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娟读《从阅读走向悦读》有感

(2020-04-12 14:25:38)


读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读好,读懂一本书更加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假期里拜读了李桂荣老师的《从阅读走向悦读——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这本书,读着这本书,时而被李老师让学生走向悦读的锦囊妙计而折服,时而被李老师新颖的教学理念而折服,时而被李老师坚持不懈的笔耕而折服。纵观这本书的内容,既有详实的教育案例,又有拿来即用的课堂妙招,既有名家观点,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字珠玑,受益匪浅。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重在培养,阅读兴趣也是如此。课堂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阵地,李老师给了许多这方面的锦囊妙计。

第一、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例如:《黄山奇石》、《颐和园》等游记性的文本,可创设招募小导游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故事性强、对话多的文本,可创设讲故事比赛的情景,通过这种生活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课堂上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课堂上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分散注意力,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爱上阅读,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如“邮递员送信”、“字宝宝请上台”、“拍手背诵”等。

第三、课堂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课堂上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评选优秀播音员”,“大显身手擂台赛”。

第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交给学生赏读课文的方法,因为赏读是在读通、读懂、读透基础上的高层次品读,是阅读中的重要一环。那么,该如何赏读呢。赏读一般要抓住“课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内容是怎样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好,为什么?”这些重要问题。用以下几种赏析方法:一是从题目进行赏析,二是从特殊的标点入手进行赏析,三是抓关键词赏析,四是从句段上赏析。                

其次,教给圈点批注的方法,首先教给圈点批注批注的一些常用符号,然后交给针对一个文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圈点批注:一是文本标题,二是重点词语,三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四是文本的段落结构,五是文本表达的情感,六是文本运用的写作方法,七是文本的重要句子,八是对文本的感悟。

第五、创编朗朗上口的儿歌。比如书信的格式是识记、应用的难点。这书上就有一首这样的歌,帮助学生记忆:称呼顶格加冒号,换行空格问个好。正文每段空两格,有主有次不乱套,事情写完送祝语,健康快乐少不了。先署名,后日期,分行写在右下角。像这样的儿歌,书中还有很多。把阅读课上的难点创编成儿歌,学生怎么能不爱上阅读呢。

总之,李老师的课堂,既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又有花样翻新的游戏,既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又有具体实用的方法。反思我的课堂,正是缺少了这份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书中的一些课堂妙招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逐渐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味。

二、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阵地,课余自主阅读是发展阅读兴趣的主阵地。怎么才能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呢?这个问题可能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课余时间的阅读,老师不好检查,我们不能像在课堂上一样全程关注,看看是否真正读进去了,看看是否真正读懂了。因此,李老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课余时间的阅读,让阅读的激情在课余时间继续燃烧。李老师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建立阅读俱乐部,创办迷你文学社,举办阅读报告会,填写阅读存折,办阅读小报。让被动变成主动,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兴趣。

三、如何升华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的终极目标也是在发展思维,积累语言,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所以,以写激趣,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升华。因此,要架起由读到写的桥梁。课内阅读,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进行仿写:句式仿写、结构仿写、语言仿写。拓展文本的时候,进行读写结合,可以在空白处展开想像,可以在文章的动情处进行延展,可以在文本的结尾处续写故事。还可以让学生看动画片。在看的时候让学生只看情节,没有声音,让学生根据画面编故事;让学生只看结尾,想开头和经过,也可以让学生只看开头,续编故事。

总之,读完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启迪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收获满满!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有兴趣才有真阅读,才能让阅读走向悦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