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 Park.中.

标签:
猛犸热泉upperandlowerfallmudvolcanoareayellowstonecayontowerfall |
分类: 枫行世界之美澳 |

在猛犸hotel一觉醒来,顾不得刷牙洗脸,穿上羽绒服就奔了出去。果然,从后门出去,不远处就看到两只母麋鹿低头吃草。我们启动轿车,绕着住宿区开。远处不知道为什么,聚集了很多车,还看到几辆公园管理局的车辆慢慢行驶,一个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在驱赶停下来不走的车辆。仔细一看,就发现他们正在围绕中心草地开,而草地之上,是一大群麋鹿家族。威武的公鹿,头上的鹿角高高昂起,不时的对走进的车辆低头做俯冲状示威,而母鹿和小鹿因为公鹿的保护,安然自得享受清晨的露水与阳光。
继续往北门开,是陡峭的下坡路,路旁是逐渐苏醒的山丘灌木,轻巧敏捷的野生动物,隐藏在大自然的屏障之中,不乏熟悉野生动物生活规律之人用望远镜观看远处的动物。这时候的黄石,真的好安静。
从猛犸酒店抬头就可以看到不远之处一座高高的山体,从山顶流淌着瀑布一片黄一片白的,太阳光下白色格外耀眼。下车来一股股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这就是猛犸热泉(Mammoth
Hot Springs)了。
▼猛犸Hotel的麋鹿群。
公园共有东、南、西、北及东北5个入口处。分五个区:西北的猛犸热泉区以石灰石台阶为主,故也称热台阶区;东北为罗斯福区,仍保留着老西部景观;中间为峡谷区,可观赏黄石大峡谷和瀑布;东南为黄石湖区,主要是湖光山色;西及西南为间歇喷泉区,遍布间歇喷泉、温泉、蒸气、热水潭、泥地和喷气孔。
猛犸热泉
猛犸热泉是世界上已探明的最大的碳酸盐沉积温泉。它最显著的特点当属米涅瓦阶地,那是几千年来冷却沉淀的温泉水所形成的一连串阶地。每年有超过两吨的地下水流入马姆莫斯。
猛犸热泉景点由上下二个台地组成。下台地看五彩斑斓的钙化池“梯田”,上台地看五颜六色的热池以及热池中500多年的多节松树死而不倒。
猛犸温泉的地形地貌和普通的热泉不同:它原来是好几个热泉从山坡上一节一节地流下来,远远望去堆金积玉、晶莹剔透,留下的热泉沿着山坡形成一个一个非常漂亮的五彩大台阶,同样的景色让人不由想到中国四川黄龙的五彩池。不一样的是,黄龙是冷泉,猛犸是热泉。
若大的热泉划分为金丝雀春天(Canary
Spring)、主要平台(Main Terrace)、木星阶地(Jupiter Terrace)、丘平台(Mound
Terrace)、克利奥帕特拉阶地(Cleopatra Terrace)、米涅瓦阶地(Minerva
Terrace)、调色版春天(Palette Spring)、处女膜阶地(Hymen Terrace)、自由帽(Liberty
Cap)、乳白阶地(Opal Terrace)等景观区域。
2002年的一次地壳运动,使得这里的热泉部分不再流动,死掉的细菌变成白色的粉末,残留在干枯的大阶台上,反射着耀眼的阳光,现在的景观仅是原来的一半而已。如果再来一次地壳变动,热泉不再流动,细菌死掉,就连白色的石台也会变成粉末,最终侵蚀风化消失,死亡逼进!
在山坡下,著名的岩石柱--自由帽(Liberty
Cap),高约十一公尺,其形状好似法國革命战争时期,爱国战士所戴的帽子而取名。它是热泉经过千万年活动逐渐冷却干涸所堆积而成的的岩石柱。
▼猛犸热泉钙化池梯田。
从猛犸酒店check
out出来,我们沿右八字慢慢南行,下一站是右上的塔瀑Tower fall。
黄石公园内共有大大小小瀑布40多条,此瀑布是黄石公园里一条显而易见的瀑布,源头为Tower Greek。
瀑布的海拔1,933米,瀑布的总长度40米。位于Roosevelt
Junction南面3英里处,在去往Tower-Canyon的路上。
高塔瀑布并不很大,因悬崖顶部的岩浆冷却后,使柱状玄武岩露出,类似西方古城堡屋顶,故又称为〝塔瀑〞。
停车场停好车,沿小路走三百米可到观景点,观景点地势较高,基本是平视Tower
Fall,也可以从观景点处的步道一直向下走到底部在瀑布的对面观看,继续往黄石河边走,风景会更漂亮,河岸布满白色巨石,两边是黄红相间的山峰。
向西看到瀑布全景,瀑布上面纵立着许多高高的岩石,是这个瀑布的独特之处,这就是“高塔”的来历吧。此处观看北面的峭壁是最佳位置,整个山崖呈黄色,还有几层柱状的横断面,我总认为,是否是当初人们首先发现了这个悬崖,才有了“黄石”的名字。
▼Tower range station的小木屋。
Upper and Lower fall
黄石大峡谷位于钓鱼桥和高塔之间,由黄石湖流出的河水,流经大约3
8公里地带所造成的险峻峡谷,就通称为黄石大峡谷。
这里是黄石公园最壮丽、最华美的景色97公里长的黄石河是“美国境内惟一没有水坝的河流”。
峽谷主要由火山作用造成,之后还经历过冰河切割,与Arizona大峽谷的主要是沉积岩和Colorado
River的侵蚀不太一样。峡谷壁因地热的常年作用而呈现出黃橙色,很有特色,尤以上部2.5mile最为美丽。峡谷之上有很多观景点叫不一样的名字,观景主要在Canyon
Village区域,沿South Rim Drive 和 North Rim Drive
分布,4小时多可走完主要的trail和景点。
在某处,河水陡然变急,冲开四溅的水花,形成两道壮丽的瀑布,轰鸣着泄人大峡谷。这就是upper lower fall。
这两个瀑布一个有130米高,这是上瀑布;另一个有100米高,称为下瀑布。黄石河水贯穿火山岩石,长期的强力冲蚀,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黄石大峡谷,峡谷格外险峻,动人心魄,深度达到60米,宽200米,长约32公里。这一段著名的河段,对于前来观赏的人来说,最引人必胜的既不是峡谷的深度和形状,也不是汹涌奔流的瀑布,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风化火山岩。峡壁从头到脚都闪烁着耀眼的光泽,在阳光下炫烂夺目。白、黄、绿、蓝、朱红以及无数种与红色相调而出的颜色。眼前是数百万吨的岩石,—切看上去却像用油彩涂成,仿佛毫无顾忌地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中,颜色是那样鲜艳,牢固的色彩既不会被冲刷而去,也不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这效果太奇异、太不可思议了。
Canyon附近有著名的Trail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近距离观赏上下黄石大瀑布:Uncle Tom’s Trail,Brink of
Lower Fall Trail。
. Uncle Tom’s
Trail在南缘看下黄石瀑布,双程不到1.6mile,后半段是悬空建在悬崖边的陡峭的网格状钢楼梯步道(比上黄石瀑布壮观许多)。同一个停车场边上就是看上黄石大瀑布的Upper
Falls View观景点。
.Brink of Upper
Fall,在北缘的第一个停车场往下走十多分钟就是,可看到上黄石大瀑布的上游河流、还可从上往下看上瀑布的水如何倾泻下去,虽没有下瀑布的倾泻量大,但倾泻前一段急喘的水流也很有特色。
.Brink of Lower Fall
Trail,在北缘的第二个停车场往下走十多分钟就是trail的入口,有较多折子路,走到底可看到下黄石大瀑布的水如何倾泻下去、正前方能看到Uncle
Tom’s
Trail和观景台,下午容易看到瀑布溅起的水汽形成的彩虹,来回加玩不到一小时。建议两条trail都走一下,若选一则选Uncle
Tom’s Trail。
▼从北往南先是Lower Fall停车场,有两条路可选。
左边overlook,很短;右边trail
走到瀑布上边,落差很大,需要1小时。还可以通向Brink of Lower Fall Trail。
▼从右边的路一直走,往下很多折子来回路。
水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几十分钟后看到瀑布从脚下倾盆而过。
▼出太阳了,看到了彩虹。
▼深深地黄石峡谷,蜿蜒向前。正前方能看到Uncle
Tom’s Trail和观景台。
▼停车场遇到灵动的小生命,好可爱。
▼漂亮极了。

▼绕到黄石峡谷对岸看upper fall。
▼距离远,水势就显得不那么壮观了。但是现场感受还是挺不错的。
当然,如果非要用黄石和黄果树比,那就没法玩了。
出门在外,享受当下,不要去和自己的经验做过多比较是快乐法则。

▼观景台处的指路标与警告。
▼黄石峡谷上的观景点太多了,每个都看一看,才能发现各种自然雕刻出来的细节多么与众不同。
Mud volcano area
泥火山区域在黄石的众多地热中是独一无二的!地质学家华斯本(Washburn,黄石最高峰以他的名字命名)甚至认为它是黄石“最大的奇迹”。
泥火山的位置在风景如画的Hayden
valley,正好处于黄石大峡谷和黄石湖两个景区之间,上上下下的游客都会顺道停一下,所以这里总是不乏游人。黄石河蜿蜒流过Hayden谷,草原、山丘、河谷交错,形成这一地区迷人多变的地貌。美洲野牛成群地出没,这是黄石风景中最恬静优美的一段。
在这一派恬静优美中,泥火山无疑显得太暴躁太突兀。早期探险者来泥火山时,几英里外就能听见“炮声隆隆”,伴随着每一次爆炸喷发,大地颤抖,从喷口喷出的泥浆高达十几米。如今,曾经令探险者敬畏的泥火山几乎已偃旗息鼓,到处只见些冒泡的泥池、搅拌锅、滚开的硫酸池和嘶嘶鸣叫的蒸气,活像女巫的厨房。最不好闻的是这厨房的气味—大老远就闻到了刺鼻的臭鸡蛋味。这气味,黄石的游客其实早已司空“见”惯,见多不怪,只是别处的都没有泥火山的冲!所以要论臭气冲天,泥火山的硫化氢(H2S)无疑当数黄石之最。参观这个区域,不仅要有体力,还要有对臭味无限忍耐的耐力。
大硫锅(sulfur
caldron)是极罕见的温泉。提起温泉池,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泡温泉,然儿这个温泉池是万万不能泡的,池里是一锅硫酸!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数以亿计的微生物繁殖在大硫锅里,正是这些被称为嗜热嗜酸细菌(thermoacidophile)的微生物将大硫锅染成了黄色。
Mud Volcano
(泥火山),这个区域的代表。据说明上讲,1870年进行建园考察的时候,这个洞口时常向外猛喷泥浆,把周围的树都用泥浆盖住了,而且每次喷的时候,周围都有点地动山摇的感觉。2年以后,1872年,这个火山口把自己给震开了,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在泥火山,硫始终是故事的主题:池里的微生物以硫化氢为能量,它们“吃”进硫化氢,“吐”出硫酸;硫酸再进一步将坚硬的岩石烂成泥,同时释放大量各种气体(CO2,CH4,H2S,CO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气泡和嗅到的臭气了。所以黄石的泥火山并不是一些人误以为的那样:地底下储满了泥浆。
在泥火山,硫始终是故事的主题:池里的微生物以硫化氢为能量,它们“吃”进硫化氢,“吐”出硫酸;硫酸再进一步将坚硬的岩石烂成泥,同时释放大量各种气体(CO2,CH4,H2S,CO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气泡和嗅到的臭气了。所以黄石的泥火山并不是一些人误以为的那样:地底下储满了泥浆。
好远就听见了“龙口温泉”(Dragon’s Mouth
Spring)愤怒的吼声,水和蒸气从龙口(洞)里喷涌而出,好像龙生气时在甩动长舌头。其实龙口温泉的水量并不大,水来回拍击洞壁,给人源源不断涌出的印象.
Mud Volcano
附近有很多倒在地上的死树,说明上写是因为1978年这里发生了无穷多的小地震。地震过程本身对这里厚密的树林没有什么影响,可是过了几个月,周围的树就纷纷倒地死亡了。经科学家勘察,原来是系列地震导致这里的浅土温度达到了摄氏94度,可以捂熟鸡蛋了,这些可怜的树就都被热死了。看来黄石既是森林的天堂,也可能变成森林的地狱,就看地震公公喜欢干什么了。
▼大硫锅(sulfur
caldron)。
▼Mud Volcano
(泥火山)。
▼龙口温泉(Dragon’s Mouth
Spring)。
▼黄石地表薄而脆,下面就是滚烫的热水。
曾出现游客被热气和热水灼伤的惨剧,所以各处可以见到不要乱走的标志。
在黄石公园里,可以经常看到一大片光秃秃的树干,成片的戳在上坡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其中的原委。
黄石公园总面积的85%都覆盖着森林。绝大部分树木是扭叶松,这是生命力极强的一种树木。生长在黄石公园里的植物,最大的灾难便是森林大火。正是因为山火肆虐,不少树种分布得越来越稀疏。但扭叶松却凭借它顽强的生命力,不仅生存下来,而且逐年扩大自己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扭叶松的树皮很薄、很脆,而且易于燃烧,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它和其他树木一样难以逃脱。但是,它却用坚固而紧闭的松果将种子储藏起来。这些松果可以将种子保存3—9年。这样,扭叶松就做好了死亡和转世再生的准备,可以任凭山火肆虐了。因为当致命的火灾吞噬了松叶和充满松脂的薄树皮时,很多松果只是被烧焦,表面熏黑了,一旦浓烟散尽,它们就会崩裂开来,将储藏其中的种子播撒在广阔的被清除干净的地面上,于是新的一代立刻从灰烬中萌生,充满勃勃生机。因此,这种树不但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而且每场山火过后,又都能将领地向远方拓展。到今天,它均匀而稠密地分布在公园各处,几乎把整个公园都变成了自己的王国。
扭叶松生长得十分紧密,就像甘蔗林一样。比如这片森林:每棵树的直径1.2~2.4米,树高30米,树龄平均175年。由于缺少阳光,下面的树枝刚长出来就枯死掉落了。这些树密密地排列着,它们的生长就是一场争取阳光、争取更多阳光的赛跑。因此它们笔直地冲上云霄。假如我们把整座森林从顶部以下3米的地方砍下,那么你会发现森林变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电线杆。
只有沐浴着阳光的树梢才长着叶子。阳光的缺乏使它们不蔓不枝,一心冲得更高。一棵生长在阳光里有10年树龄的幼树,其树叶与丛生在一起的树龄为一两百年的树木同样多。随着山火越来越大,山地变得越来越干,这奇妙的扭叶松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占据了几乎整个美国西部地区。
龙胆松是另一种分布广泛的树种。这种树木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成长速度极快,能在各种各样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在经常发生山火的最危险的山坡上,它们也千姿百态、郁郁葱葱。在落基山脉,几乎每个夏季,都有数千平方公里的龙胆松被火灾吞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新的生命在灰烬中迅速崛起。
1872年开始,公园管理处对黄石公园采取“以火管理”(Let it
Burn)的政策,只要不是人为因素造成,且不危及人的生命及财产,园内的巡逻员都不干涉,让它自生自灭。
森林火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要算营养物的再循环了。浓烟覆盖在临近的地区,也可以杀死森林中的一些病原体,因此间接保护了没有过火地片的森林。炽热的大火还烤裂了岩石,又为一些喜爱阳光的拓荒树种开辟了道路。火所烧毁的一切,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并非浪费,只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
在自然演化过程,生活在黄石国家公园的很多植物和动物,已经适应了间歇周期较长的大火,甚至其中有些物种,还必须以火来保证它们的生存和繁衍。例如扭叶松是黄石及其周围国有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它喜欢阳光,生长迅速,能适应周期性的野火。但这种树的幼苗不能在浓密的树阴下成长。如果没有森林火为其扫清道路,则喜欢在树荫下成长的冷杉、云杉等植物将成为优势群落,甚至取扭叶松而代之。据科学家的研究,扭叶松为了适应间歇野火的环境,具备一种特有的“生态策略”,即成熟的扭叶松都生长有两种球果。一种是开放性的球果,每年都随着球果的成熟而把种子散落在地上。但由于接触不到阳光,大多数种子无法发芽,只有树冠遭受病虫害或者被大风吹疏的时候,才有少数种子可能萌芽成活。但扭叶松还有另一种球果,被树脂所封裹,需要113摄氏度的高温才能溶化。而在寒温带的黄石高原上,只有森林火才可能达到这种温度:这种球果是为了等待这样的时机而可以在树上呆上一二百年。再说,森林火把一切化为灰烬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只是使森林稀疏一些,为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推陈出新”创造条件。就像狼追捕北美驯鹿一样,森林火只吞食那些软弱有病的、不太适应的,或是运气不佳的植物。而这些死里逃牛的强者,却摆脱了许多竞争的对手,获得了充足的阳光、营养和水分而成为天之骄子;它们既为树木更新提供了树种,又为耐荫植物充当了凉棚。大火过后的第一个春天,黄石公园第一批扭叶松、黑松和其他幼苗就陆续破土而出。新的绿色生命迅速冲破了灰暗的过去,又—轮持续几个世纪的循环开始了。有朝一日,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又将成为这里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