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翠萍三年级学生自律行为习惯养成的
(2020-09-19 16:22:12)三年级学生自律行为习惯养成的
城内小学
三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的初级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思维情绪,意志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比较差,遇到问题思想就会动摇。但正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是非观和自控能力最好的时机。就三年级学生自律行为习惯养成,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几点策略。
一、利用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三年级正是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阶段,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让学生熟记《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平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利用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内容,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再通过反复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自觉地去遵守行为规范中的内容,顺其自然形成自律。
二、细化班级管理事务,养成自律
由于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老师对学生要求的很多事情,他们虽然知道但总是做不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力和实践力不足。这就需要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把工作做得很细致。就拿打扫卫生这件事情来说,如果老师将卫生分工细化到每一个人,比如谁扫第几组,谁拖第几组,谁擦哪几个桌子等。然后把详细的值日生表公示在班级内,这样既分工到位,指令又明确,学生就明白干什么了。但只知道干什么活还不行,还要学会怎样干。这就需要老师再进行扫地、拖地、扫垃圾等各方面的专门指导和训练。通过这样细致的安排后,学生就会将自己的工作干好,也不会出现扯皮现象。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学生自律的行为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筑成自律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场所,不光是在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模仿,所以家长的行为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孩子。这就需要家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共同筑成学生自律。对于在学校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教育和纠正。但如果在家中无人督促,就会出现学生在学校规规矩矩,在家中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这样下来,老师的工作就是徒劳的。如果老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达到双方共同督促孩子效果。那么孩子就会潜意识地提醒自己,时时要管好自己,不能任意而为。这样对孩子自律行为习惯的养成,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年级的孩子就像一株正在发芽的植物,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杂枝丛生。老师就像守护这些植物的园丁,对它们进行着精心的呵护和修理。培养孩子们自律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