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特的“捕掳体”

(2015-06-30 08:46:09)
标签:

地质

问题探讨

      去年袁师在山西永济中条山野外观察太古代剖面时,无意间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他说当时并未在意,仅拍了几张宏观岩石照片,也未做仔细观察,没有拍到岩石的细部特征,好的是他还是采了样品回来,这一点习惯还是值得肯定的!回到家里他在整理照片时让我看看是否知道照片中的现象是什么?之前在野外也常常看到一些火成岩体,凭着一点点的经验,首先觉得那肯定是火成岩脉,从脉体的灰绿色进一步判断:它可能是一种富含铁镁质等暗色矿物的中基性的火成岩脉。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中基性岩脉中那些圆形的似花岗岩“捕掳体”一样的东西不知该如何解释?因为这里的捕掳体除了花岗岩外,还有一些绿色的”岩石“,而且这里的花岗岩“捕掳体”与花岗岩围岩并不完全一样,它的粒度似乎比花岗岩围岩略粗一些。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对感兴趣的地质现象刨根问底的习惯,总想能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奇特的“捕掳体”
       山西永济中条山太古代花岗岩


奇特的“捕掳体”
      太古代花岗岩中的灰绿色火成岩脉,岩脉中分布大量不规则状疑似花岗岩“捕掳体”

奇特的“捕掳体”
       灰绿色岩脉与花岗岩呈侵入接触,灰绿色岩脉中零星分布大小不等疑似花岗岩“捕掳体”

 

奇特的“捕掳体”

    是照片3的局部放大,仔细观察这些疑似“捕掳体”:大小不一,内部结构并不均一,与花岗岩围岩岩性有很大差异,“捕掳体”的成分除了有疑似花岗岩的之外,还有墨绿色的“团块”

 

       我们选送了两块岩石薄片,一块取自灰绿色火成岩脉,另一块取自疑似花岗岩“捕掳体”。很快我们送去的岩石薄片便磨了出来,刚看到那块取自”捕掳体“岩石薄片之后,镜下那种奇怪的岩石结构便让人感到很困惑,石英的形态非常特殊,加上一些由绿泥石、方解石和石英等组成的圆形的充填物使人难以判断其成因。

 

奇特的“捕掳体”
     这是一开始看到的花岗岩“捕掳体”时的感受:薄片石英的晶形十分奇怪,石英周围分布一层厚度不均一的绿泥石,绿泥石局部被方解石交代,周围那些暗色、几乎不透光的组分不知是什么?(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石英的形态令人感到困惑,石英与那些绿泥石以及暗色物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石英的形态令人感到困惑,石英与那些绿泥石以及暗色物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单偏光)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想立刻找到答案!经过一番纠结之后,还是觉得需要求助经验丰富的王崇礼老师!王老师刚看到这块岩石标本和那些显微镜下的照片时,也觉得非常奇特,并坦率的说:“我也没见过这种现象!”呵呵,连王老师都说没见过,难怪我觉得难呢!但在我们临离开之前老师提出让我们把那块岩石标本和岩石薄片暂时留在他那里,让他慢慢琢磨琢磨。 最近,这些疑问终于有了答案!

       1、灰绿色中基性岩脉中的花岗岩“捕掳体”:应该是中基性岩脉贯入花岗岩破碎带的原地残留“包体”;

       2、花岗岩“捕掳体”岩石薄片中看到的石英+绿泥石充填聚合体”包体“,在成因上应属“包体”在次火山岩包熔下的“类”杏仁化的结果!!

       3、灰绿色脉岩的岩性可能为:中基性超浅成脉岩,暂定为:杏仁状次玄武安山玢岩(因为有隐晶质组分,需要结合化学成分进行准确分类)。

      非常感谢王老师!在他的努力之下,才使得我们能有机会在这里欣赏到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

 

奇特的“捕掳体”
5-1     为照片5加上注解,石英+绿泥石充填聚合体”包体“,在成因上应属“包体”在次火山岩包熔下的“类”杏仁化的结果!!


奇特的“捕掳体”
6-1     为照片6加上注解,石英+绿泥石充填聚合体”包体“,在成因上应属“包体”在次火山岩包熔下的“类”杏仁化的结果,暗色不透明组分则为杏仁玄武安山岩脉

 

奇特的“捕掳体”
7-1     为照片7加注解,石英+绿泥石充填聚合体”包体“,在成因上应属“包体”在次火山岩包熔下的“类”杏仁化的结果,暗色不透明组分则为杏仁玄武安山岩脉

 

       据王崇礼老师解释:野外照片中灰绿色的部分为充填在花岗岩破碎带中的中基性脉岩,其中多见破碎的花岗岩碎屑状残体——捕掳体!应该是中基性岩脉贯入花岗岩破碎带的原地残留“包体”,此包体虽然呈溶蚀浑圆形态,但“包体”内部表现出绿泥石(深绿色)、长石(红色)、石英(灰白色)含量不尽相同,“包体”边界界限清晰(见照片8)。其中,中基性脉岩对围岩(中细粒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围岩(花岗岩)的粒度较“包体”(花岗岩)要细小均匀,并且少含绿泥石等暗色矿物。

 奇特的“捕掳体”
   “包体”内部表现出绿泥石(深绿色)、长石(红色)、石英(灰白色)含量不尽相同,“包体”边界界限清晰

      

       下面一组单偏光照片为最初认为的中基性岩脉中疑似花岗岩“捕掳体”的岩石薄片镜下照片,也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岩石结构现象。据王老师解释,这组不同视域和不同偏光条件下的显微镜下照片中,斜长石在单偏光镜下因绢云母化+褐铁矿染+粘土化呈不干净、不均匀(褐色-浅褐色-褐灰色)的(半自形—它形)粒状晶体;石英呈“浑圆”(熔蚀状的它形单晶或多晶集合体)产出;石英与斜长石接触处常见绿泥石鳞片集晶体组成的“镶边”,其“镶边”可以是完整的包边,亦可以是不完全的包边。绿泥石集晶体中常见到有碳酸盐矿物伴生。这种具有绿泥石“镶边”的石英熔蚀状聚合体,从形态及矿物组合上(只是矿物含量和石英的形状大小略有不同)都与穿插、包嵌它的脉岩(最后定名为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中的“杏仁体”十分相似(参见照片13~18)。

 

奇特的“捕掳体”
    斜长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因绢云母化+褐铁矿染+粘土化而不干净、不均匀,呈褐色-浅褐色-褐灰色;石英因熔蚀呈“浑圆”状它形单晶或多晶集合体产出;石英与斜长石接触处,常见鳞片状绿泥石集晶体组成的“镶边”,部分“镶边”是不完全的,绿泥石集晶体中常见到有碳酸盐矿物伴生(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10     斜长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因绢云母化+褐铁矿染+粘土化呈不干净、不均匀而呈褐色-浅褐色-褐灰色;石英因熔蚀呈“浑圆”状的它形单晶或多晶集合体产出;石英与斜长石接触处,常见绿泥石鳞片集晶体组成的“镶边”,部分镶边厚度不等甚至是不完全的,绿泥石镶边中常见到有碳酸盐矿物伴生(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11     斜长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因绢云母化+褐铁矿染+粘土化呈不干净、不均匀而呈褐色-浅褐色-褐灰色;石英因熔蚀呈“浑圆”状的它形单晶或多晶集合体产出;石英与斜长石接触处,常见绿泥石鳞片集晶体组成的“镶边”,部分镶边厚度不等甚至是不完全的,绿泥石镶边中常见到有碳酸盐矿物伴生(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12      斜长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因绢云母化+褐铁矿染+粘土化呈不干净、不均匀而呈褐色-浅褐色-褐灰色;石英因熔蚀呈“浑圆”状的它形单晶或多晶集合体产出;石英与斜长石接触处,常见绿泥石鳞片集晶体组成的“镶边”,部分镶边厚度不等甚至是不完全的,绿泥石镶边中常见到有碳酸盐矿物伴生(正交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13       为野外灰绿色次火山岩脉岩石薄片的镜下照片,火山岩脉经鉴定应为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斑晶以斜长石为主, 具玻晶交织结构,杏仁构造,杏仁体由绿泥石、方解石、硅质等为主组成(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14     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的正交偏光下照片,在正交偏光下可见杏仁体中充填方解石和沿边缘向内生长的石英晶粒状集合体

 

奇特的“捕掳体”

15      为照片14的局部放大(单偏光),杏仁体的形态不规则,由石英粒状集合体为主充填,边缘含少量方解石和绿泥石

 

奇特的“捕掳体”

16    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的镜下照片,斑晶以斜长石为主, 具玻晶交织结构,杏仁构造,杏仁体由绿泥石、方解石、硅质等为主组成(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17    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的镜下照片,斑晶以斜长石为主, 具玻晶交织结构,杏仁构造,杏仁体由绿泥石、方解石、硅质等为主组成(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18     为照片17的局部放大,杏仁体由绿泥石(绿色)、方解石(染色后呈黑色)、硅质(无色)等为主组成(单偏光)   

      

        据上述特征认为:所谓“花岗岩”包体中的石英+绿泥石充填聚合体,在成因上应属“包体”在次火山岩包熔下的“类”杏仁化的结果!!

 

      下面这几张照片(照片19~21)应该是处于中基性火山岩脉与花岗岩“包体”的接触渐变位置。可以看出脉岩与熔蚀状石英之间被绿泥石显微集晶体所分开,二者(花岗岩包体和中基性火山岩脉)之间没有冷凝边!说明花岗岩包体与中基性火山岩脉处在等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之下!


奇特的“捕掳体”
19      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与熔蚀状石英接触渐变部位,二者之间没有冷凝边,绿泥石“渗入”次火山岩脉之中,处于等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之下(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20    为照片19的同视域正交偏光照片,绿泥石呈鳞片状集晶体


奇特的“捕掳体”
21      为照片19稍微向左下部时所拍的照片,可以看到花岗岩包体中熔蚀状的石英,呈浑圆状;靠近花岗岩包体的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中,长石的斑晶结晶略粗,表明二者处于等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之下(正交偏光)
 

       从文中所展示的照片可以看出:与花岗岩包体相关的中基性火山岩脉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以板条状自形斜长石为主,亦见绿泥石化暗色矿物(不知是否有角闪石类!无法获得更多的光性信息)。其脉岩岩性可能为:中基性超浅成脉岩,暂定为:杏仁状次玄武安山玢岩(?)。

 
奇特的“捕掳体”
22     灰绿色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以板条状斜长石为主(正交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23    绿色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以板条状斜长石为主,个别斜长石斑晶具穿插双晶(正交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24       灰绿色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以板条状自形斜长石为主,并见绿泥石暗色矿物(可能为角闪石类)及隐晶纤维及束状矿物雏晶(可能为斜长石)(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25       为照片24的同视域正交偏光照片,可见板条状斜长石斑晶以及隐晶纤维状斜长石雏晶均具一级灰干涉色,含少量方解石


奇特的“捕掳体”
26       灰绿色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以板条状自形斜长石为主,并见大量绿色暗色矿物(可能为角闪石类)及不透明矿物(可能为磁铁矿)(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27      将暗色矿物局部放大,可见其为交代具穿插双晶的斜长石斑晶所形成,具中度正突起,一组解理较发育,具多浅褐绿至绿的多色性(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28     为照片27同视域正交偏光照片,在正交偏光下,暗色矿物具一级灰干涉色(但常被自身颜色所掩盖),可见异常蓝干涉色,平行消光,正延性,与方解石共生,初步判断可能为绿泥石

 

奇特的“捕掳体”
29    灰绿色 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中偶见石英斑晶,石英斑晶外形可能因熔蚀而呈不规则状

(单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30    为照片29的同视域正交偏光照片,在正交偏光下,可见照片下部的石英为复晶石英,其中另一个石英颗粒处于消光位

 

奇特的“捕掳体”
31     灰绿色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具杏仁构造,杏仁体被绿泥石、方解石及硅质所充填

(正交偏光)


奇特的“捕掳体”

32      灰绿色杏仁次玄武安山玢岩具杏仁构造,杏仁体被绿泥石、方解石及硅质所充填

(单偏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