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回文算式”中隐藏的秘密》教学设计
(2021-04-30 09:53:31)分类: 教学设计 |
《探究“回文算式”中隐藏的秘密》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指导教师: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拓展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估算、笔算、验算的练习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技能。
2.通过练习设计,让学生主动思维,口算、笔算、验算并用,沟通算法,优化知识结构,从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找到本质,促进思维发展。
3.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得出结论,享受大彻大悟的快感。
4.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口算笔算之间的算理联系,灵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在趣中练,揭示课题
1.说一说(读音对称的词语)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张老师想从游戏开始。我们先来玩一个对口令游戏,听清规则:老师说“奶牛”,你们说“牛奶”
蜜蜂------
2.画一画(对称图形)
如果我画的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知道另一半是什么吗?
3.找一找(读音对称的算式)
师:在我们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
63×24
师:说说你的发现,找找两个因数的特点? 像这样的算式很有趣,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回文算式”
师:同学们试猜猜这些“回文算式”的结果是否会一样呢?(会,不会)到底这个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这需要我们去验证。
二、在练中思,验证猜测
师:瞧!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想去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了!请同学们选一组算式进行验证。
1.估算验证
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这些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可以怎样估?谁来估一估?(指名估算)
师:发现读音对称的两个算式结果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师:怎么办?看起来要知道两个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仅用估算来判断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准确计算。
2.笔算验证
(1)验证积相等的“回文算式”
师:谁来说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投影一位学生作业,边讲解!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对称”算式的积相等。
师:像这样,根据几个例子得出一个结论,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不完全归纳法”------
(2)探索积不相等的“回文算式”
讲故事:1962年,华罗庚给中学生讲了个“公鸡一天一把米的故事”,有人买了一只公鸡,他第一天给公鸡喂1把大米,第二天也给公鸡喂1把大米,第三天还是给公鸡喂1把大米,就这样一直喂到了100天,公鸡的心里会得出什么结论?
生:公鸡想主人一定每天都会喂我1把大米。
师:公鸡师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不完全归纳法)结论正确吗?(正确)可是,第100天主人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不但没有给公鸡1把大米,还把公鸡杀了招待客人。
师:公鸡的结论还正确吗?(不正确)
师:由此可见,“不完全归纳法”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不正确的。听了这个故事,你对我们刚才对“回文算式”下的结论,有怀疑了吗?(有点)怎么办?
师:举例子,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同桌合作试举例验证)
师:例:12×12
师:不用计算,用智慧的眼睛来判断,他们的得数是否相等?
看他们的个位,12×12,个位2乘2等于4,积的个位应该是4;21×21,个位1乘1等于1,积的个位数是1 ,所以不相等。
师:还有别的判断方法吗?
再次探究78×54和45×87,有没有办法用眼睛判断他们的积是否相等?
生1:估算80×50=4000,50×90=4500,不相等。
生2:看个位,8×4=32,5×7=35,不相等。
小结:有了反例,说明了什么?(刚才“回文算式的结果相等”的结论是错误的),或者应该说“回文算式结果相等是有条件的”
三、在思中悟,发现规律
生1:我发现63×24的十位上数字相乘6×2=12,个位上的数字相乘3×4=12是相等的。
生2:我发现42×48的十位上数字相乘4×4=16,个位上的数字2×8=16也是相等。
生3:我发现78×54的十位上数字相乘7×5=35,8×4=32,不相等。
小结:看来,回文算式的积相等时有条件的。(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于个位上数字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的算式积才相等。)
四、巩固提升 ,利用规律
1.选一选
下面回文算式中结果会相等的是(
A:51×37与24×64
C:18×31与13×81
2.我来露一手
用数字2、3、6、9编出积相等的回文算式
五、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验证、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法等来研究今天的知识。发现回文算式里藏着的那么多秘密。同学们都非常了不起,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也知道了简单的笔算中含有不简单的大学问,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双眼,爱思考的大脑,我们生活中处处藏着大学问,经常能给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