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故居醉翁山(二)和州椒邑清流赞

琅琊山最早与秦始皇、后与西东晋司马家封号有关,来名琐碎,不是专业人员,我等草民无功力闲心去深究来由。琅琊山人文与风光一体,自然景观已是国家森林公园,文化资源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值得看看走走,其中多数游客应是被“天下第一亭”——醉翁亭招致而来。
琅琊山景区4.96平方千米,是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富集地,有:醉翁亭主题、同乐园研学旅游、琅琊秘境探幽、南天门观光揽胜、深秀湖休闲运动等五大旅游片区。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酿泉该是从双泉亭涌出,由西向东奔涌1千年,最后归于凤凰湖的那条步道边溪流吧!顺着这溪水自东而西,就可近临或举目那些名字都带着古幽陈香的“靠山亭”、“听泉亭”、“醉翁潭”、“薛老桥”、“让泉”等仿古修旧如旧的亭阁了。自北门走临溪步道转深秀步道直到琅琊寺沿途中两侧还可参观欣赏“野芳园”、“幽香谷”、“醉仙潭”、“醉翁亭”、“洗心斋”、“洗心亭”、“琅琊寺”。从探幽步道返回时再巡揽看望“琅琊溪”、“深秀湖”和“蔚然亭”。从琅琊寺前“天溪云径”或后东门可去往南天门景区。自洗心亭朝西可去同乐园,那里有“欧阳修纪念馆”。
醉翁亭面南向北,在洗心斋对面,西是让泉,走过跨溪平板石桥,就可提腿迈入那座清水小砖门楣题匾“醉翁亭”的“欧门”。北宋1047年欧阳修僧友琅琊寺主持智仙为六一居士修筑的仅是一座孤亭,醉翁依自号撰写并命名其为醉翁亭。千余年来,经后人累修添建,形成现今园内有“七亭九院”园林风格的靠山面溪建筑群。醉翁亭、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园外的洗心亭、让泉、玄帝宫等旧建新筑。
醉翁亭歇山式,吻兽伏脊,四角高张飞翘。南北门框下嵌花格,四周设鹅颈靠,檐柱与横梁交接处加彩绘雀替。亭东的石壁前藤萝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亭西有一碑,镌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人称“欧文苏字”,并为二绝。亭后有一高台“玄帝宫”。二贤堂在醉翁亭北后方,为纪念王禹偁、欧阳修两任太守所盖。醉翁亭西有二亭,一上一下。上面为古梅亭,有欧阳修手植之“欧梅”,原为四角厅堂,题为“瑞梅堂”。宝宋斋再西是意在亭,亭名是取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句意。影香亭位于意在亭向西拾级而上池中的石礅上,四面临水,北有平板小桥。宝宋斋是一小室,为明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位在醉翁亭往西,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宝宋斋附近有冯公祠,是后人为纪念冯若愚建宝宋斋的善行而建。怡亭是一个四方砖亭,建于山坡,西面一门,上书“西山拱秀”,其它三方开拱劵窗洞,北面背山。
由怡亭上山,山腰上有“六一亭”。让泉位于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从池中涌出汇入山溪。池三尺见方,深二尺。池壁有“让泉”二字碑刻。
上琅琊寺中途要穿过一穹顶石门城墙,城门上镶“蔚然深秀”石匾,门后有“回峰亭”。近临琅琊寺向北有一“天蹊云径”石牌坊,有条古蹊向上可到达“南天门”。由此上山能登“琅琊阁”、随喜“碧霞宫”。
“古寺犹存明季石,山门尚有建康砖”。琅琊寺为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和法琛和尚创建,因寺庙形制与代宗李豫梦合,帝赐名“宝应寺”,为皇家寺院,清朝时至今为南山律宗法堂,弘一法师李叔同修炼就是律宗。现在的丛林是民国时重建的。
琅琊寺内各建筑依山造势,前低后高,殿宫亭楼环绕主殿,可供游览有40多处,营造均匀布建,错落有致。
通过“世纪钟楼”眼前就是仰首落帽陡峭的山阶石坡,西侧是“观音广场”,从东面逼窄的坡道石级跻上,过“三天门”临“无梁殿”。我看过三四座无梁殿建筑,这座起建于东晋时五开间殿宇制式较小,大殿供奉的是道教祖师玉皇。自无梁殿向东北向逆时针行去,有陈久故事和建造因由的景物:地藏殿、揽秀堂、濯缨池、积馨斋、三友亭、明月观、药师殿、雪鸿洞,经琅琊寺院后向南是祇园,在园中能品读摩崖碑刻,参观观音阁和念佛堂。
琅琊寺院坐西面东,主轴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千尊玉佛殿,层层递升。天王殿与大雄宝殿间建有放生池上有明月桥。寺内听说有稀世珍宝吴道子“观自在菩萨”画像,不知在何处,无缘面见,我不懂绘画,见也白见。藏经楼内神龛中1008尊由缅甸佛家弟子赠送的玉佛,在摇曳的烛光下,散发着柔润白色光晕,熠熠生辉,庄严而慈祥。
从琅琊寺南门出,经琅琊仙境门,走登山步道,一路向下,直至北门入口。“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我想起了《醉翁亭记》后的一句。人知从山水游而乐,当知山水也要适其性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