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语感与朗读

(2017-03-13 20:07:29)
标签:

教育

亲子

文化

育儿

分类: 语感班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签名购书】请到: 非常老师的小店


          有许多妈妈问老汉 “语感班,是不是教朗读的?语感班,是否就是朗读班?”
          这个问题,要分几个层面来回答:
          一、 从形式上讲,语感班要朗读,语感一定要从朗读开始。
        语感与朗读,形式上是相同的。但语感包括了朗读,而朗读并不一定包括语感。这好比学习武术。一类是为了实战竞技而学的,一类是为了上台表演而学的。前者讲功夫,后者是花拳绣腿。
        假如问:实战竞技的武术,是不是要学套路啊?回答是:一定要学。
        假如问:为了上台表演,是也不要学套路啊?回答也是:一定要学。
        都要学习套路。但不能因为都要学习套路,结果就把两者等同起来。同样的,学习语感要朗读,学习朗读也要朗读,但不能就此把语感与朗读等同起来。
         二、 我们还可以从相反的思维来理解语感。
        既然问什么是语感,那么不妨问问什么是朗读呢?假如把朗读的含义搞懂了,那自然就可以来说明语感与朗读之不同了。
       从通俗的角度(不是学术和理论的角论)来理解,朗读应有几个特性:一是大胆发声,二是读音标准,三是包含情绪,四是掌握节奏。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在通俗意义上对朗读的认知。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朗读中,可能比较看重读音标准。所以,家长在选择指导老师的时候,想必对老师的发音是否字正腔圆,有比较严格的考量。同样的,家长在考量孩子朗读好不好的时候,第一个要考量的指标,也集中在读音上。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读音不标准,不能字正腔圆,是否这位老师就不能讲朗读了?如果孩子的地方口音很严重,是否孩子就无法朗读了?照此逻辑,想必全国范围能有资格教朗读的,少之又少;有资格学朗读的,少之又少。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学习英文,讲究发音纯正,好象不纯正就不是在学习语文(英语),这简直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进而,另一个深入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朗读的目的和意义在何处?为了发音标准?由此,得出来的结论是:如果以我们通常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朗读而言,这个范围的适应性是很小。
既然知道了朗读的局限性,那么,再来讲讲语感。
        什么叫感?感是由两个字合成的:一个是咸,一个是心。咸是都,是全部的意思。语,是什么意思呢?语有文字,有语气的意思。感,就是把文字的所有信息汇聚于心,叫语感。
         那什么叫文字的所有信息呢?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不同于拼音文字,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有音,有义,没有形;象形文字,有音,有义,还有形。
         我们讲的文字的所有信息,就是指:音、形、义。
         什么是音?音,包括了读音,还包括节奏、频律。
         什么叫形?形,不只包括了一个字的写法(组合),也包括了词的组合,句的组合。
         什么叫义?义者意也,不只是意思,而包括了意境。
        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段话,一篇文章,最完整的理解和认知,应包括音、形、意,这三个方面。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语感所包括的内容,要比朗诵包括的内容要多得多。朗读重在音,而我们要讲的语感,包括了音,包括了形,包括了意。
        除此,通常意义上的朗读则浮在表面,多流于形式,而语感则是更多的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核心。
         比如说,我们可以对一首诗,一篇文章,不需要对其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只要能做到高低起伏、抑仰顿错,听起来也是不错的。
         而语感的前提,是对文字内容及文字所包含的情感,有“感”的前提下,用高低起伏、抑仰顿错的形式,去表现这个“感”。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了林妙可落选电影学院的事情。看到几个林妙可说话的视频。老实说,她的嗓子不错,发音也标准,声音不能说不好听。但听她表达,总有点腻腻歪歪,想皱眉头的感觉。这是因为没有学会用正确的语感来表达。
         甚至是一些节目主持人,一些播音员,在读书读诗时,在没有语感的前提下,虽然字正腔圆、有起有伏,但感觉拿腔拿调。因为他们只用功于长短、起伏、高低、抑扬上面,没有用在“文字的所有信息上”,甚至对于基本的文意,都缺少必要的基础性的了解上。
         举个例子来说,绝大多数人学过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有不少人还能基本背诵。但,
         问题一: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这两个“盼望着”用什么节奏来表现?
         问题二:文中有东风来了的“了”字,一共五处。东风来“了”,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脸红起来“了”,为什么要有如此多的频率?
        问题三:是否关注到“欣欣然”的意思是什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正好昨天在中级语感班中学到了一首诗:
再说语感与朗读

          这首诗,就用一句诗来概括,叫“满园春色关不住”。为什么关不住呢?因为春天的景象,就像人的欲望一样,扩张而膨胀,所以要推开窗子。以什么样的心情推开窗子,去看这春天的景象呢?欣欣然的心情。
          昨天,我们也讲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一句“载欣载奔”,欣是什么意思?是高兴,是欣喜。 “载欣载奔”意思是一边欣喜,一边奔跑。
          来看朱自清《春》的开头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满园春色关不住”,是那种欣喜的、迫切的心情自然也“关不住”,所以用了两个“盼望着”来表达迫切,用了五个“了”来表示迫切,用了“欣欣然”来作迫切中的欣喜的提示。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内在,我们才可以用起伏、高低、顿错去表现它。
         所以说,文字并不只是白纸上面空洞的黑色的符号,文字是有声音,有节奏,有情感,有腔调,有频率的。
         许多家长有疑问:我的孩子平时阅读量很大,为什么写作不行?从理上说,如果输出有问题,一定是在输入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您没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文字里包含的尽可能丰富的信息,你没能有效的摄入。
         记住,文字是有情感的。这也是语感的重要特征之一。语感、语感,就是要读到文字中蕴涵的情感。文字中蕴涵的情感,来自于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拿腔拿调,装腔作势的抑扬顿错。许多从朗诵班学出来的孩子,就听出了这个味道:太假、太装、太虚。也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正确的读书的方法,没有体会到文字中,特别是朴素的文字中包括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不太会用朴素的文字表达情感,而是寄希望于浮于表面的好词好句,用生僻晦涩的字词来糊弄别人。
        说到此处,不妨再举一个昨天中级语感班中讲的一首诗:再说语感与朗读

 
        文中哪有什么生僻晦涩的字词?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用最平凡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愁怅!唯有了解文意,唯有张口发声,才能读出娓娓道来、平凡普通,但又是催人泪下的那种情怀。
再说语感与朗读


             动动手指             欢迎转发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再说语感与朗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