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韩春秀

(2022-10-06 10:21:44)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韩春秀

《秋天的雨》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课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语句优美,可供教学的点很多。

本节课由张彦梅老师初备出来后,我们听了她的想法,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紧接着,她在其他班级试课,我们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全程听课,进行组内小教研,就本节课多次进行调整。最后,进行了呈现。今天,我从三有三要来说一说这节课。

一、有大单元教学意识

这一学期,我们三年级组也进行了大单元教学的尝试。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

在开启本单元的教学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秋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进秋天,感知秋天,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秋天。而日记也是本单元语文园地二的一篇习作。在这里,我们将习作进行了前置,引导孩子们观察秋天,仿照文本记录秋天。如:学习了《古诗三首》,引导孩子们以日记的形式选择其中的一首诗,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后,孩子们仿照文本,以日记的形式进行了课后小练笔的习作。

孩子们初次到报告厅来上课,又加上有这么多的听课教师,学生难免紧张。为了调节孩子们的紧张情绪,老师在上课前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而交流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写日记,将课前交流与本节课的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有童真童趣的意境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将秋娃娃引入其中,以秋娃娃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贯穿始终,体现了童真童趣。

在作业单的设计上,我们也颇费一番心思。作业单不是干巴巴的题,也是以情境的形式进行展开。先是开篇语,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将孩子们引入学习情境中。

紧接着,以收集雨点的形式将本节课的三道题融入其中。在每道题的题号上,我们不仅放了一个小雨点的图片,而且起了名字:雨点一,雨点二,雨点三,直观形象地看到了与平时见的习题不同。一个小改变的背后,彰显的是设计者的理念。

 

三、有语文要素的落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引导学生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落实,提升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如:在理解词语五彩缤纷的意思时,沈老师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结合图片两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给孩子们以学习支架的引领。在理解词语频频点头时,引导孩子们做动作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教学就是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要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把话说完整。如:老师问秋天还有什么颜色呢?有的孩子站起来,直接说了一个词语,这时,我们要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如:秋天的颜色还有什么。三年级的孩子了,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说完整的话,要有话的意识,只有把话说好了,孩子们才能写好习作。

 

二、要指导孩子把句段读好

课堂上,沈老师比较关注孩子们的朗读,但在指导朗读方面,我觉得有必要再加强一点。如:扇哪扇哪,在这里老师指导是读得轻一点儿,我觉得可以让孩子们加重语气,拖长声音,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儿。可以单独指导这个词,孩子们如果能把这个词读好了,这个句子也就读好了。朗读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件事。

 

三、要带领孩子们动起来

这个动,不仅仅是说身体上的动,而是指思维上的。我们如何能看到孩子们思维的呢?对了,我们就让孩子们说。孩子们能说的,老师不要说。孩子自己说出来,那就成了孩子自己的,老师说出来的,那只能是老师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们多说,多体验,多表达,多感受。这一节课的容量很大,该舍弃的环节务必要舍弃,每节课能抓住一两个点完成学习目标就是一节好课,因为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

老师的语言还需要精炼,课堂艺术还需要再修炼,沈老师很有潜力的,我对沈老师也充满了信心。

好,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