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拼胜负,生意重盈亏,竞技决个冠亚军,很多事情都有个比高低的意思,其实事物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一些表面输赢未必就是我们认为的结果,有的甚至相反,今天我们不妨选取三国故事中的一个例子,粗浅解读戏说一番。
《三国演义》最出名的是“空城计”,诸葛亮素来谨慎,唯一这次以身涉险,也是被迫为之,对方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当时居然被此计骗过,明明可以手到擒来,却被莫名其妙的吓退,此情节着实让人冷汗一身,估计所有读者都会为孔明的此计喝彩,嘲笑司马仲达的重大失误,看的出,作者罗贯中对这段章节的创作肯定也很得意,过程描写非常细腻,我国民间好多戏曲都编排了这档节目,纷纷赞美武侯城楼抚琴,智退十万雄兵的那份从容镇定。
小说演义毕竟有虚构成分,所以后人评说也就比较大胆,有观点认为,
空城计最大的赢家实际上是司马懿,完全推翻了原有定论,仔细琢磨下来,觉得非常在理,这要从宏观背景说起,司马父子能出来领军,就是因为诸葛亮带兵北伐,魏国才起用了能与他匹敌的司马懿,所以,如果没有孔明,仲达一辈子也别想出头,换句话说,他的价值是建立在诸葛亮身上的,倘若在西城把对手解决了,那么回去领完赏后,马上就面临下岗,
本来他就一直被同僚排挤, 魏主也从没把他当什么亲信, 除去诸葛后, 兔死狗烹的结局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从这个角度看,司马懿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放过孔明是极其聪明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下,如果按照小说所写,司马懿真是被吓退的,那么后来故事不变,三国归于晋,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白忙一场,天下一统于他的儿子司马昭之手了;如果当时是故意放了诸葛亮,那更不得了,不要说历史肯定还是选择司马家族,最关键是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其宏观睿智的大局观体现了卓越的才能,其谋略远比小说厉害多了,那样理解的话,司马懿的水平应该远在孔明之上,
如此小说的许多情节就应该改写了。
这些分析基本符合书中的客观情况和发展走势,
司马懿在西城的大输,实际就是大赢,输的是暂时的面子,赢的是本来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三国归宿,而这个一本万利的买卖生意居然取决于空城计时的一个念头,或者说是一个判断,也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虽然我们处处希望力争上游,但得失成败有时候很难捉摸,局部的利益未必在全局的将来是好事,
同样, 有时候看起来明显的失败说不定是个潜在的大胜利, 祸福相依, 充满哲理。
培养宏观视角, 多看远方的参照物,
才是迈向真理的直线距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