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4章深度解析
(2017-02-14 11:52:41)分类: 道德经 |
《道德经》第64章深度解析
一、原文:
(64)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易判,
其微易散。
为之于其未有;
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作于毫末;
九成之台,起于蔂土;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
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
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二、白话文:
安定的东西更容易把持,事情还没有曝光之前更容易谋划,处于脆弱的阶段更容易掰开,处于细微的阶段更容易抖散。
所以,
动手,就要在没有做大做强、没有形成气候之前动手。
治理,就要在混乱出现之前治理。
几个人才抱得过来的那么粗的树木,它也是由一丝一毫的长起来的;
高大的平台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土垒起来的;
险峻的山巅,也是一步一步用脚爬上去的。
这些看起来难以改变的事物,都是从细微逐渐发展到强大的。
到了已经强大、已经形成气候之后去动手解决,去试图掌控它们,是必然要失败的,是必然控制不了的。
所以,对于圣人来说:
行动,是在微小变化的时候采取行动,因此不会失败。
操控,是在没有强大之前进行操控,因此不会失控。
老百姓做事情,很多都是在事情做到几乎快结束的时候反而把事情搞砸了。
如果能够把最开始做事情的那种严谨态度一直贯彻到最后,那么这种失败就极少了。
所以,对于圣人来说:
他关心的是大家都忽略的事情,而不是关心大家都惦记着的事情。
他研究的是大家都忽略了的问题,去查找众人做错了的问题和漏洞。
万物自动运行,要做的是调节万物的自动运行,而不是强制改变万物的自动运行。
三:阐述
按照这一章来管理这个世界,管理一切,其实都很轻松,效率也很高,一点也不累。
为什么呢?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
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动运行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运动的本能,不需要谁帮他运行。
因此,管理万物的手段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这么简单的事情而已。就是辅助、调节万物的自动运行而已。不需要强行让它们运行或者不运行。
怎么做到“辅万物之自然”呢?
在没有形成气候之前动手、在它们的力量没有绽放之前进行调节控制。
在没有硬化之前进行塑造。
因为,所有一切看起来强大的事物,都是由细微的量变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在他们没有强大起来之前,可以塑造的时候,去动手、去调节控制,所以不会失败、不会失控。
四、另外一个问题是“慎终若始”。
慎终若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要从一开始就严谨,并且这种严谨要一直持续到事情的结束。严谨不要“鸡公拉屎头节硬”,开始严谨,后面就放松警惕了,事情快成功的时候反而失败,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第二:要有预见性。在起点要预估其终点。对新情况、新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等到已经定型了才发现问题。“慎终”就是要慎重的研究新生事物、慎重的调教新生事物。
五、还有一个问题:“欲不欲”和“学不学”。
都在关心的东西,有问题就能被发现。
都在玩的问题,怎么解决自然有人研究。
这些东西里面如果发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能够被被自动运行的系统自动解决,那么就不需要专门单独关心、研究。
所以,圣人要做的管理工作就是:
“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大家都把那个东西盯的那么紧,我就不需要盯着它了。
“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大家都把精力投入到这个里面去了,你让它们正常运行就可以了,你就把精力投入到研究大家有没有搞错了的、有没有漏掉了的,你去复核一下还有没有其它问题。
所以,
“欲不欲”和“学不学”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技巧。诸葛亮就是不懂“欲不欲”和“学不学”的道理,把自己累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发现,诸葛亮是不懂《道德经》的。历史上很多比诸葛亮更牛的人,其实也是不懂道德经的。
六、那么再说说诸葛亮吧:
把万物自然运行的情况搞清楚,知道这些人和事情到了壮大的时候所发出来的"万物之自然"的效用是什么。
这个就叫做“万物之自然”。
这个就叫做“万物之自然”。
明白“万物之自然”,然后就去布局、去操控、去调节、去玩手段、搞阴谋、去施肥、去修剪、去拔掉,在万物形成气候之前、在可以塑造的时候去塑造他们,等到他们壮大了,可以发挥效用的时候,就可以不管了,就可以放心的让他们“自然”运行了。
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做事情,都不累,做的都是轻松的事情,做的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可是呢,事情的结果又是那些“做大事”的人所做不到的。
这就是“为,无为”、“行,无行”、“攘,无臂”。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累死的。
怎么累死的呢?
忙着接大招,当然容易累死。
人、事、人心,这些都有“万物之自然”的运行规律。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那些“万物之自然”的东西,都是他的工作对象,都不能让他们自然运行,都不能安心放手,这么干不累死才怪,累死也是活该。
“辅万物之自然”,都是轻松的小事,哪里用得着接大招呢?
所以说诸葛亮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整个社会,懂这个道理的人少得可怜。
你去看:
辛苦的人、忙碌的人就觉得这个人很好。
解决疑难杂症、大问题的人才觉得是牛人。
人家那个地盘上欣欣向荣,管理的人好像没事可做,反而觉得人家只是运气好,摊上了一个便宜。
一个人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管他能不能把事情摆平,都觉得他可以评先进。
其实,这些都是不懂老子在这一章讲的道理的原因。
所以,凡事都要“看疗效,别看广告”。
前一篇:道理都懂
后一篇:食物的时令和功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