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感班李星妤妈妈感言:感觉文学女青年的好苗子,给耽误了

(2017-06-06 20:20:09)
标签:

教育

亲子

文化

育儿

分类: 语感班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签名购书】请到: 非常老师的小店

--------------------------------------------------


第一课作业
     第一堂语感课,在我带着孩子一路飞车狂奔中,急急忙忙地开了场。还未等我惊魂落定,老师的“忐忑”声便噼噼啪啪不由分说地闯进了耳朵。
      这样的开场,始料未及。听过老师的作文点评课,是不急不缓的语调。脑海中一时转不过弯来,这抑扬顿挫、咿咿呀呀,简直要把人嗨翻天的唱腔,是出自以儒雅占据我头脑印象的非常老师。
      孩子似乎也有点被震撼到了。不是说上语感课吗?怎么唱上神曲了?不管怎样,这欢乐劲是上去了。这娃内急竟然抱着电脑进了卫生间,看来是被吸引住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随着“忐忑”的激情反而落了地。
     孩子六年级,作文不好不坏。偶尔也能写出几句被老师波浪线点缀的句子,大部分情况是偏于流水,看过之后几乎没有让人回味的东西。老师的评语中,“如果能加入具体的描写那就更好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升入高年级,阅读理解的薄弱日益显现。从小到大,孩子看过的书,不“学富五车”简直对不起那一柜一柜的文字,可是却于她的作文丝毫无益。
      在她三年级时,有幸接触到非常作文,很是狂热地买齐了“作文多大点事”一套四本,试着让孩子口说作文。可是几次下来,除了让她写作文对我的依赖增加以外,她“说”的欲望一点都没有增加。现在想来,这里面有太多我高要求的原因,导致口说作文少了“亲子”的乐趣。孩子说的得不到认同,慢慢地她也就不原意动脑去想去说了。很惭愧,那四本书,一直被我放在孩子书柜最显眼的地方,却很少被她拿起。
      上个月,偶然间看了老师对于语感的解说,才突然明白,孩子的阅读理解、作文不够理想,问题可能是出在语感上面了。仔细回忆起来,孩子对于朗读的确是不怎么喜欢,遇到课文预习需要朗读,通常都是以“看”代替“读”,硬逼着她读,准会读得疙疙瘩瘩,或加字或漏字,更不用说读出情感,而我就会不停地指出她的错误,导致她更增对朗读的厌恶。
      课堂上,现场演绎,第一次颠覆了我对于朗读的观念。朗读,不就是讲究一字不差,不就是讲究字正腔圆吗?可是,当老师用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陆游的《钗头凤》,寥寥几句,为何却让我眼泪抑制不住地往下流?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让我对语感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有了深刻的触动。原来朗读,最重要的是把你自己内心感受到的情感去表达,去传递出来,而且,你不用去理会别人,朗读是那么私人的东西,你内心所真正感受到的,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部分,用你的声音去展现出来,让听者能从中也体会到你的情感,这就是朗读,这才是心与心的交流。我想,这就是老师说的:一百个人看蒙娜丽莎,就有一百个蒙娜丽莎;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第一堂语感课,就在我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第一次听古诗听到流泪,也让我初次体验到了朗读的魅力,它从神殿上走了下来,走到我的心里。我想,通过这些课,孩子的阅读理解和作文也许不会一下子有所提升,但,假如她能和我一起,能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去体会韵律的美感,就是最好的收获。
       慢慢来,为真正的阅读开了个好头。
       期待下周的课堂,下下周的课堂……

第二课作业
      看了非常老师第一课作业的回复,愧疚的心又添了十倍。出差一周回来,又上了第三课,我已经欠下了两次课的作业。
      重新找出第二课的PPT,努力回忆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已经有些依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慢慢温习,慢慢找回一些感觉。
      老师说,感,即憾也。感动,就是动其心也。这几首诗,都是较为熟悉的,虽然平时写点小文时,也曾引用其中的几句经典,也多是搔首弄姿的显摆,从未深入其中。课堂上,跟着老师的节奏,去深入故事背景,去体会作者情感,的确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意境。
      我自己性格较为感性,不论是文还是诗,内心里更偏爱婉约一派,所以对于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雨巷、钗头凤,尤其是前两首,心里的感触更深一些,听了老师的演绎,心里更添了喜欢,出差的几天,每日里不知不觉就有几句跳入脑海,居然把这两首完整地背了下来,这于我是意外的收获。
      这堂课,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对再别康桥的解读。一个简单的“招摇”,以前读的时候从未在意过,老师说招是招手,摇是摇摆,这么一想,脑海中顿时浮现出水草左右前后不停摇摆的样子,画面就这么一下子生动起来,很神奇的感受。还有高嘲处欲放歌却不能放歌的对比写法,从情感最激处突然地收敛,确实有一种抓住心的欲罢不能,感叹老师实在是高明,又窍喜以后显摆又多了一招,哈哈。
      你是人间四月天,整体感受是清新,美好,想象那一幅幅画面,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微风,细雨,繁花,雪化后的鹅黄,新鲜的绿芽,每一处都是温柔细腻的所在,让人心底不由得升起一怀柔情。
      老师说,阅读是即要阅又要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有断有续地读,把自己融入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跟着老师一边读一边陶醉,感觉自己也进入到文字里面,很喜悦,也很有成就感。
      唯一不足,是孩子虽已六年级,但真心坐不住,不跟读,不录音,不做作业,亲妈、后妈,哪个妈都不好当。两个小时的时间,当娘的意犹未尽,她却如坐针毡,不是键盘乱点,就是唉声叹气。想着往后还有十几堂课,该如何保持和颜悦色,又该如何点亮孩子的兴趣?有点被孩子的状态影响,缺少正能量来带动孩子。

第三课作业
         这堂课复习了之前学习过的几首诗,对诗的韵律感、情境感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因为孩子的不配合,内心的失望、焦虑和欲望,渐渐化为怨气怒气升腾而起。在这样的情绪中去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今天翻看第三课的PPT,竟有很多陌生的感觉,老师课堂上讲的精彩之处,定然是错过了不少。遗憾加无奈,仍然是困扰我的无形杀手。
       想好了不要求不批评,只做好表率,可是我这完美主义啊,眼里简直揉不进一颗沙子,仍然有些不甘,为何“上施”却没有带来“下效”呢?
       还是将有限的收获记录下来吧,愧对于老师精心准备的那么精彩的课。
       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押韵。以前读诗,或者指导孩子写作,也会关注到押韵,但是,课上老师强调的开口音和闭口音对情绪表达的区别,让我脑洞大开。老师以《少年中国说》为例,光、洋、扬、惶、张、皇、芒、黄、荒、长,又以《精忠报国》的歌曲为例,望、霜、茫、抗、向、乡、眶、扬、疆、方,让我们去感受押韵。通篇都是ang的开口音,加上老师激昂的演绎,顿时感觉热血沸腾,一股豪气油然而升,就是那种“保卫祖国,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与自豪感,也更理解了老师常常强调的立意必须要正知正解,要高远,那种格局,绝非小桥流水可以比拟的。
       对于铺陈叙事,我们往往会有误解,认为诗歌不同于文章,似乎情感必须越强烈越好。老师为我们解释道,诗歌里也会有铺陈叙事,叙事是娓娓道来,是平淡,而平淡是为了突显高奇。以李白的《蒋进酒》为例,尽管豪情万丈,但并不是通篇一律情绪高涨,在朗读的时候去体会,叙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读得轻、缓、柔,在抒情的部分则读得重、急、烈,让情感的变化对比体现得更淋漓尽致,才会有低谷和高潮的区别,而低谷是为高潮作的铺垫,是为高潮服务的,两者缺一不可。联系前面老师说的,我想这也就是情感的布局,通过叙事的平淡,来引出高潮的新奇。
       说到布局,老师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说明诗人情感的递进,第一段从小我出发,第二段展开到身边的亲人,再到第三段升华到每一个陌生人,心胸也似大海般变得越来越开阔;而那所房子的描写,也不仅仅是为了首尾响应,也是从物质到内心的升华。再以《再别康桥》为例,说明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并不是对称的三个事物,其中包含着作者情感的层层递进,而到寻梦,似乎已经进入了高潮,然而作者只是像个武林高手似的,虚晃一枪,情绪急转直下,由放歌的张扬直接收敛到不能放歌的静默,让读者去体会那种意料之外,同时也嶓然醒悟,原来此时的沉默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高潮,让人直呼过瘾!由此我想到,平时指导孩子作文,会让孩子列个思维导图,给文字布个局,以免跑题。听了老师的课,知道作文除了有文字的布局,更应有情感的布局。今天老师让我们有了“知”,而从“知”到“行”,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方可达到知行合一。
       总之,越听老师的课,越感觉自己是井底之蛙,这么多年的语文,竟像是白学了。老师的宝葫芦里究竟还有多少宝贝?我们慢慢挖掘,哈哈。

第四课作业
         每次上课,老师都要强调我们语感班的核心是“感”。语感,就是语言文字的全部信息融汇于心。对于这句话,其实一开始我理解得并不是特别深刻,只是知道要把自己对文字的感受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调去展现,也就是饱含情感地去朗读。这么和孩子说,其实孩子听得似懂非懂,通过这节课,我自己的感受更深入了些。感者,憾也。感动,就是动其心也。怎么动其心?其实老师说的意思,就是不只是要用嘴去读,还要用眼睛去看文字中的色彩形状,用耳去听文字中的声音,用鼻去闻文字中的味道,更要用心去感受文字所呈现出的画面,不仅如此,还要让这副画面在你的眼前活起来。眼耳鼻舌身意,动用全身所有的感官,才可以将文字的全部信息融汇于心,才能感动于心,这才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即所谓的语感。如果所读的文字不能动其心,有所感,就不可能存在语感。    对于关键字,一开始也是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也许是习惯了体制内教学思维,有时候会希望老师统一划出关键字,然后我们根据这个关键字去体会,生怕抓错重点似的。上了课慢慢知道,每个人的关键字可以是不同的,你感受到什么,或者说,哪个词触动你最多,让你最有感受,这个词就是你的关键字,因为你对它有感觉,所以你在读的时候,就能更在这个词上倾注自己的情感,从而让文字因为有了你情感的注入而变得生动。
    关于断,老师说,断者站也,站者歇也。就好比坐公交车,中途总是要有站点,开一段,就需要停一停。作文也是一样,段与段之间要有断歇,一段中头身脚之间也要断歇,不仅如此,一句话中,也要有所断歇。如何掌握一句话中的断歇呢?这就要我们去区分实词和虚词。所谓实词,就是单独也能成其意者;反之,所谓虚词,就是单独不能成其意者,通常是一些关联词,虽然单独不能成其意,但却起到承上启下、递进、转折等关键性作用,不可或缺。老师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前缘》为例,朗读时让我们体会,虚词部分读得虚,实词部分读得实,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调的抑扬,而且也把韵律的美感表现了出来。
    说到余光中的《乡愁》,老师介绍了其中的写作手法,那就是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事物去表现。比如说作者写的是乡愁,但全篇没有一句说自己思啊、想啊、愁啊,而是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那种深深的思念与哀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人欲罢不能。这样的写法,其实孩子们平时接触得并不少,只是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孩子们从小就写的关于妈妈的爱,不用一直把爱挂在嘴上,可以用具象的东西去表现抽象的爱,如温暖的怀抱、温柔的眼神、洁净的衣衫、可口的饭菜……
    席慕容的《前缘》中结尾写道:“因此,今生相逢,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却又很恍惚,无法仔细地去分辨”。老师说,这里用的写作技巧,就是正话反说,强调语气。孩子们立刻现学现用:我妈妈很苗条,一点儿也不胖;我长得很美,一点儿也不丑……老师笑言,这样写除了增强语气,还有凑字数的好处,并且这个字数还凑得高明,哈哈。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实话,只有那句千古名言是我所熟悉的,经过老师的讲解,渐渐体会到全诗的妙处,尤其是诗中第一段多处运用的动词:卷、飞、渡、洒、挂、飘、沉,脑海中想像这些活动的面面,让我们体会到诗歌不仅仅可以表现意境美(形容词)、韵律美(押韵)、色彩美(颜色),还可以表现动态美(动词)。
    杜甫的《春望》,及张养浩的《潼关怀古》,老师又讲解了诗歌中的拟人写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拟人的运用,使得文字更生动感人。
    李白的《蜀道难》,上课之前,也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样,除了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外,一无所知。而且全篇好多生僻字,不查资料读都读不通顺,更谈何欣赏!随着老师的讲解,慢慢理解全诗的内容,原来这里面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有传说故事,有景物描写,更有诗仙超凡的想像。这几天,在家里学着老师的样,装模作样地读,把先生逗得乐开了怀,还跟着一起装模作样地卖疯。这么一来,不仅克服了畏难的情绪,居然还越读越有感觉,时不时中了毒似的,脑海中跳将出几句,自己都觉得有趣得很。
    回想前段时间,因为对孩子主动学习语感课有强烈的欲望,看到孩子的状态不如意,连带着影响到了自己上课的状态。其实,放下对孩子的要求,先做好自己,让自己先把知识学透,让自己先在这语感中陶醉,自得其乐,孩子就顺其自然,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会有所收获。

第五课作业
            孩子不在本地上学,每周五放学接回来,赶着吃完饭上课,跟打仗似的,常常错过上正课前的内容。前几次课还觉得侥幸,私心里也觉得对于我们大孩子来说,点名呀,课前互动什么的,都是小儿科,有嫌幼稚,尤其是每课都要读的承诺书,更觉形式化,虽因时间关系总是错过,心里却也从没把它当回事过。偶然看到几位妈妈的作业,对待承诺书的宣读尚且这么认真,心里忽然有所触动。这样的仪式,包含着一种对老师的尊重,对学习的尊重,也需要有感而发,才能升起你内心的庄严感,敬重感。上过自然的恩典,听过林校长的关系管道理论,却没有付诸平时的行动,起心动念,家长自己对老师,对学习,都没有这样一种庄重感,又怎么带领孩子用一颗感恩的心打通和老师之间的通道,最大限度地吸收老师倾心的传授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感谢那位妈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错而后能改,这也是进步。
       言归正传,第一部分照例是温故而知新。老师再次为我们朗诵了《我爱这土地》、《少年中国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难蜀道》,提醒我们注意断歇,押韵,并且用唱歌的形式演绎了《满江红》,让我们去感受乐感和语感是相通的,文字也是音乐。
       前几堂课说了感、获、字、返、叙、情、断、动,这堂课老师重点讲了“精”。诗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最具灵性的文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段事,一份情。诗中讲述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电影,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张照片,定格在一幅画面里。       要把一首诗复述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之前我从未尝试过。闭上眼,听老师讲《再别康桥》,那带着浓浓眷恋的告别,竟不带一丝离愁的美好,跟着诗人一路走一路回忆,那夕阳下的金柳,那招摇的水草,还有那彩虹似的清泉,是一程山水风景,更是一张张画卷,不说难舍,不说思念,却成为”不思量,自难忘“的印迹,刻在诗人的心上,同时也刻在读者的心上。同样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一场凄婉哀怨的梦一般的相逢,我们在老师讲述的故事里,也跟着诗人一起,走过斜风细雨,走过那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刹那,亦是永恒;是永恒,亦是刹那,通过这样的演绎,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流连在诗的意境中,睁眼恍然若梦。
       也许是对这两首诗已经非常熟悉,老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女儿也在跟着同步复述。虽然语言没有老师那么优美,情节没有老师那么具体,但故事的整体部分都能讲述清楚,最重要的是孩子开口讲了。想起老师的鼓励:开口就是成功。是的,孩子的进步妈妈看到了,为孩子鼓掌!老师上课时说,《大学》里讲”在明明德“,就是不断积累内心的情感。孩子不是字词积累不够,而是画面感积累不够。如果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养成把文字与画面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何愁不能感其心,动其心呢?
       说到游记,老师特别给力地又给出了写作提示。假如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你用最丰富的颜色写出了最美的景色,还有最美好的回忆,在结尾时,你可以换个思路,不是一味地写依依不舍,而是写出离别的伤感。比如:我挥手告别,用我满怀的离愁去渲染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好的回忆。不落俗套的游记,比起那些结尾必”啊、呀、耶……“的标准式抒情,的确更令人回味百倍。你说你不带走,其实你什么都带走了;你说你要遗忘,其实你什么也没有遗忘。
       接下去介绍《国殇》,对于屈原,只知道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却不知道诗歌有具体署名是从屈原开始的,在这之前的诗歌都是没有的。老师还幽默地教大家记忆秦灭六国的顺序: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呵呵,老师的语感课,真是集语感、常识、写作、历史、幽默于一堂啊,性价比超高!
       《国殇》是追悼前方将士的挽诗,也是楚国即将死亡的预言。用李清照的诗概括就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是怀才不遇,《将进酒》慷慨气势的背后,也体现出”独怆然而涕下“的愁苦。相同点都是放在时空的交汇点上,不同点一个是悲歌,一个是豪迈。
       对于汪国真的《走向远方》,因为是现代诗,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困难,所以老师没有详述,就诗中的长句”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又引出了写作提示:利用循环重复的句式,看似饶舌,却饶出了水平,饶出了风格。比如:沿河走着的骆驼同迈着骆驼一样脚步的牵骆驼的人;说来你不信,连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我都想。聪明的孩子们立刻依葫芦画瓢,给出了自己的饶舌长句:我喜欢非常老汉和非常老汉读的非常棒的诗......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情中,语感第五课悄然落幕……
   
第六课作业
       孩子小升初,本周数学考试不够理想,被爱她甚切的干妈批评,要求她双休日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至少再完成8张练习卷。大概本来心情不好,再加上对语感课还有抵触,所以在车上就说今天的语感课不上了,她要做作业。    强扭的瓜不甜。我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也体验过和孩子对抗的结果。这次很佩服自己的淡定,尊重她的决定,但很抱歉不能陪她好好地吃一顿晚饭:她想吃必胜客,我只能帮她打包回家吃。她很诧异问我为什么?——因为老妈我喜欢上语感课啊。这话像是把孩子给震惊了,哈哈。
    说真的,我越来越喜欢上老汉的语感课。更确切地说,我喜欢上了这种朗读诗文的感觉,特有成就感,特别喜悦开心。感觉我一个文学女青年的好苗子,被岁月给耽误了,若能早遇上老汉二十甚至三十年,那我的人生铁定与此刻大不相同啊!当课堂上孩子们老汉带着孩子们读得上桌子上柜子时,有位年愈不惑的中年妇女,也跟着读得胸怀万千,只是不好意思上房上墙而已,请老汉不必惊慌,正是星妤妈我也!
    言归正传,来写第六课的笔记。今天第一次用恭敬心认认真真地读了承诺书,开头跟着老汉简要复习了前几堂课的主题:感、获、字、返、叙、情、断、动、精,温故而知新。有妈妈问,怎么知道孩子的语感强不强?老师给出了几个测评标准,一是听孩子朗读时,能不能用高低起伏的音调读出来,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二是背书的速度变快了。为什么背书会快了呢?是因为对文字的内容吸收得深了。老师强调,学习语感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领会文字的意义。《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我们学好语文,学习语言,是为了获得高贵的灵魂。从《国殇》、《走向远方》、《山高路远》这些诗中都能看到,作者不苟且于小我,胸怀大志,崇高理想的精神世界。我们学习这些诗歌,也要学习这样的气节。
    由汪国真的《山高路远》,老师介绍了辩证的写法,无声即有声,沉默即呼喊,和老子道德经中所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一个道理。
    苏轼的《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读来奔放、激昂、豁达、雄心壮志。以前只知东坡先生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经老师介绍,竟然还是音乐家,简直就是个全才啊,实在当得起唐宋八大家的称号,心中对其敬慕更深一层。从《水调歌头》中的“起舞弄清影”,老师又强调了“驴头不对马嘴句”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去体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散发着太息一样的眼光……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的典故,老师又给我们科普了一下,所谓节,外形像马鞭似的,代表皇权,类似于尚方宝剑的作用,汉唐时常用。同时还纠正了一下,历史上孙权真人是非常有能耐的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从小对那些打打杀杀的书不感兴趣,看来需要补补这些有关历史的小说。        第六课老师所讲的重点是文章的起承转合。写文章一定要写的正路,正道,也就是正知正见,要有正能量。起,即升起,开头;承,即承接,承上启下;转,即转变,由此及彼;合,即结尾、收合,抬头收腹。有妈妈问,起承转合和“帽衣鞋”的说法不是一个意思吗?认为还是“帽衣鞋”更好理解。老师解释说意思虽然一样,但是用“起承转合”去理解“帽衣鞋”会更加通透。也有人说,这样按照套路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成了八股文了吗?我的理解是我们学习一件新的事情,都有一个从僵化到固化再到优化的过程,对待八股文也应辩证地来看,不应全盘否定。老师举例《毛选》并不是反对八股文,而是党八股对人思想的束缚,它反对的不是形式,而是文章所反映的思想。老师朗读了很多首诗,来让大家体会其中的起、承、转、合,有之前学过的《再别康桥》、《雨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拓展开来的其他一些较为耳熟能详的诗歌,有《清明》、《赤壁》、《山行》、《泊秦淮》、《江南春》、《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等,有时间需要慢慢去品去体会。    《阿房宫赋》是杜牧的重要作品,他是后唐的政治家、诗人,以咏史抒怀为主。老师又有福利发放: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被合称为“小李杜”。唐朝的分水岭是一个事件,即安史之乱。之前称前唐,之后称后唐。历史就是一个轮回,虽然演员不停地更换,剧本却只有一个。我们学了历史,就知道了循环;我们学了文学,就明白了做人。《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国的灭亡,来警示唐朝的灭亡,让后人借鉴。
    老师推荐我们去读《过秦论》、《乱说学记》,惭愧得很,只有许自己一个“以后”,慢慢学习,目前先把语感课上好,也算是制心一处,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