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楚地文化神秘,神人与龙凤、瑞兽组合的构成艺术时常出现,商周时期有虎护犊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有神人驭龙(凤)玉器、帛画、漆画等,反映出楚文化仰望星空、适应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浪漫主义风格。
http://s14/mw690/001WsJUpzy6OBPSfaTb4d&690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TITLE="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
战国中期神人驭双龙玉器
考古出土的神人驭龙玉器,目前见到完整的有两件:
其一:战国中期神人驭双龙玉器,通长7.2厘米,湖北省荆州市院墙湾楚墓出土。扁平长条形,以镂空、刻纹艺术琢成神人S形双龙玉器,左右对称,双龙背上还站立一对视的神鸟。双龙下立站立一双手驭龙神人,神人头顶圆璧(苍天)。整个玉器,仿佛神人正自由地驭着双龙,在天空间腾云驾雾,自由翱翔。
其二:战国早期神人乘龙玉器,高11.7厘米,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楚墓出土,一件自然弯曲的S形龙身上,一个个头并不高大的神人,正脚蹬龙尾,侧倚龙腹,上下自由出入于天地间。
http://s9/mw690/001WsJUpzy6OBPU54co48&690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TITLE="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
战国早期神人乘龙玉器
类似的战国神人玉器,北京国家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名为“螭食人玉佩”,由于是征集玉器,没有标明出土地来源,但从题材、构成及琢磨工艺看,当为战国时期的楚玉。从图像看,此玉主题不是“螭食人”,因龙嘴中人没有丝毫挣扎、痛苦的样子,龙还双手托起神人的手和腿,龙与人是和平共处。团龙嘴衔神人,一同出行,主题还是神人驭龙,左右两边两位神人护着团龙,缓缓上升,奔向遥远的天空。此玉可命名为“神人舞龙玉佩”。
http://s5/mw690/001WsJUpzy6OBPLqFog84&690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TITLE="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战国“神人舞龙玉佩”
http://s2/mw690/001WsJUpzy6OBPQ1D2N61&690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TITLE="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
http://s2/mw690/001WsJUpzy6OBQ4ouCR21&690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TITLE="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
战国神人驭凤玉饰
湖北省枣阳吴店镇九连墩出土了至今独一无二的一件玉器,被名为“人面鸟身玉饰”,图像构成十分复杂繁茂,呈扁平条形,两面饰纹,纹样相似,构成不同,一面饰人面鸟身纹,另一面为立鸟纹。此玉似可命名“神人驭凤玉饰”,表达的主题与“神人驭龙”相仿。
关于这类题玉器材的文化内涵、艺术思想,一些学者认为“具体含义不清楚”。其实具体含义还是比较清楚的,是楚地众多巫术活动中的一个场景,是巫术活动的一个高潮,巫师乘龙飞天,为人间芸芸众生求寿祈福。佐证材料有二:
其一,湖南省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此帛画描绘楚国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http://s16/mw690/001WsJUpzy6OBQ2uN3h7f&690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TITLE="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东周楚文化中的人驭龙图像玉器" />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其二,屈原楚辞《九歌·大司命》有“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之句,“我乘着龙车车声辚辚,高飞冲天啊直入重云”。“大司命”是古人心目中掌管人类寿夭、生死的天神。这首诗描述了楚地举行巫术活动的场景,男觋饰大司命,女巫饰人间凡女,通过相互对唱,表现了大司命降落人间,与人间凡女相爱,又独自返回天宫的故事。可见,玉器、帛画中的男性神人形象,是大司命“男觋”,是为人间凡人祈福、益寿的神人,能出天入地,跨江过海,力拨山河,龙、凤、鸟,是神人大司命来回于天地之间乘坐的交通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