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2014-12-14 19:50:09)
标签:

武康路

落叶景观大道

外滩

武康大楼

石库门

分类: 上海、湖南、江苏、浙江
魔都与帝都,是人们最常被拿出来比较的两座城池。来自帝都的我,也会在心里暗暗思量这座上海城市与我家乡的异同。湿润的空气,12月还能见到绿意的街道,俯首皆是的古老梧桐,遍地的便利店与星巴克,都让我欣喜。可能是我总是充满好奇,即使短暂的停留,也会7点起床到酒店周围走走,寻个新鲜见闻。黄河路的佳佳汤包,清早还不用排队,但也座无虚席,食客一个个安安静静坐定,等着一口满是汁水的包子登场。对面的生煎也是受欢迎的早餐,不过我还是去吃了不远处的糯米包油条。周六的清晨阳光是斜斜的金黄色,人民公园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小径两旁是两排撑开的雨伞,跟雨后森林里长出的蘑菇一样可爱。走上前才发现,这些是上海本地阿爸阿妈帮孩子相亲的场所。电视剧中看到的场景原来真的有,撑起的雨伞上挂着塑封起来的a4纸,那是自己孩子情况的介绍。有些塑封纸能看出已经经历了些日子,站在后面的父亲母亲充满了希望与对孩子的爱。

第一次来上海,刚好是一段感情结束。
这次来上海,正值一段关系开始。
好像时间总是将小小的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兜兜转转,还不是将不同时间重叠在了一个空间点上。但是看到老巷子里的石库门、武康路上的武康大楼时后,又感觉时间对于这里是多么的宽容,初冬的日光穿过手掌,时光在秋日的落叶间,静止了。

喜欢观察各地建筑,人驻扎在这些密密麻麻的砖瓦之中,赋予了无生命建筑烟火气息,同时建筑又改变了人的生存与需要。一生中,我们从一间房搬到另一间房,带过去自己的某些生活习惯,又因为所居建筑改变了某些生活习惯。说不清是建筑改变了生活,还是你改变了这座日出夜归的石头屋。就像我们在匆匆生命中遇到过的那些人,改变我们,也受到我们的改变。有些人,闹得不欢而散,有些人,可以拉着手吵吵闹闹走上一程。

武康路
游悠同学推荐我到上海武康路走一走。武康路因为聚集了很多名人故居与老上海摩登建筑为名,后来又被徐汇区政府开辟为落叶景观大道,实施不扫落叶政策,而闻名。十一月底,是上海梧桐树落叶的季节,我到晚了一个多星期,与遍地金黄色的梧桐落叶擦肩而过。
淮海中路1850号的武康大楼,它的特别风格是吸引我的地方,也是老上海的见证。说到这武康大楼,又叫诺曼底公寓,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一座8层高、三角形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这种特殊的三角形外观,仅仅是因为当时淮海中路和武康路的这个30度夹角,地理原因让它至今别具一格。当年的它是上海最早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住着的一般都是以上层侨民。而武康大楼如今的房价也贵的惊人,平均在6、7W一平。
在上海老街巷里,总能看到一种奇怪但被广泛接受的结合:古老的两层楼接出了新建的部分。新老部分在一起共同承担着居民的日常起居。比如这武康大楼,侧面已经被改造为全玻璃建筑,在旧物上得到了新生一般,我匪夷所思痴痴看了很久。武康路上还有一家游客中心,里面有对上海老建筑详细的介绍,可惜我到的那天这里有活动,无法参观。

▼武康大楼,特别好奇大楼内的房间格局是什么样子。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武康路上的上海民居。
虽然门口贴着游客免进的牌子,但还是忍不住拍了张相片。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梧桐落叶季节已过去,但还是寻得了一片美丽的叶子。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武康路210号,西班牙风格住宅,又被称为罗密欧的阳台。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美丽的窗户。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美丽的窗户。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美丽的花纹门。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复兴西路一隅。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武康路地图。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南京西路步行街
清晨,走在南京东路上,两旁的商场还未开业,游客与旅行团还没有现身,两旁高大的建筑霸占了这条老街。走过一对爷孙,老人家指着几十米的高楼对孩童说,这是老上海的四大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上海时装公司)、新新公司(第一食品商店)、大新公司(市百一店)。祖辈脑海中老上海的那些记忆,孩子是不能体会与理解的,但看着爷爷沉溺于回忆中的表情,小孩也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南京路是各地商业街中我最喜欢的。相比较北京步行街王府井,老字号大楼就只剩下了王府井百货,南京路上挤满了老字号大楼,特殊的造型和颜色标明了它们的身份和地位。百年前的远东第一商街,如今的中华商业第一街,确实难以形容的繁华和优雅。
离繁华的南京路只相隔几条街道,却判若云泥。南京路后身拥挤小巷,经过旧城改造中的城市鸡肋,满目皆是赫然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像所有那些渴求发展的城市一样,这些拖泥带水的淘汰品将会像一根鱼刺一样被拔掉,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的过渡,因为没附带什么历史价值,所以就失去了必须保留的存在感,惋惜之情也挡不住消亡和除旧迎新。
▼南京路步行街入口。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南京路上的老建筑。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上海市第一食品公司。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南京路上可以买到上海各种名特产,比如这家泰康,就有吸引我的鲜肉月饼。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香酥的鲜肉月饼,肉馅特别Q。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晚上开灯后的南京西路,更具历史感。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一眼望不到结束的繁华场所。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外滩
7点起灯的时候,我们已经走在安静的滨江大道上了。
伴着对岸钟楼传来的《东方红》整点钟声,浦西一片灯光灿烂。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声势浩大的辉煌盛景,在晚风微凉的夜里,变成一张触不可及的宽幅画卷,江对岸的浦东,也一如曾经见过的色彩斑斓。
东方明珠塔上的灯开的稍晚一些,但是你不会后悔多等几分钟的,因为亮起灯后的它,才是一颗真正的银白色明珠。
▼开灯前的外滩。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一片繁华似锦的浦东新区。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新天地
新天地一带是由上海老房子改造的、集小资文化、餐饮购物娱乐一体的娱乐中心,而最大的特色是随处可见的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建筑,走在这样的梧桐遮荫的幽静小路上,仿佛光阴倒流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90年代初上海的大规模改建,很多烙印着怀旧风情的老房子被一栋栋拆除,索性在意识到文化保护之前,还剩下一小部分清水砖墙的石库门建筑。在动迁了新天地一带的老居民之后,政府对这些建筑开始了不惜工本的修缮改造。而如今的新天地已经成了上海的文化地标,只是老上海居民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海派文化注入后的海外小资风情。鳞次栉比的咖啡酒吧、主题餐馆和时装店工艺品店,露天茶座满眼都是悠闲的外国人。
新天地这里几乎满眼都是修葺一新的石库门,只是它们都太新了,很难找到历史积淀下来的沧桑感,这是唯一遗憾的地方。
▼新天地石库门夜景。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新天地福茗堂茶庄,香港品牌,非常喜欢为2015法国建交五十周年特殊设计的茶盏。

【上海】小小纪念之古建

在晚上,还去到了田子坊转了一转。在我看来田子坊更特别之处,是在琳琅的店面之上,里弄之间,依然居住着对这方土地有更深感情的本地人,用一直以来沿袭的状态生活着,并没有轻易就被全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扰乱,他们依然骑着自行车出门,在楼和楼之间默契的共用几根竹竿晾晒衣物,或许刚好碰到对面有人还能拉上几句家常,再或者还可以搬个小椅子穿着睡衣坐在弄堂里晒太阳。
他们在红砖的小楼里低调固执的生活着,或许被我们叫鸽子窝,在他们看来也许却是最质朴和安逸的居所,最简单的生活状态。小店和画廊之类拒绝拍照是为了保护设计和专利,有时候在生活区的墙上也会发现写着“私人住宅,请勿拍照”之类的字样,那是他们不希望被外界所扰的宣言,请尊重他们的隐私。

上海随处可见古旧的建筑,老上海的遗迹就在那一砖一瓦,在那石库门,在那亭子间,在老人家的守望中。
两次暂短的上海行,用脚步亲自丈量这座背负历史的城市,也是有未来的城市,而它的过去和未来,我在同一个时空看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