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巷道古桥水雅秀查济厅堂风(二)


溪
明清以还,查济同其它徽商同程,经水径舟船走向四面八方、五岳四渎,嗣后,便挣回了银两财富,也携回了进步先进思想。
“聚水生财”、“山主贵、水主财”是中土人朴素乡土居家理念。
“绿水人家绕”、“水聚人稠、水深多富。”皖南人更是注重依山傍水建村筑舍。修路砌渠时,堪舆地势风水,将清澈的山泉溪流,顺适山脉谷隙引入村中,“东家流水入西邻”,送进每户各家。有些村落约定俗成上昼取水吃喝洗菜,下午洗衣倾倒污浊;有条件的屋场,则将清水、污水分开水道,引进或排放。
“呯呯呯”这是位大婶小姨在凼边石条上,用手在搓揉、用棒槌在捣衣,这种洗涤方式我看过并且使用过。
“凼”字非常形象,其意是指水宕。查济人将四根石条,两短两长,在溪流平缓处搭放成一长形方框。湍急的溪流从上漫过,淘冲带走了杂垢,形成一个两平方的水塘,一长石条稍高,便于在民众其上洗刷。许溪上游就有个“宝鱼凼”的景点。
即刻,想起了我黄口小儿的时光。那时肥皂要凭票,小民之家洗衣用是一种叫“皂荚”植物果实帮助去污,河边用石头搭置洗衣台我们叫“埠头”,洗好的衣,特别是大点稍稍贵重点的还要用饮汤(米汤)浆过一遍,老辈人说浆过的衣物耐穿好洗。随着自来水洗衣机进入家庭,80后出生的这些“古董”就基本见不到了。
照
照壁起源于天朝。
照壁又名影壁、影墙、照墙,常砌立于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
影壁有风水、屏障、装饰、增加威严和安静等功用。又为人来客往歇脚作别、起落轿、上下马活动空间。
我近临过故宫、太原和普陀山法雨寺的九龙照壁,见赏了云南大理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有北方四合院宅门里倒座房前的“福禄寿”字影壁……
在查济我遇见了两座民居照壁,都是独立的一字型,因是小众景观,不受人待见,冷落而少有人问津,以至于连民居都没标注名称。
一座垒砌于一条无名小巷拐弯处,一座安坐在一片菜园前。籍籍无名地守护着自家宅第藏风聚气、主人平安喜乐。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蜜蜂虽小也是条生命。照壁也是我国古建的一个单元,趋利避害,镇邪迎瑞,有着自己独特作用、意味和特色,并与房屋、院落建筑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建筑学、人文学意义与审美价值。
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作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另外有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一些用来标明地名的牌楼,牌坊也作为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或牌楼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
牌坊按照形式、结构可划分为十多种,按功能理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节道德牌坊;三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道繁华处。
(德公厅屋门楼【上】和堂屋【下】)
查济现有牌坊仅剩三处,均是门楼式牌坊。
德公厅屋大门为四柱一门三层五楼牌坊式门楼。门楼四柱为方形大理石门楼,大小额枋、花板、牌匾、斗拱和楼顶为砖雕,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古朴典雅、雄浑大方。
坐落于查济的村中心、十字街头的仁让坊,仁让坊为古时分隔相互邻里之间的阶碑称为“里坊。”据传为某皇上为十字午道而敕建的门坊。仁让坊三条石搭筑,东面砖质额坊书“瑞凝午道”,“仁让坊”匾额镶嵌于背面。
豆腐坊并一是为门坊,前店后院清未建筑,是民居式手工作坊。
节孝坊为一门坊,位于查济村珠公组,两层翘角牌楼。第二层砖雕镂腊梅图案,其下有青石横匾镌“奇节性成”。第一层青条石刻“旌表幼童查崇越聘妻徐德姑未婚节孝坊和乾隆三十六年十月建”字样。门楣砖雕为双狮绣球图案。青石大门坊砌有两根砖柱,柱雕为精细“万”字砖雕花纹。
查济贞节牌坊是为一个叫徐秀姑的女人而建的,上书“奇节性成”四个大字,据牌坊上文字分析,徐秀姑十四岁到查家来,尚未成婚,未来的丈夫就死于疾病,从此她即以处女之身守寡一生。
节孝坊,作为封建伦理纲纪物化的建筑,宣扬倡导的是一种封建主流的精神伦理,看是一种荣耀,实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奴役女性的一道枷锁。
吃人的礼教,写满女人无助、悲怆和血泪,却是封建卫道士们心中的精神抚慰剂。
馏公厅屋二进支祠。因屋主人查氏七世祖三子顺母意尽孝道,送寡母改嫁的故事而命名为全省第一家县级家风馆——《泾县家风馆》。这座没门坊的建构,其实是座认识“三纲五常”,反对愚孝昧尊的警示碑。

巷
当你有颗悠闲散澹的心境,可去漫步看看老街古镇,逃离城市寻常的喧嚣和工作紧迫的节奏,在这些陈旧的巷道之间去享受着轻安恬静,抖落拂去疲惫身心上的尘土和羁绊。
查济有多少条巷道大概没有人数过,仿若厦门鼓浪屿上的胡同,形同树叶上的经络一般,繁密而不规则,长短宽窄不一,有种油画杂揉之美。有些用街道用条石铺就,多数是用鹅卵石嵌墁,甚至还有不少就是层裸露沙土。
查济巷道的古朴而原生态、错综迷离,不同桃花潭前的南阳古镇,很少见有巷道名称。
走过查济里弄巷道,知道有这么条成例:凡是长条石板顺着道路铺设的便是官道,横着排列的则是民道。官道上竖着排列便于行车走道。民道的石板下却隐盖整个村庄的排污系统,使得偌大一个村庄不见一丝污水横流。大概江南乡村老街古巷被人脚板磨得锃亮或被独轮车辗压成长条车辙下的青石,都是如此工巧的安排和合理铺就吧。
我喜欢安步于古老的巷道,喜欢踩踏在如染包浆莹润石板上,静心聆听那清脆的脚步声;我喜爱观看巷道两侧粉墙上雨水洇染出的山水画,自然天成、落纸云烟;我动心于那昂首叠进的封火墙,青瓦覆脊、鹊尾高翘、拦风阻火;我更醉心于那瓦当、瓦垄、筒瓦间生长的瓦葱瓦莲和向天草,那是老屋的年轮和陈酒逾香的陈久的风貌。
走进查济幽深的巷道里,你便走进了时光深处,瞬间便没了方向。看似到了尽头,一个拐弯却又是一条曲径。宽的可供车马通行,窄的只能一人贴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