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合十谈《道德经》第一章
标签:
杂谈 |
分类: 道德经 |
一九合十谈《道德经》第一章
(本文于2011.1.22第四次修改,与第二章结合,重点在正确理解老子的“有”、“无”观。)
真懂《道德经》的,学会了应该是生龙活虎,悠闲自得,游刃有余,心安理得的,可是很奇怪,历史上那些读书读成书呆子的,偏偏把《道德经》学歪了,害自己也就算了,也害别人、危害社会,所以,从今天才是慢慢写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不会把各位也害了。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
恒无,欲以观其眇也;
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是可以被掌握和遵循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
用名称对它进行表述是能够表述清楚的,这种表述不是恒久不变的。
无,可以把它比喻为天地已经孕育,但是尚未诞生的那个状态;
有,可以把它比喻为万物已经从母体出来了的那个状态。
所以,
长期的用“无”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以便观察它们细微的变化;
长期的用“有”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以便观察它们所运动的轨迹。
无与有两者都来自于道,名字不同,意义相同。
它们扭曲了又扭曲,旋转了又旋转,共同构成一个圆形的门,所有的奥妙都来自于这里。
-------------------------------------------------------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指的是“道”本身。
“可道”,可以被作为道路。翻译成“可以被掌握和遵循”。“前车之鉴,后辙之师”就是这个意思。
“恒”,恒定,恒久。
“非恒道”,不是恒定不变的道。
全句翻译成:“道,可以被掌握和遵循,它不是恒定不变的”。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名”,命名,取名,表述。
“可名”,可以被表述清楚。
“非恒名”,不是恒久不变的表述。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翻译成“用名称对它进行表述是能够表述清楚的,这种表述不是恒久不变的”。
这个问题多说几句:
从古至今,不断地有人翻译和解释《道德经》,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也在变化。即使是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词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它们的意思都是不同的。
老子明白万物变化的道理,所以,开篇就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免得后人用他们当时的语境去错误的理解老子那个时代的文字的含义。
类似的情况,在佛经的《金刚经》里面也有。
《金刚经》里面,佛祖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里的“如如不动”的意思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变动了,实际没有脱离它的核心思想”。
用现在的语言就是:
“怎么去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意思呢?不要被这里的文字现象束缚,不要死板硬套,要根据在场的人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方式去向人们阐述和解释,只要不脱离核心思想都是可以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老子和佛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表达了同样的一个道理。
3、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解释之前说几句:
这一句话,是为了提出“无”与“有”的问题的。以供后面的章节展开阐述。
因此把“无名”、“有名”连在一起,而不断句是错误的。
关于“有”“无”的问题,这里先给出一个定义,暂时不展开分析。因为这个定义不是我自己乱编造出来的,是根据后面的章节而得出来的。下面的第二章,马上就要进一步说明这个“有”“无”。
“无”的定义是:生命能量相对微小的状态。
“有”的定义是:生命能量相对强大的状态。
这个"有、无”不是绝对的有、绝对的无,而是相对的。绝对的有无观念脱离了老子的思想。用绝对的有无去理解老子的思想,是自己编造出来的思想。
下面是文字解释:
“名”,这里是“比喻成”、“好比”的意思。
“之”,是“之于”。不能认为是“的”。
“天地之始也”,是“天地之于始也”。意思是:天地尚未诞生之前的那个状态。
“万物之母也”,是“万物之于母也”。意思是:万物已经从母体出来了的那个状态。
如同一个婴儿,在母体里生长发育的时候,这个婴儿是存在的,只是他的存在状态和存在力量是微弱的。当婴儿从母体里诞生出来,脱离母体以后,他与之前的那个婴儿就不同了,同一个婴儿,前者的存在状态弱于后者,前者是“无”的状态,后者是“有”的状态。
因此全句翻译为:“无,可以把它比喻为天地已经孕育,但是尚未诞生的那个状态;有,可以把它比喻为万物已经从母体出来了的那个状态”。
4、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欲以”,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翻译成“以便”。
“恒”,永久的,长期的。
“恒无”,长期的用“无”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恒有”,长期的用“有”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眇”,本义是,眯上一只眼去看。看显微镜就是这样看的。细小;微末的意思。
“观其眇”,观察它们细微的变化。
“徼”,游走,巡游,引申为“运动轨迹”。
“观其所徼”,观察它们所运动的轨迹。
全句翻译成:“长期的用“无”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以便观察它们细微的变化;长期的用“有”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以便观察它们所运动的轨迹。”
5、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的是“有”与“无”这两者。
“同出”,出处相同。
“异名”,称呼、叫法不同。
“谓”,意义、意思。
“同谓”,意义相同。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翻译为:“无与有两者都来自于道,名字不同,意义相同”。
“玄”,如同蛇那样的弯曲扭动就是“玄”。同时,也可以把“玄”理解成旋转的“旋”。现在我们说,事物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个就是“玄”字的意思。
“玄之又玄”,扭曲了又扭曲,旋转了又旋转。
“众妙之门”,一切奥妙的大门。
现在看太极图
在太极图中,白色的代表“阳”,黑色的代表“阴”,阴与阳,扭曲在一起,并产生了旋转的效果,这就是“玄之又玄”。
当把“阴”与“阳”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道。这个圆圈就像一个圆形的门,阴阳的变化就产生了天下万物,所有的奥妙都来自于这里。
全句翻译成:“无与有两者都来自于道,名字不同,意义相同。它们扭曲了又扭曲,旋转了又旋转,共同构成一个圆形的门,所有的奥妙都来自于这里”
6、关于太极图。
本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六章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这里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都指的是这个太极图模式。“牝”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在老子所处的农耕时代,用这样的表述方式去描述道,也是由于知识接受对象的理解能力的原因。
太极图,是宋代陈抟把它传出来的,在老子那个时代,老子并没有把这个图画出来。但是从老子的描述来看,就是这个太极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