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东晋大家闺秀谢道韫
(2013-04-11 11:47:22)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东晋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后成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晋代王、谢两族,世代簪缨,而“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出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脍炙人口的咏史诗,描述的就是南京乌衣巷。
乌衣巷是东晋时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这首词则又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长大后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门当户对,传为佳话。东晋才女,出身名门望族,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才学过人,甚是聪慧,品味高雅,且临危不乱,常能使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旧时王谢堂前燕”诗中所说的“王”“谢”两大家族正是她的婆家和娘家。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攀龙附凤的绝好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韫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节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据说,谢安为他这个珍爱的侄女选婿的时候,起初看中的并不是王凝之,而是王徽之。王徽之也是大名鼎鼎,最脍炙人口的便是他夜读左思招隐诗,忽然想起了戴安道,便趁着大雪前去拜访。但到其门口而不入,只留下几乎堪称魏晋风流之典范的一句话: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但不知为什么,最终谢安选中的,并不是风流已天下闻名的王徽之,而是这个有些浑浑噩噩、平常平庸的王凝之。是以王凝之娶到这么才情无双的妻子,本就有些糊涂。
王凝之何许人?且看《世说新语》中的一条记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这是谢道韫在数说本门的英才。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本身是个风流了得的才士,那个留下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的枭雄桓温,对谢奕极其欣赏,尊称其为方外司马。谢奕向来潇洒不羁,曾有一次席间追着桓温喝酒,桓温不胜酒力,躲到自己内室,不料喝高了的谢奕不依不饶,追他一直追到内室,在桓温夫人惊诧之极的目光下逼着桓温把酒喝完,结果自己先醉倒在他们家的床上睡了整整一天。一门叔父中阿大指谢安,何等人物就不多说了。中郎指西中郎将谢万,手握重兵,威震一方,他一直刻意模仿谢安的风度,只是心胸始终不及。在谢道韫的(堂)兄弟中,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封是谢万的儿子谢韶的小名,曾任车骑司马。胡是谢朗的小名,做官曾至东阳太守。羯就更了不得,他就是谢道韫的亲哥哥谢玄,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的主帅,把骄狂不可一世的大秦天王苻坚的百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当真有再造社稷之功。末是谢川,也颇有文才,只是早夭。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相比以上这些隽秀人物就失色得多了。当然作为王羲之的次子,他家学渊源,甚工草隶,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实非庸才,但同时他是一个狂热的五斗米教教徒,整天只会对着天师的牌位焚香祷告。以至在孙恩之乱中糊里糊涂掉了脑袋。
有人会说,这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篇》的记载,说的是王凝之的坏话,是说谢道韫很瞧不上王凝之,在谢安面前说他的坏话呢!
不错,“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是说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王凝之这样差劲的人,的确是“大薄凝之”,但细读这八个字,所蕴含的究竟是厌恶之情,还是小儿女那娇嗔之意味?谢道韫是恨不得杀了王凝之呢,还是仅仅只是若有憾焉?我宁愿想是后者而非前者。
谢道韫出生名门望族,为赢得“淝水之战”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则云:“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因此,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谢道韫的文才气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献之折服。相传谢道韫曾为王献之论战过。
她的小叔王献之作为一代才士之冠,经常召集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清谈。所谓清谈,大抵类似于今天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之类的东西,总有一人开题,一些人补充,一些人辩驳,最后来个总结陈词。魏晋时代的人对清谈的狂热是今人不可想象的,但凡数人聚到一处,总是要高谈阔论一番。王献之诚然是才杰出众,但有时候高手实在太多,集中火力攻他一个,他也免不了舌头打结,这时候一直在旁屋倾听的谢道韫就差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于是王献之暗暗称奇之余,叫人垂下一方青帘,谢道韫在帘后接着他们的话题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在座客人无不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再也说不出话来。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宋蒲寿宬《咏史八首·谢道韫》)。“林下荒苔道韫家,
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
数归鸦。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纳兰词。如谢道韫这般的聪慧才女子,被后世才子佳人的笔墨不断追诉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