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咖啡康塔塔》
(2010-08-24 17:27:19)
标签:
咖啡康塔塔热爱咖啡咖啡文化巴赫杂谈 |
分类: 咖啡,音乐 |
我们喝咖啡,听音乐时,要找的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所要找的就是如巴赫的《咖啡康塔塔》里那份内心深处的快乐。
咖啡总是离不开音乐。有咖啡,就有音乐,它们之间如此水乳交融,一杯好咖啡,一张好唱片,生活就如歌如诗。巴赫,他的确具有这令人无法想象的魔力。
音乐对于巴赫,是表达他对神的敬仰。而在他那些神圣的宗教音乐之外,我们也可以惊喜地发现这部世俗题材的康塔塔。他的《第211号康塔塔》,也被称为《咖啡康塔塔》,一部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康塔塔,一部讲述有关咖啡的康塔塔。
巴赫不仅本人爱喝咖啡,而且还劝别人喝。这部世俗康塔塔以“咖啡”作为题材,非常生动活泼。在18世纪,德国各城市流行喝咖啡,咖啡馆成了热闹的社交场所,当然这里也提供一些音乐演出。但当时咖啡价格昂贵,普通家庭的家长都限制着青年对咖啡的爱好。
这支歌曲是爱好咖啡的姑娘丽茜,和不想喝咖啡的父亲的一段对话,是对时代讽刺的语言。音量恢宏的管弦乐器,在轻快的长笛对照下反映出两人的强烈不同。
丽茜:
啊,无法形容的甜美的咖啡,比一千次吻都珍贵,比麝香葡萄酒还甜。
咖啡,咖啡不能不喝。谁要送我什么礼物,我最喜欢的就是咖啡。
父亲:如果你不再停止喝咖啡,就不要举行婚礼宴会,也不要出嫁。
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巴赫为莱比锡某个咖啡馆的文人雅士之聚会而作,因为在那个时期莱比锡人民热爱咖啡的程度可以用疯狂一词来比喻。还有人认为,这是巴赫写了《咖啡康塔塔》来讽刺当局,比如像英国政府不允许妇女进入咖啡馆,德国当时宫廷也为了让市民远离咖啡,煽动“咖啡会导致不孕”的流言等。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历史根据,他在莱比锡任教,担任学生乐团的指挥。当时莱比锡咖啡馆林立,除了咖啡以外,也提供音乐,巴赫率领他的学生乐团到此演奏,赢得热爱咖啡和音乐的市民热烈喝彩,《咖啡康塔塔》因此而诞生。
无论《咖啡康塔塔》是怎样诞生的,它都代表了咖啡的真正文化。我们时常听见有人慨叹人生苦短,现今咖啡文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夜,深色的装修,摇曳的烛火,带点颓废的堕落”。其实咖啡文化远不止此,咖啡馆也绝不应是让人逃避心事和自我的地方。听听巴赫的《咖啡康塔塔》终曲的三重唱:“就像猫要捉老鼠,人人都要喝咖啡,既然父亲母亲喜欢喝,祖母也喜欢喝,那么,为什么不让女儿喝呢!”也许这份朴实无华的快乐,才是真正深处的咖啡文化。
咖啡,巴赫,这两个名词就这样如此奇特地联系了起来,而且构成了一种说不出的醇香,经久悠远,咖啡与巴赫同样不朽。
(康塔塔: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唯规模较小,其内容偏重于抒情,故事内容亦较简单。)
前一篇:意大利人的“精致”生活理念
后一篇:2010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