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幸福瑜伽

(2011-08-22 18:56:45)
标签:

转载

分类: 瑜伽
原文地址:幸福瑜伽作者:空空

                             [转载]幸福瑜伽

 

    为什么心不能平静:九种障碍 派坦伽利在他写的《瑜伽经》中(第三十和第三十一经),列出了九种障碍以及跟随它们的五种症状,这些都是我们走在心灵之路上的人常常会遇到的。

   (一)疾病第一种障碍是疾病,定义是构成身体的组织、各种分泌汁液、感官,有失调的现象。根据古代的印度医学理论,身体有七大组织,例如骨骼、肌肉、血液、骨髓等。分泌汁液是荷尔蒙等。感官则包括心意。这些的失调就是疾病,是种障碍。我见过很多人从老远的地方飞来印度,就是为了见斯瓦米拉玛一面,希望能得到一粒心灵的药丸,吞下去就开悟了。有的人一走进来,斯瓦米拉玛望一眼,就对身旁的克拉克医生说,「帮他检查一下心脏,调整他的身体姿势,教他做放松练习,告诉他应该如何改进饮食的习惯。」「什么?斯瓦米,我是为了心灵的教诲而来。我只有一天的时间。」「什么心灵的教诲?你连坐都坐不直,还谈什么心灵教诲!」拉丁言语说,「健康的心灵在健康的身体中。」所以说,疾病是第一种障碍。你想好好地修心,就先得把身体给调好。否则,就算你的心想要长时间打坐,身体却坐不住。到时候还是要回头来调身。但是生理疾病应该只是种短期性的障碍。常有人告诉我,「我没法静坐,因为生病了。」这是什么话?要是你真有心静坐,有法门躺着也可以做。身体可能会受到什么微生物的侵袭,我可从来没听过有心理的微生物疾病。有时候疾病算是种障碍,就是因为你用它作为不修行的借口。还有时候你不断对自己说:「我有病。」结果把生理的情形变成了心理的情形。你身体不调和是生理的情况,但是病好了你还在吞药丸,你还拿着拐杖走路博人同情,这就成了心理不调和。不要让身体的失调变成心理失调,要把二者分开。如果你让身体失调成为心理失调,从而影响到你的情绪、心情、思维,那就让疾病成为了长期性的障碍。总而言之,疾病所以会成为障碍在于:(1)当你想要深入禅定,身体跟不上,没法长时间端正坐着。 (2)疾病变成了借口,变成心理问题,导致意气消沉和依赖心重。

   (二)延宕拖延是第二种障碍。 「我明天再做。」听起来熟悉吗?心意懒散,也是种障碍。你说自己在静坐的时候,心定不下来。那是你让心跑掉的,是你让自己的感官向外攀缘。你一整天当中,什么时候控制了自己的心?你从来不把它向内拉,所以你的心永远是在懒散的状态,一直在空转。你的感官是懒散的,你的言语是懒散的,它们都在空转,什么也没成就,既没有造福人群,也没有给你自己造福。你回想一下,过去的二十四小时中,你的心念是不是在空转?你为谁造福了?你成就了什么?拖延是懒散的养子。 「啊,我明天再开始。我会找一天来开始。」「我最近遇到些问题,我要先处理处理。等我清闲一些了,就会比较有时间追寻心灵的成长。」这些话我听过不知道多少次了,而且多半是出自那些生活比较富裕、不需要为生活而奔波的人。有句谚语说:「逆境非逆境,幸运亦非幸运。」真正的逆境、真正的问题时刻,是你没有把心放在忆念神的时刻。真正的幸运、最难得的幸运时刻,是你花在忆念神的时刻。

   (三)犹疑你的心像钟摆一样,一回儿想是如此,一回儿又想不是如此。犹疑有很多种,你可能怀疑自己在学的是不是真正瑜伽,怀疑自己有没有跟对心灵导师,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假如我可以不用工作就好了」,「假如我不是个家庭主妇、不用带孩子就好了」,「我好像没什么进步」,等等。这些想法会让你的心念来回摇荡,自然定不下来。

   (四)疏忽疏忽是很难克服的障碍之一。疏忽的反面是用心,时时用心,时时重覆地把同一件事放在心上,不停地把它印在心上。例如你应该时刻重覆一些真理的句子,不断地用这些句子提醒自己。不用心就是疏忽,疏于把正确的念头印在心上。疏忽也会让你无法得到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六种法宝。这六种法宝是得到彻底解脱的前题条件,它们是:平静、自制、退伏(不受世俗的引诱)、忍辱(能忍受心头上、身体上、环境上不如意之事)、信奉(包括崇敬心、谦卑心)、无冲(调和冲突,制造和谐)。你怎么化解冲突?先从自己内在做起,才能化解外在的冲突。你能把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都化解了,内心和谐了,你自然就有能力解决外在的争端。如果你不能把和谐带给周围的人,这代表你自己内心还有没化解的冲突,上师可以从这一点来观察弟子的功夫到不到家,你也可以用来检验自己。得不到这六种法宝就是疏忽。你该做的没做到也是疏忽。例如我们应该避免伤人,却不经意地使用尖刻言语伤人。又例如应该诚实,笃行自己的信念,却常常言行不由衷。

   (五)怠惰疏忽的好朋友是怠惰。如果你想要成就什么事,怠惰会是你最难克服的敌人。例如身体沉重、肥胖、行动迟缓,通常都是怠惰的表现。不要让怠惰变成习惯。你可以为自己做个测验,明天早上一醒来就即刻起床,不要赖床。看看你的意志有多坚强,看看你能否克服怠惰。这是你一定要克服的心理。

   (六)放任放任就是毫无节制地追逐感官之乐,还时刻思念之,无法把心念从欲望转移开来。结果虽然你没有在做性事,可是你的心还在性事上面。你不在吃东西,可是你的心还在不停地吃,因为你纵容自己的心去追逐欲望。这刚刚和上面提到的六法宝之一的退伏是相反的。你要知道,欲望是不可能用追逐欲望来满足的,这就像是往火上加油,只会让火势更猛。我们常常对自己说,「我把目标定在这里,到了就够了。」可是等你达到了目标,欲望会说,「来吧,再加多一点就好。」不能够把心念从世俗的欲望中抽回来就会妨碍你静坐。不论你求的是名、是色、是财,乃至是求空,心念都会像星火似地不停冒出来、消逝,那你当然不能定下来。

   (七)邪见邪见是由犹疑而生,但是比犹疑更进一层。因为有邪见之人没有怀疑,他是确信以不实的为实。例如我们应该有的正见是:死亡不存在,因为本我是不朽的。肉身的腐朽只是物理和化学的自然现象,我们的灵是不会随着肉身消失的。可是很多人在这里就错乱了,误认为有死亡这件事,也因此心生畏惧。这种错乱的邪见就是障碍。

   (八)不坚定因为前七种障碍,所以修行之人没法立定脚跟,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譬如你在打坐的时候,不能全心全意去坐,「咦,怎么什么感觉都没有?」或者心意不定,「我实在没有时间。嗯,今天姑且坐五分钟好了。」有这种心态是绝对不可能进步的。当你在做心灵修行的时候,一定要用虔诚、恭敬、信任的心态去做。

   (九)退转即使你功夫做到某个程度,但是也有可能会退步。不能够保持是第九种障碍。功夫的成就有很多层次,每一层是一个境地,是一种「地」。如果你不能够一直保持在某种地,就不能算是「到地」。譬如说你打起坐来有个几分钟相对清静的经验,那个不能算到地。你要能一直保持在那个心境中,行住坐卧都不变,言语是发自那里,人际关系是在那里得到安顿,疑惑是在那里得到解决,那才算到地。而这个地就成了你的正常状态,然后你才可以从那里登上下一个高地。

    很多人读到这里,不免会说:「这太难了!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呢?」根据《瑜伽经》,要克服这些障碍,最简单的方法是得到神的感应。那怎么才能得到感应?经文说,你要长时间去修持自己的咒语或是诵祷。如果你能够有恒地持咒,有恒地诵祷,绵绵不绝地将它印在自己的心识中,到了其它一切念头都不生的地步,你的咒语、诵导就是你,它就是你的正常状态,你就是它。此时,你不用再去求感应,因为你已经得了感应。其实,所有其它的功夫,都是在帮你打通身心的淤塞,你先要打通自己,才能领受感应。不幸的是,一般人觉得这个与神感应的观念难以接受,他们说:「我们以为瑜伽是一种科学,为什么要牵扯到神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你要明白,瑜伽之道是在融合对立、结合分化。如果在你的观念中,神是和你分开的另一个个体,你是你,神是远在天边某处,那你就不容易接受有所谓的感应这回事。瑜伽要你经常思索「吾即是梵」(aham brahma asmi)这句名言。当你说:「我就是梵,我就是那绵延无垠的『一』,是那个『一』之中的波。波和整个海洋都是一体的,所以此刻在讲话的这个就是神。」,你就是在讲第一手的经验。那么,这样的神,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应?这要你自己去体味,也只有靠你自己才能体味到。五种随从症兆伴随上述九种障碍而来的,有五种症状。

   (一)苦什么是苦?我们都经验过苦,也自以为能认得出苦。苦有几种,但是最根本的苦是什么?有求皆苦。苦的根本就是欲望,也可以说欲望即是苦。苦是种畸形的心念,是心念被欲望打乱,被欲望搞得不宁,所生出来的。

   (二)挫折苦的结果就是第二种症状:挫折、绝望、心情恶劣、情绪起伏不稳定。我们经常见到这种人,他们心情恶劣,面无笑容,充满挫折感,原因是有欲望不得满足。

   (三)身体不安定因为心理的挫折,所以引起第三项症状:身子不能安定下来,不是手在动,就是腿在抖,总是要动,而且多半是无意识的。如果心受到搅动,身体就没法静止。有的人即使经年累月地做哈达瑜伽,做瑜伽的体位运动,一要他打坐,身子就会往这边动、往那边动。要他坐三十分钟,乃至十五分钟,都坐不住,因为他心中有许多没有纾解的痛苦和挫折,在不停地驱动、干扰着身体。

   (四)不自主地吸气,以及(五)不自主地呼气身体的问题导致了不由自主的呼吸状态。心头有困扰的人,呼吸也是呈现困扰状态的,他会有不由自主地叹气、倒抽一口气、急促地呼吸、呼吸短而浅、呼吸不规则等等现象。这表示他和自己的呼吸分家了。有人来到我面前说:「让我告诉你,我近来有太多不如意的事。」他根本不用说,从他呼吸的状态就可以看出来了。心念完全平静的人,在打坐的时候,他的呼吸是非常平缓、深沉有规律而且完全无声的。这才是正确的呼吸,是你要学习的呼吸方式。有的人一坐起来,刚开始的二口气还很平顺,接着就喘一大口气,然后呼吸变得不规则起来。他们想控制呼吸,可是做不到,就来问我有什么特殊技巧。什么技巧?最好的技巧是心要能平,气自然就和了。怎么做到平心静气?日常能够克服前面谈的九种障碍,心就会平静,然后你的呼吸自然会变得流畅,连你的人生也会变得畅顺。

    这五种症状都是由分神而起,分神就是没有绵密地照顾好自己心念的结果。有时候,即使是有成就的人,一个疏失,就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后果。有个故事,河边有二个人。一个是婆罗门阶级的人,他终身茹素遵守不杀生的戒律,是位神学家,修持很深,心念清净,此时在河边打坐。另一个则是渔夫,以打杀渔获为生。忽然河水暴涨,把二人冲走了。在水淹上来的时候,那位婆罗门睁开眼看见了渔夫,他的最后一念是:「唉,此人杀生,造这么多孽,多可怕,真是无可救药!」那渔夫在遇溺之际看见了婆罗门,他的最后一念是:「噢,多么虔诚的人啊!他静坐的样子多么平和、多么庄严,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他们二人带着这样的念头而亡据说在下一世,那婆罗门神学家投胎成为渔夫,渔夫反而成为婆罗门阶级的修行人。所以,小心你动的是什么念!

    多考虑别人的观点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是一球巨大的、纠缠在一起的线团,到处都打了结。他拉起一条线头,想把它解开,可是这头还没解开,另一头又起了个结。纵使他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解结,到死都解不完。你应该要留心的是,最初你怎么把自己给绑起来的,你是怎么为自己设下这么多限制的。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学校的死板教育方式,训练要我们遵守一定的思考模式才能过关、才能出人头地,因此我们心中容不下任何空间,无法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不能从别人的立场来设想。换言之,我们的想法都被定了型。所谓的专业训练,教人用某种特别的方式来看人生百态,就更是成为控制我们日常生活的缰绳。这些专业人士下了班还把工作带回家,问题是他把工作的情绪也带回家。所以,教师就从教师的观点来看所有的事,他回到家中依然摆出老师的脸孔,用上课的口吻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说话。对他而言,只有教师的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你们大家最好都听他的。律师也一样,他们被训练成只能从法律的观点来看问题,碰上什么事情总是先考虑负面因素,连个人私生活的事情都不例外。医师、银行家、生意人、心理咨询师,个个如此。假如碰上了先生是律师而太太是医师的,他们会很难沟通,彼此的专业训练就成了难以摆脱的拘束。

    我以前读过一个报导,说有位俄国的科学家,他的专才是能从头骨把人的脸孔重新塑造出来,相似率非常高。他说他常常利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观察周围的人的头骨和面容的关系。他是如此地投入工作,以致于在看活生生的人的时候,看到的尽是头骨的结构和形状。我真怀疑,在他眼中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是什么模样的。我很庆幸自己从来没有进过学校,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思索事情。别人进学校学习当医生、律师、工程师,我自己只学会一件本事,就是学会怎么去使用心。这个本事在学校学不教。只有在心念完全摆脱了任何束缚、摆脱了任何设定,只有当你不再坚持只有某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只有当所有的观点都是你的观点,你才能学会怎么去使用心。 「我是年轻人,他是老人,我们的观念绝对不同。」你有一天也会变老的,到时你的观念会改变吗?到时会不会和你今天的观念有冲突呢?何以见得你这种年轻人的观念是唯一正确的观念?你会经历青年和老年二种人生的阶段,为什么只肯接受一种观点呢?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落入成见,不要受片面的观点所拘束,才是真有见地。

    再举一个例子,同样一个名词,因为观点不同会有完全相反的意义。在美国,你要称赞某人,可以说:「你真是聪明如猫头鹰。」在印度,你要责骂儿子,会说:「你蠢得像猫头鹰!」美国人认为猫头鹰聪明,因为别的生物不能夜视,唯独猫头鹰能在夜间看得清清楚楚。印度人说猫头鹰蠢,因为它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也看不清楚。猫头鹰究竟是聪明还是蠢?在美国,如果你称呼隔壁的女士是只「母牛」,明天你可能就收到律师信,警告你侮辱了他的当事人。在印度,你到邻居家里做客,见到人家的天真可爱的女儿,对主人说:「令千金真是像一头完美的母牛。」你邻居会觉得十分得意。母牛在印度是神圣有如母亲的生物,当我的亲生母亲不再哺乳我了,我是从牛身上获得奶水。母牛是温顺、慷慨施舍、纯洁的象征。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自己就像其中的一名盲者,认为大象就只是我摸到那个部位的样子,而不知道整个大象的全貌。如果你只从一条窄缝中去看世界,你的眼光就有限,你会认为与你不同的看法、别人的立场,都是没有道理的。你能走出自己的局限,站在别人的立场、用不同的观点来看世界,就是在打通心灵的淤塞。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