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精神分析(Narritive Psychoanalysis)演讲稿

(2011-02-18 13:44:00)
标签:

狄浦斯

吴江

gb2312

楷体

故事

杂谈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午夜精灵按:

   虽然一直没有好好学习过现象学、和叙事疗法。但根据我浅薄的理解,我知道我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就是故事的重构。我的工作就是一个听故事的人,每天都在我小小的治疗室里短短的一个个小时里上演着无数精彩纷呈的故事,看的故事多了连电影、电视都不是很感兴趣了。

   我是个随性的家伙,靠直觉混饭吃,脑神经并不十分发达。不会用专业名词说话,这篇文章引发了很多思考。文中绿色的字体均是我的联想和体会。

  “痛则不通,痛则不通”是我治疗以来最大的体会。看来看去,其实通与不通着实与事件本事实际是什么样的关联不大。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一定演绎着不一样的结果,“钱”、“性”等等敏感的词汇放入每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都演绎出一幕不一样的故事。嘿嘿~真的是乐趣无穷的工作。

  今天,一个一直用移情理论来描述自己生活的来访者终于给我断断续续的讲述了一个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讲述里我欣喜的看见了活生生的一个主体。嘿嘿~真是让人幸福的工作呀!

 

叙事精神分析(Narritive Psychoanalysis)演讲稿

张沛超

2010-06-18 华中子和 武汉

老吴有个说法叫做“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来访者的故事,第二个是治疗室里的故事,就是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就是督导现场的故事,我们通过第三个故事来理解第二个故事,通过第二个故事来理解来访者自己本身的故事。


  最近因为生活里的朋友没有明说想让我帮忙解梦,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却告诉了我几个梦。因为不是咨询我也没有仔细追寻梦的细节。
不过这件事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1、描述梦已经和梦本身有了差距(怎么说);
2、对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梦,表述上可能又了细节上的差距(跟谁说);
3、为什么这个时候说(什么时候说)?
   因为梦的解释千人千面,谈不上对错。但是,似乎讲述梦、解释梦本身就是一种关系链接的方式。所以这件事情让我想到除了梦本身蕴含的内容,解梦过程本身似乎又是一个梦。
嘿嘿~自己觉得蛮有意思的一个“连环梦”,与大家分享。

 

老吴的“三个故事”似乎也有这般连环梦的味道。故事可能不同,但里边包含的情感是通与不通理解的关键。


伯根塔尔有一句话叫做:人的世界不是由原子构成的,而是由故事构成的。

可以看得出来,真正决定一个人有没有生活,在不在生活得是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故事。比方说大家会说雷锋同志已经死了,但他活在我们心中。这是个悖论的说法,事实上就是因为他的故事还在。只要一个人的故事在,这个人的主体是没有消亡没有崩解掉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故事,尽管肉身在,事实上主体是崩解掉的。

 

和朋友聊天说到小崔,我说小崔是个活人。这年头在我心中“活人”是很高的评价。

活,即用某种方式呈现欲望,编织故事。

而每天忙忙碌碌如同螺丝钉的生活常常让人觉得自己是行尸走肉,失去希望的原因就是:欲望失去了欲望本有的对象物,赚钱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辛苦与否的现实不是真正有效的指标,就像fsk的孩子们,而欲望与欲望的对象物之间是靠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最近的《杜拉拉》电影似乎也在诉说这样的一个道理。



为什么会发生主体不能成形的情况,这与即将要谈到的第二个重要概念有关,就是维度。我们已经讲了,决定一个故事,最重要的,至少是这三个维度。比方说,我点了一个点,一个点是零维的,我们死活没有办法和别人说清楚这个点在哪。你可以说在这个黑板上,但在黑板的哪儿还是说不清楚。为了向别人转述,为了使这个点成为主体间性的,为了使一个事故成为故事,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维度。比方说我们仅仅是建一个很小的维度——坐标系,以及标刻,这个点就能成为向别人转述的东西。这个点在这个坐标系里代表1。仅仅建立一个框架,他就有了意义,可以说给别人。在汉语中,事故和故事,这个词造的很有意思。事故是accident,accidential是偶然的意思,就是没法说清楚。

我们的生是一场事故,死又是一个事故。单纯考虑两个端点的话,又回到一个点上,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大的事故而已,没有故事。

 

多么让人悲伤的一句实话呀!悲伤是我的主体还在,永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变幻出的情感。

为什么一个俄狄浦斯的神话解释力这么强,以至于在各种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对应物。就是因为这个故事的框架,深植根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它可以赋予不同种群中的人一些很难理解的现象以一个说法,使之变得可以理解。

叙事框架就是使事故呈现出意义,得以生长。本来从生到死就是一个点,如何让生命呈现出一个枝蔓,叙事框架就是支撑它的。

叙述框架与一般的维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至关重要的一点区别是它内在的时间性。比方说,一幅俄狄浦斯神话的图景绝对不是某点发生的,而是具有内在的时间性撑开的,在时间性上,每个点都开始搭一般性的架子,这就使得一个故事在每个点上都有意义。我们听不同人的叙述,讲述自己的故事,就会发现有些人的故事完全讲不出来,有些人的故事完全就是一对事故而已。1、这些事故之间没有时间性,有些人的故事只有枝干,没有花或叶子,就是没有情感。2、(缺乏空间感)而有些人的又密不透风,找不到枝干,没有逻辑。3、(创伤、解离)有些又中间空了一段,比方青春期,断了。我们可以拿故事做一个整体的诊断。一个人如果很流利的建立这个时间性的维度,在每个点都能撑开,在虚空中开出花来,这个人的病理性就没有,很容易形成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要么只有枝没有杆,要么断了,或者密不透风找不出主干,那可能很多内在的东西使它不能表达,不能生长。为什么我强调叙事框架必定有时间性呢?事故与事故就在于内在的时间性。就好像点到点是需要链接的,就像漫天的星斗,不看星空图我完全没办法将之变成星座。这一点牵扯到非常复杂的现象学的概念,我们在此不展开。老吴有一个经常性的表述“倒带子”,为什么要把带子倒在那儿?因为那一段主体丧失了时间性,就是一个很基础的防御机制叫做解离。由于创伤的作用,主体的那一段丧失了。

  

解离是一个比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更为基础的东西。创伤这个病理学,在今天换一个叙事框架仍然成立,所以得疾病起源于创伤。创伤造成解离,就是丢失了一段时间,这个主体没有办法在这个时间中绵延,所以不连贯不丰富。


  这种创伤和解离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再生动不过的了,我在解离状态下生活了三四年之久。解离的作用在于保护主体不被巨大的、无法加工处理的情感体验吞没。在我自己的分析里,我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我的生命好像有一段空白”。当能够将创伤描述出来、并且重新赋予意义生命的河才重新流淌起来。

 所以现在我的治疗中,我常常在初始访谈的最后就会跟来访者分享我这样的体验,痛苦的过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以此在绝望的求助者的世界里就建立一个新的坐标点。


   重新看看精神分析的说法,它的理论和物理学非常不一样,就是精神分析本质不是科学,这一点没有问题,完全可以做一个逻辑的论证,他既不可以证实,也不能证伪,就是一个解释性的学问,和所有的历史科学一样。鉴别此两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比如今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看文献,都不再看这些牛顿或者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就是新的基础一旦建立,旧有的故事没有用处。但精神分析跟中医或者历史性的学问一样,都要从最老的故事中使用最老的框架,不断的用老的去诠释新的,比方俄狄浦斯这样的神话,克莱因把它阐释一遍,拉康又把它阐释一遍,到科胡特这里又阐释一遍,就是这样的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比方说很多故事同时处于进化的漏斗,有些东西漏下了,而有些漏不下来。因为他们被病人的无意识,这个故事从俄狄浦斯或者纳西西斯开始一级有无数人的生命故事已经融入其中了。


把精神分析的理论看成一个说法,叙事框架。为什么有的经久耐用,就是因为有无数人的生命故事融入其中了,那就使之获得了永生。

哎~还是要继续看经典故事经典小说!治疗师的必修课呀!


人的故事复杂到以至于只有人才能理解。他的独一无二性一定体现在用另外一个独一无二性才能证实他的存在。如果地球上人死绝了,只剩下吴江一本自传,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这个文本不再为人所解读,就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说在叙事中最重要的维度是什么?就是听故事的人。而这个人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维度。

  许多治疗室里听到的故事就好像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那个连绵不断的故事,没头没尾,永远上演着借尸还魂的脚本。一个欲望的不满足带来的怨恨、嫉妒、愤怒、绝望、悲伤……演出着一幕幕看似不同的故事。

  所以如何解读成为改变的关键,识别出背后的情绪、情绪背后表达的欲望,很多事情其实竟那么简单不过。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而已。哎~但伤痕累累的我们真的很难做到这么简单的事情。

维度是两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就是生长的维度是在对话中展开的。对话是一个人类的本能,恐怕是一切文化诞生的基础。


对话或者叙述的本质就是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我们要先想理解一个东西,说明一个东西,必须要先有成见。比方比昂说我们在治疗中要无欲无忆,事实上不可能真空的。这个成见不是贬义,成见是有待充实的维度。

   治疗师反移情的不可能的缺席,是人际关系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所以,当初Graham Kavanagh教授的一个生动的比喻让我一直以来担心自己够不够放空的忧虑得到平息。他说:治疗就像两个人一起做蛋糕,来访者拿面粉、黄油、糖等等主要食材,我们治疗师帮着添加各种小剂量的调味料,帮着一起掌握火候,温度等等。不一样的人一定做出不一样口味的蛋糕。真他奶奶的需要珍惜的每一个小时的相遇呀!

人的存在就是人故事的存在。

一个人出现了问题就是他的故事出现了问题。他的故事有什么病呢?没有足够的聆听,以至于是个事故而不是故事。所以我们借助这个因果,利用我们身上很多的可以生长的维度去把这个虚空的点装进去,变成语言,在虚空中开出花来。http://cnc.qzs.qq.com/qzone/em/e179.gifPsychoanalysis)演讲稿" />
  

    非常喜欢申荷咏说的治疗的三个层次: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安之若命。

  按照这个思路理解似乎可以说:安其不安就是把原有的事故串联成故事;安其所安就是赋予故事新的意义;安之若命就是将开出的花还归于虚空。


当我们谈到视域融合的时候,为什么如此重要。就是我们死活没有办法用另外一个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只要戳在这就占据了相应的空间,我们死活都占不了。比方说,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他总是想知道那个人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所以不断要求他和我讲话。

 

   这个不断要求他和我讲话,让我有个思考:究竟是语言建立了沟通还是语言阻碍了沟通?就好像巴别塔的故事一般。

   我是个直觉动物,我和动物的沟通不需要语言但从不觉得障碍,和法国老头头分析到最后我们扔下翻译手舞足蹈的比划着也不觉得障碍,虽然我真的没办法用语言来翻译究竟我们沟通了什么。哎~所以我常常感觉做人之累之不易呀!

  一切都是建构出来的,文化、文化的造人机器、你、我、他……其实屁都不是!乖乖吃饭、睡觉、拉屎、放屁、发骚、想男人吧!用心思考还是用脑思考?我折中的选择用屁股思考!O(∩_∩)O哈哈~这算中庸吗?!



最后我们把症状本身看成一个有生命的附体物。把症状拟人化,为什么它附体?症状没自己的故事啊。他要证明什么呢?客居主位,症状一定要获得自己的故事,因为一切的生命都存在一个本能的倾向,期待永生。

只有获得了一个意义的坐标,欲望才能变成故事,还归于虚无。

什么东西可以永生呢?只要有人在,主体间性的东西可以永生。他死了,故事流传。主体间性最重要的是语言。

哎~让我又爱又恨的语言呀!

如果不是对话,语言的本质如果不是对话,根本没有产生的必要。症状在呼唤自己的语言。最初的癔症患者,手不能动,事实上是讨个说法的。如果有听症状故事的听者的话,他就不再用症状的形式说了,就变成语言了,随即就变成主体间的。症状也可以像人一样,也可以永生。生命的本质超过性的一切,在于寻求永生。为什么要强调说,因为我们在听症状的故事。


无论他们的叙事框架千变万化,情感是根本,是唯一当下发生的。尽管每次我都会使用不同的话表达心境,但是那些话不是当下的的,只有这瞬息万变的情感是当下发生的。而我之所以在这一点上体会不到情感,这一点被抽空了,那是因为这几个维度没有建立,没撑起来。每一个情感下都有很多欲望,为什么欲望变成了情感,存在着创伤。

  欲望本身只是一个神经紧张—满足—释放的简单条件反射,可欲望的不满足带来的不快印刻在生命的记忆里变化成了各种负性情绪,当然欲望的满足带来的释放快感也相对应的印刻成了正性情绪。哎~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喜故事真是无中生有,变幻无穷哦!

欲望(的满足)受到打击之后反弹回情感,情感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主体间呢?症状与现象。每一个症状下面,只要不断地听都能听出情感,再往下,就听出创伤,每一个创伤背后都有一个未达成的欲望。这是建立的第一个维度。
  治疗师要做的就是识别出背后的欲望,并帮助一起找到其可能实现的满足途径。

一个人的故事出现了问题,要么是语言,要么是人际,要么是身体不通。

语言不通是自己与自己的链接失败,人际关系是自己与他人链接失败,身体是自己与自然的链接失败。

人的身体中绝对不是住一个主体。如果说欲望能产生症状,那说明必定不止一个欲望。每个欲望又呼喊着什么呢?欲望背后的主体期待自己的故事。如果身体中所有这些都获得自己的故事,那身体自动通,人际自动通,语言自动通。


生命的本质在于永生,人的身体内并非住着一个人,这些欲望都呼喊着自己的故事,为了理解这些故事,我们要去倾听,我们何以倾听?因为我们的故事中已经编织了很多人的故事,所以我们倾听,他们诉说,当他们诉说后获得了主体间的形式、故事的形式,所以他们不再以身体的纠结、人际的纠结、语言的纠结,最终皆大欢喜,所有的生命都获得了故事获得了永生,可以在人际之间广泛流传。

巫师、术士、法师、神父、妓女原型的附身,就构成了治疗师们的故事和永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