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合十谈《道德经》第64章~老子解释“无为”:“为之于其未有”。
(2012-02-13 11:11: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道德经 |
一九合十谈《道德经》第64章
(64)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易判,
其微易散。
为之于其未有;
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作于毫末;
九成之台,起于蔂土;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
圣人欲不欲,
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
事物在安稳的时候,容易于把持;
事物在矛盾斗争的力量还不明显的时候,容易谋划。
脆的东西容易裂开,
细微的东西容易消散。
在事物的矛盾力量还没有壮大的时候去主动的作为,
在事情尚未混乱之前去治理。
两手合抱那样粗的大树,来自于幼小的树牙,
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堆起来的,
很高的高处,源自于脚下一步一步的攀登。
在事物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强行而为的,要失败,
在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的时候想强行抓住的,仍然会失去。
基于上述原因,圣人在事物矛盾力量小的时候去主动作为,因而少有失败;在事物矛盾力量小的时候去进行控制,因而少有失手。
民众做事情始终在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如果对待结束的态度就像对待开始的态度那样积极而谨慎,那么就不会有做失败的事情了。
因此,圣人思考的是别人没有思考到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把很少出现的问题看得很重要。
学习的是别人没有去学习的知识,用它们去复查众人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所过失。
只能是辅助万物让他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敢随意妄为。
---------------------------
1、其未兆也,易谋也
“兆”,显现,事物的矛盾力量的斗争比较明显了。
“谋”,谋划。
在事物的矛盾斗争的力量还不明显的时候,进行谋划是比较容易的。
2、其脆易判
“判”,分成两半,翻译成“裂开”。
3、为之于其未有
这是老子解释“无为”的原文:“为之于其未有”。
“未有”,事物的矛盾力量还没有壮大的时候。
全句翻译为:“在事物的矛盾力量还没有壮大的时候去主动的作为。”
4、起于蔂土
“蔂”,藤蔓,这里指用藤蔓编制的挑土的筐子。
“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堆起来的”。
5、百仞之高
“仞”,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百仞,形容很高的样子。
“很高的高处”。
6、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
“执”,抓住。
“为之着”与“执者”是两种相反做法的人,“为之者”是本来没有而故意去弄出来,“执者”是本来要消失了偏要故意抓着不放。
“为之者败之”,在事物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强行而为的人。
“执者失之”,在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的时候想强行抓住的人。
7、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无为”,在事物矛盾力量小的时候去主动作为。
“无败”,少有失败。如果把“无”绝对化理解成“没有”,是不恰当、不客观的。
“执”,把持;控制。
“无执”,在事物矛盾力量小的时候去进行控制。
“无失”,少有失手。
全句翻译为:“基于上述原因,圣人在事物矛盾力量小的时候去主动作为,因而少有失败;在事物矛盾力量小的时候去进行控制,因而少有失手。”
8、恒于几成而败之
“几”,几乎。
“成”,成功。
“几成”,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
“恒于几成而败之”,始终在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9、是以圣人欲不欲
“欲”,想要,心里想的事情。
“欲不欲”,想的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
全句翻译为“因此,圣人思考的是别人没有思考到的问题”。
9、学不学
学习的是别人没有去学习的知识。
10、而复众人之所过
“复”,复查,复核,检查。
圣人思考大家思考漏掉的问题、把大家都看得很紧的事情反而不看重、学习大家漏掉的知识,就是为了用这些思考、观察、学习去检查大家做的事情有什么遗漏、有什么错误。
11、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只能是辅助万物让他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敢随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