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合十谈《道德经》 第十三章 越是在乎,越得不到的原因是什么?
(2011-12-27 22:46:11)
标签:
鏉傝皥 |
分类: 道德经 |
一九合十谈《道德经》 第十三章
(13)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
对待受宠和受辱,都应该像受到惊吓那样的小心和谨慎。
最珍贵的道理是:最大的忧虑就是考虑自己的得失。
什么叫做“对待受宠和受辱,都应该像受到惊吓那样的小心和谨慎”?
处在别人的下面被别人管制,才存在被上面宠爱的条件。无论是得到宠爱或者是失去宠爱都应该像受到惊吓那样的小心和谨慎。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最珍贵的道理是:最大的忧虑就是考虑自己的得失”?
我之所有大的忧虑的原因,是因为做事情的时候我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如果我很少在乎自己的得失,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所以,最珍贵的是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天下民众之中,就像可以把自己全部托付给天下民众一样,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天下民众,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单独拿出来再寄放在天下民众那里呢?
----------------------------
1、宠辱若惊。
“若惊”,如同受到惊吓一样。
“宠辱若惊”,对待受宠和受辱,都应该像受到惊吓那样的小心和谨慎。
2、贵大患若身。
“贵”,可贵、珍贵。
“患”,担忧;忧虑。
“大患”,大的忧虑。
“身”,自身。
“若”,如果;假如。
“若身”,假如我怎么样。意思是“考虑自己的得失”。
“贵大患若身”,最珍贵的道理是:最大的忧虑就是考虑自己的得失。
3、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全句翻译为:处在别人的下面被别人管制,才存在被上面宠爱的条件。无论是得到宠爱或者是失去宠爱都应该像受到惊吓那样的小心和谨慎。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4、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
“为”,做事。
“有”,比较多。
“有身”,自己多一些。
“为吾有身”,做事情的时候我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
“无”,少一些。
“无身”,自己少一些。
“及吾无身”,如果我很少在乎自己的得失。
全句翻译为:我之所有大的忧虑的原因,是因为做事情的时候我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如果我很少在乎自己的得失,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5、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为身以为天下”,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天下民众之中。
“若可托天下”,就像可以把自己托付给天下民众。
“爱己身以为天下”,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天下民众。
“女”,女,通“汝”,你。
“寄”,存放。
“何以寄天下”,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单独拿出来再寄放在天下民众那里。
全句翻译为:所以,最珍贵的是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天下民众之中,就像可以把自己全部托付给天下民众一样,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天下民众,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单独拿出来再寄放在天下民众那里呢?
------------------------------
“越是在乎,越得不到”
学生参加重要的考试,越是在乎自己的考试成绩,就越紧张越害怕,进了考场连平时能做好的做不好,遇到难题,就更紧张,脑子不开窍了。结果发挥失常,反而考不好。
有些人上电视,深怕自己出丑、怕自己做的不好,就紧张了,于是表情就不自然,脑子也空白了,该说的话也不会说了,结果反而没有发挥出自己本来的水平,反而让自己出丑。
打仗的时候,枪炮一响,自己在乎自己的小命,就怕死、恐惧,脑子就犯糊涂,撒腿就跑,这时候正好变成活靶子,反而死得更快。
为什么越是在乎的事情反而越做不好呢?
因为当我们把自己的得失考虑的越多,我们的顾虑就越多,这种忧虑、顾虑反而强化了负面的情绪,在负面情绪的干扰下,正常的水平都不能发挥,就更不可能超水平发挥了。
所以,老子说,过于“考虑自己的得失”反而是最大的麻烦。如果不在乎自己的得失,那么麻烦就消失了。
所以,自私的人,反而得不到幸福和富足,而抱着为别人谋幸福的、为别人谋富足的心态去做事情的人,反而得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