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其实,是需要理由的,只有爱全人类,才不需要理由。
——献给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
伟大的选择
普通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次这样那样的选择。大多数的选择都很简单,结果明了,你还没做选择,答案已经摆在那里,你可以毫不犹豫当机立断;有一些选择,往往要让你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精神煎熬之后才能做出,最让人难受的是,你这样折腾下来所做的选择,到最后发现那也还不一定是正确的,又或者说,你明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不一定正确,但是,你只能那样去选择。因为我们所做的任何选择,最终都是想要实现一个对自己有利或者相对较完美的结果,有了这个前提要求,所以,大多数人都会患得患失,然后就会发现,人们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最终都会有些遗憾。
实际上,人们要做出选择其实并不难,尤其是那些手中握有权利或者钱财的人们,发誓发愿就更是容易的事情了。可是也许正是本身有某种物质金钱上的便利,因此,就不是很想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他们认为复杂的后果。
前段时间,在网络和媒体上报道了一些企业慈善捐款没有到位的消息。这些企业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认捐的,大家心照不宣,毕竟在那种需要捐款的特殊时期,结果比动机更加引人注目。谁也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为他自己的选择给出一个单纯的动机,他只要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任就好了。有良心的企业家很多,他们做善事,也是真心诚意的。但是,还是有个别企业家,把慈善实业当作秀,动机是利用这样的机会让人们聚焦,目的是企业出名个人获利,结果是——既不想也根本没这个款项可以捐出来。过一些日子,网络媒体再进行一番报道,让他们再次成为焦点,然后正反双方那些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渐渐地会让人们忽略了他们的狡猾和卑劣,将矛头指向其他一些鸡毛蒜皮的争论上去,让他们无形之中又得到了宣传。多么高深的谋略啊……
其实,他要做的事情并不复杂,掏钱而已!可为什么不愿意呢?他不愿意掏钱,社会该怎么对待这种行为呢?到目前为止,有没有什么条例可以监管呢?仅仅靠社会舆论和自我道德约束,行得通吗?可能我们只能套用一句话说——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
人们都认为,慈善不仅仅是一项事业,它更是一种选择。拥有很多财富的人把他们的钱财拿出大部分甚至全部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们,那是一种思想行为的选择,那是高尚的行为,尽管他们也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欣慰。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全社会得到帮组的人都会感激他们,并把他们记在心里。那是真正的慈善家,如何拥有财富可以暂时不去考虑他。本来他们分配他们的财富可以有更多种选择的,但是,既然做了这个选择,就值得人们向他致敬!
还有极少数的人,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奉献给了某种选择,与其说是他(她)选择了那样的生命,还不如说是命运选择了他(她)。
1910年8月27日出生于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之一——马其顿的首都斯科普里的安格尼斯.贡扎.博亚金,在她18岁那一年,离开自己的家,到印度当了修女。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里的女孩子在那一刻做出了选择,她发圣愿,要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基督的爱。她给自己取名“ Theresa”,这就是后来伟大的德兰修女。
她把她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全人类伟大的爱和和平。为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献出了一切。弱者中的弱者,穷人中的穷人,是德兰修女尽一生所有去抚平的伤痛,直至她脸上的褶皱,刻下人类所有的苦难;直至她慈悲的眼神,让不幸的人们坦然面对死神——他们在临终时低声呢喃:“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现在死得像个人”。
她一生获奖无数,她的事迹哪怕是最不羁的浪子都为之动容。她也不是没有过一丝动摇,不过,那仅是因为她仁爱的心在感受那些沉重的苦难后对上帝产生的迷惘。
德兰修女1997年9月5日离世之时,她创建的“博济会”组织有4亿多资产,在她无数的追随者中,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服务于这一机构,但真正属于她个人的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
她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最初的选择而贡献着一切,她用她高贵而纯洁的灵魂,谱写着人类本性中仁与善的瑰丽诗篇。
因为有了安格尼斯.贡扎.博亚金18岁那年的一个选择,世上也许少了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但是,全人类多了一位德兰修女,一个仁爱的播种者,一盏人类苦难长夜里不灭的明灯。
后记:我想......
——关于德兰修女,不需要后记,也许,也不需要传记。
(老鹤原创作品,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