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
(2022-03-13 12:56:05)
标签:
四董小学柴江丽 |
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数学作业加以变革,进行创新设计。
一.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乐于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做。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将所学的知识寓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也可以编排口诀操,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又如教学完“可能性”这一节后,可以设计如“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课后相互之间玩一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
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数学教学布置一些收集式作业。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记录本地连续一周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空气质量等。这是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引导学生在收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分析,体会平均气温的含义,同时感受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我们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小做起,爱护我们的家园。
3.“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以“我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
今天早上7(
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生活性的作业,让学生敢于做
在设计作业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敢于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应用型”作业
学以致用,这是教学的要求。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实践型”作业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
(1)量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三.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乐于钻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蝴蝶、天安门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2.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3.小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四.设计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乐于悟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的实践者。
1“多味型”作业。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一些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结果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口述型”作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一道题的理解,准备如何解答这一题。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呢?我们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交流。如,给家里人讲一讲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等等。学生为在家人面前显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往往态度十分认真,而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又随时对孩子加以指导点拨,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延伸了学校教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