达到强身保健的作用。
★二:经络养生十个关键点
☆拇指尖端:属手太阴肺经,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也很有效。
☆小指尖端:属手少阴心经。有利于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时用力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掌中央:属手厥阴心包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调理月经、对肤色改善都有一定功效。
☆曲肘外侧凹陷处:属手太阳小肠经。曲手肘,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曲池穴)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还能治贫血。
☆肩窝:属手少阳三焦经。按压肩窝处,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还能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
☆鼻翼两侧:属手阳明大肠经。用食指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能改善便秘及腹泻症状。
☆外眼角:属足少阳胆经。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能促进眼部健康的有效方法,还有明目的效果。
☆脚底中心:属足少阴肾经。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质量,清晨按摩能让一天都有旺盛的精力。按摩时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大腿根部:属足厥阴肝经。摩擦大腿根部至发热,能促进肝脏造血和排毒。
☆臀横纹中央:属足太阳膀胱经。按压臀横纹中央有利膀胱健康,可治疗痔疮、坐骨神经痛、便秘。
18.合理运动,让身体充满生气
健身中心是爱美的女性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运动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女性美的保证。运动健身在《内经》中已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运动健身的。
“成败倚伏生乎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运动养生就是采用运动的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目的的理论与方法。《内经》中虽未见到有“运动养生”的字眼,但已经记载了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
★《内经》的运动观
(1)恒动观
《内经》认为,运动的方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在“升降出入”的运动之中生生化化的。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都是“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2)运动要适度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提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使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的运动,可以保持身心健康,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形劳而不倦”是合理劳动或运动的标准。
(3)动静结合
《内经》十分重视形体与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动以养形”是指通过运动提高人体免疫力。“静以养神”就是保持心情的宁静、专一,使脏腑之气机协调,真气充沛,就能精神健旺。
(4)四时有别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人与天地相应,所以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不同的运动,才能让身体与天候节气相适应。
★《内经》的运动养生方法
(1)散步
《内经》认为散步最好在春三月,因为春季里春阳上升,万物更新,为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人体就要开启自身阳气,让身体从冬天藏的状态苏醒过来,活跃起来。散步应是在悠然自得、安闲舒适、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2)导引
导就是导气,是在意念的配合下,通过调节呼吸来吐故纳新而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引是通过肢体的运动或自我按摩来增强体质,也就是现代的。太极拳、气功等。
(3)按跷
“按跷”即“按摩”的古称,又称跷摩,就是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通过各种按摩手法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按摩早已是现代人养生保健的方法之一,穴位按摩,经络按摩都是这种方法.
(4)吐纳
“吐纳”是通过运用呼吸、发音、吞咽等动作,让内脏发生运动和振动,对内脏进行按摩及疏导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云:“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这就是吐纳养生的玄机所在。
比如治疗肾病的吐纳方法是:在清晨寅时,面对南方集中思想,排除杂念,屏住气吸气七口,顺着头颈象咽东西一样用力咽下。这样七遍之后,再把舌下津液象咽东西一样用力咽下。
(5)存想
“存想”就是意念的存放和想象,即应用想象的方法,把意念集中于某一特定想象目标,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较强的兴奋区,想象疾病从人体而出,而达到防病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通过意志力增强人体抵抗力来治病。
例如:
①想象疾病从口而入,又从口而出。
②想象自已的身体强壮无比。
③想象自已胸中有一轮红日,任何病毒都不能入侵。
十九.运动养生15法
很多人说,我不是不锻炼身体,是因为没有时间和方便的地点。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简单的方法,也可以运动养生。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人总结出来的日常运动养生法。
(1)梳发法:两手十指微屈成爪形,从头部前面向后方轻轻地梳理,可以反复做。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防治高血压,提高智力。
(2)浴面法:两眼闭上,前后搓动两手掌18次,然后将两手掌面从鼻旁两侧向上按摩到前额,再向两侧分开按摩到太阳穴,最后按摩到下颌,反复浴面18次。能保持面部皮肤光泽有弹性,消除皱纹。
(3)目运法:两眼睁开,眼珠慢慢地向上下、左右、远近各活动18次,再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转动18次。能提高视力,防治眼病。
(4)揉鼻法:两手中指放在鼻孔两旁,轻轻地揉按36次。能防治感冒、鼻炎。
(5)叩齿法:先后叩上下门牙和两侧大牙48次,叩的力量要轻。能防治牙病。
(6)搅舌法:口唇轻闭,将舌头放在牙齿外面,嘴唇里面,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慢慢地转动,各做18次。能防治牙周炎。
(7)咽津法:将口腔中唾液,慢慢地吞咽到胃肠小腹。能帮助消化。
(8)抬头法:头部由前向后慢慢抬起,反复做18次。能防治颈椎病。
(9)弹耳法:将两手掌心捂住两侧外耳道,轻轻地抬起放下。可防治鼓膜内陷及耳病。
(10)揉腹法:两手掌心重叠放在肚脐上,先按顺时针方向揉腹12次,再逆时针方向大范围揉腹12次。能防治肝、胆、胃、肠诸病。(注意:便秘宜顺时针摩腹,腹泻宜逆时针摩腹。)
(11)转腰法:将两手掌轻轻地放在两侧腰部的肾俞穴上,慢慢地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6次,然后再向左侧和右侧各转腰6次。能防治腰椎病、腰肌劳损。
(12)提肛法:吸气时慢慢地收腹提肛,呼气时慢慢地鼓腹松肛,这样反复做18次。能防治痔疮、大小便失禁。
(13)摇肩法:两手臂由前后上下各摇动18次。能防治肩周炎。
(14)蹲膝法:两膝稍屈,再伸直,上下反复做18次。能防治关节炎,增强下肢肌力。
(15)颠跟法:两脚跟慢慢踮起后保持一会,反复做18次,站立,坐着时都可做。能防治增强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