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
结束了作文中级班的课程后,拉下了脚步,没有继续跟上老师的步伐,总想给孩子喘口气。这次恰好碰到老师的初级语感班开课,时间排了又排,又反复跟孩子确认,老汉的课还是要上。于是在开课前几天,我们终于加入了语感初级班,继续追随老汉的步伐。
随着忐忑的乐声响起,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孩子一向不肯开口,觉得开口是个大难题,不知道能不能让她跟着老师大声的读出来。万事开头难,果然,在课前宣誓的时候,她就打了怵,扭捏着问“妈妈,最后一条我可不可以不做?”,那条就是要求大声地读出声音来,我没理她,直接对着宣誓词,一字一句大声地读了起来,我边读边用眼神示意她一起读,她很腼腆,很不自然,还是没有开口,可当我读到第三条的时候,却听到了她轻轻的压抑的声音,我笑了,这就是艰难的第一步,迈出步子,就是胜利。
阅读既要阅也要读,我们平时的“默读”应该算是“阅”吧,可往往会缺少“读”这个重要的过程。要声情并茂地,要抑扬顿挫地读,要有起有伏地读。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去,读出感情,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情感是通过节奏和韵律体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读出了自我的情感。七言诗,可以2,2,3,可以2,2,1,2,也可以4,3,不同的节奏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感,也就是找到了不同的关键词。
音乐起,老汉诵读了“虞美人”,悲壮,凄婉。轮到我们念了,还是一样,我带头学着老师,大声地,抑扬顿挫地读,妞开始轻轻地跟读,然后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大声,她的语调是激昂的,我认为这首诗应该读出的是悲凉,不应该那么高亢,但我没有说,就像老汉说的,其实没有应该是什么,所有的情感在自己的诵读中,从诵读中去理解去体会,这激昂说不定也并非毫无出处的。这次又进步了,声音更响亮了,要给你一个大大地赞。
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作文中级班的时候,就已经听老汉诵读多次了,“盼望着,盼望着......”读出的是对春天的期盼与对春天的到来的欣喜。
徐志摩《再别康桥》,这真是一篇美文,我们边读着边回味着作文班的技法,有对称,有对比反差,有顶真接龙。。。。。。然后是情感的宣泄,轻轻地,低低地,无限的眷恋。妞在读这篇文章时,起初仍只是大声地读,可以看出她不带情感,或者她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但越到后面却越是轻柔了起来,有了高亢,也有了低沉,有了低低细语,也有了无限留恋,我想她是要慢慢进入角色了。
再来就是《钗头凤》,《将进酒》更是朗朗上口,读起来无限滋味在其中,我一直偏爱《钗头凤》,而娃则爱煞了《将进酒》,她说那更有气势,而且她读到了诗人的无奈与落寞,她说:这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我想说:好,有所感有所得,这就是你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