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娃家庭中的分享和归属性问题
(2013-05-22 23:57:33)
现在国内生两娃甚至以上的家庭越来越多,而这些家庭的父母本身又往往是独生子女,因此对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一些争执往往会出现一些困惑,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两娃之间的抢玩具:也许很多家长这时候会偏爱小的,会跟大一点的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思想;也有一些家长会引入目前流行的“分享”概念,不过也常常是前一种思想的变形,因为“分享”这个,往往是强制要求大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要么老大很不情愿的分享玩具给小的,要么就是完全的反弹——就是不跟小的玩。这样的后果首先是伤害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完全把两娃设立成了对立面),其次也会引起老大的失落感甚至长远来说会让老大陷入一种否定的自我定位。
其实在西方教育理念中,除了“分享”(sharing),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归属(belonging),甚至后者比前者更注重——因为只有首先确立了belonging,才能提到分享——这里要说的belonging,不仅仅是永久性的所有权,比如家长专门买给娃的玩具,也包括一些临时性的使用权,比如幼儿园里娃正在玩着的玩具:显然幼儿园的玩具并不是真正属于娃的,但是如果娃正在玩,那么在这个时刻,娃拥有玩具的使用权。只有首先确定了这个belonging,才能更进一步的要求sharing:包括幼儿园里,如果娃确实在这个时刻拥有玩具的使用权,别的小朋友要玩,那么老师必须要征求拥有当下使用权的娃娃的意见(ask
for
sharing),如果娃拒绝,老师也不能强制分享(不过老师可以设立规定,比如两分钟以后交给下一个小朋友,轮流玩);如果该玩具是娃自己从别的小朋友手里抢过来的,那么这个娃并不拥有使用权,老师是有权把玩具强行拿走还给被抢的小朋友以维护这个belonging。(当然好一点的老师会拿其他玩具来跟抢玩具的小朋友交换,但目的都是要把玩具还给被抢的小朋友)——由此可见,西方教育理念里的分享是建立在归属上的,并不是单纯的分享。
这种永久性和临时性的belonging的区别就是,永久性的belonging除了娃决定是否分享外,还有处置权,比如娃决定把玩具送人了,或者把玩具扔了等等。当然这个belonging是永久性的还是临时性的,一般在家里就由家长决定了。
对于多娃家庭,避免玩具冲突的一个方式就是首先分清楚玩具的belonging(当然也可以包括其他东西,比如书,比如零食,比如衣服等)——不管是临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当然我会建议家长下放一些便宜的小玩具的永久性归属给娃(权利),以增强娃的主人翁的责任性(义务)——比如因为这个玩具是完全属于你的,因此你可以决定完全私有化(不分享),不过同时你就有责任时刻爱护你的玩具,时刻收拾你的玩具等等,如果你的玩具不见了,你有责任去把它找出来放好,父母没有这个责任,如果找不到了,父母也没有义务再给你买新的。而这个永久性的归属其实同时也增加了每个娃心理的特别性(这样可以削弱每个娃因为另一个娃而带来的心理失落,尤其是老大的)。
在明确了玩具的归属后,父母便可以教育娃分享。如果这个玩具是属于老大的,那么老二要玩,就首先要询问老大的意见,在老大同意后才可以玩(如果老二太小,还不会说话,可以由家长来代替),老大如果不同意,或者老大要求需要等候的话,家长要充分尊重老大的意愿,把小的抱开。反之亦然。当然如果娃不肯分享,家长可以强调后果——就是另一娃也不会跟你分享他的玩具了。另外一些大型的玩具(比如汤姆斯小火车桌),完全可以两娃共玩的话,家长可以给娃们灌输一种合作性。
这个分享和归属的规矩,其实在娃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实施。一般美国的幼儿园2岁开始引入分享概念,3岁需要在老师要求下懂得分享,4岁是要学会自己知道分享了。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老二现在10个月,有了自我意识后,就可以给他灌输这个思想了(老二现在知道抢玩具了哈,并且如果姐姐玩了他的玩具,会开始“啊啊啊”的抗议了——不过其实老二更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规矩了,当然主要是做给老大看的,教育好了老大,老二有了榜样能容易的学会哈),因此我在家里要求如果老大要玩老二的东西,需要先询问老二(虽然老二不会说话,不过我会代老二回答,但是这几天老二会开始摇头表示不同意了哈,然后姐姐就在一边可怜兮兮的“please,please”的),同样老二抢了姐姐的玩具,我会帮着姐姐抢回来(姐姐不能自己抢,以此体现大的要爱护小的的传统中国思想哈——除非姐姐是在知会我后,并且经过了我的同意才能从弟弟手里夺回自己的玩具),同时教育老二要问(当然这个也是我代劳了,通常老二就在旁边“啊啊啊啊”的叫唤)。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