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飘渺-杭州灵隐寺

标签:
杭州灵隐寺十方苑罗汉面飞来峰 |
分类: 上海、湖南、江苏、浙江 |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而飘渺的梵音,隐藏在杭州西湖边上的山麓中。
初听灵隐这个名字,便对这个寺庙充满了好感。
不像一般寺庙的名称:法门、大觉、戒台、红螺等,“灵隐”两字,灵动轻柔。尤其喜欢“隐”字,繁华过后,清静余生。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
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
灵隐寺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重檐高33.6米,气宇不凡。大殿正中莲花石座上趺坐着佛祖释迦牟尼,妙相庄严。灵隐寺至今已有14次的兴毁,这尊佛像是1953年重修灵隐寺时,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构思设计,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用24块香樟木精心雕成,佛像上悬宝盖,彩花垂旒,高有24.8米,仅两次贴金,即用去黄金86两。“见像如见佛,绝无世人相”
。
僧侣们在时而激扬顿挫,时而悠远绵长的木鱼声中,虔诚地念诵着“阿弥陀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梵音绕梁,直达天宇。

到灵隐寺,正值整月,来此上香许愿的信众着实不少。
老爷爷很带感。

帅哥哥很带感。




帅哥哥很带感。
因为位置靠南,因此寺庙中还有不少郁郁葱葱的景色。
尤其灵隐寺后山,香客渐少,精致的建筑和庭院,着实让人喜爱。
寻幽搜胜的情致,越来越浓。
古诗有云: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诗人在灵隐山上,时而攀住藤萝爬上高塔望远;时而循着引水瓠木寻求幽景名泉;时而观赏那迎冰霜盛开的山花和未凋的红叶。
可见,自古便有文人墨客到灵隐寺寻幽搜胜。
寺之山门前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冷泉亭记》来描述这里的景色。




作为禅宗五山之首,灵隐寺飞来峰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这些雕琢于石灰岩上的佛像时代跨度从五代十国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庄严,弥足珍贵。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公元951年所造。而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则是北宋造像艺术中的精品。
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此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动传神,坐于佛龛中的大肚弥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数珠,袒胸鼓腹而开怀大笑,将“容天下难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围并环的十八罗汉,也是神情各异,细致生动。元代的100余尊汉、藏风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体态窈窕,为佛教艺术之鸿宝。
比较起来,还是灵隐香火最旺。
不过远离香客之后,倒是可以在这里寻得一片清静。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