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有问,为什么要读经?读经有什么好处?或者说:孩子字都认不全,读不通。或者说:孩子千字文百家姓里的字都认识了,是不是不需要读了,等等。
这需要来搞清读经的几个阶段。以孩子岁数大小以及领悟程度的不同,读经典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读书认字。这一般多指学龄前到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在认字识词。这个时候孩子在诵读中,家长要重点考察孩子的读字认字的准确性。最宜指读(用手指着,一字一句,逐字渐读),做到眼、口、心三者,随指而到。对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经典中的意思,不必做过多的强求。
有一些妈妈会过多的依赖于音频。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认字识词,需要多看,而不是听,看要多于听。音频只能是辅助,而不是主导。不要乾坤颠倒。古人过去根本不具备音频条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读书有成。读书,要下愚钝的功夫,跟种庄稼一样,老老实实流汗,才能扎扎实实收获。玩取巧的功夫,收获就不会那么轻巧。
孩子在小学这个时间段,记忆力是最为发达的时候。读经,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间。《学记》里讲: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意思是说:高明的学习,要禁于未发。好象种树一样,在树没有发芽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学记》还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发芽之前没重视,发芽之后也没重视,等到快长成树了,再来施肥,打药,浇水,则事倍功半,虽勤苦而功难成。一定不要错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大好时光。
“经典的意思,要不要和孩子讲?”这个问题,想来就有了答案。关键看孩子在哪个阶段,如果字还不认识,那就以认字为主。如果孩子的识字量可以了,经典里的字大体认识了,见过了不少“猪”了,那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二是断文释意。一般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随着孩子认字能力越来越高,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平后。这个时候的重点,可以转换到对经典语言的解释上来。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孩子,讲孩子能理解的意思,让她把句子读顺是必要的。
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讲解意思,也一定要在熟读的前提下。没有这个前提,讲解的意义不大。当然,家长需要提前准备,多学习、多体会,多储备。
孩子学习经典,不要迷信那种“理解了意思会有益于他们背诵”的说法。上周看的报纸,这一周记得的人没几个。上个月听过的新闻,今天能记住的没几个。去年读的书,现在记住的也没几个。当初,不能说看的时候听的时候读的时候没理解。原因不在于是否理解,而在于是否多读,以次数说话。
要知道,孩子们吃饭吃菜,并不需要讲解饭菜里有什么营养品,只要吃了,必定就会消化吸收。读诵经典,非必讲意思不可,只要读了,必定也能消化吸收。人的大脑、思维,非常复杂,如果按常人的推理来认为“理解了意思会有益于背诵”,这是智障。
饭菜的营养会让孩子慢慢茁壮成长。书的营养,会让孩子智慧容光。
三是领悟境界。如果对经典的大致意思理解的差不多了,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经典的深意的领悟上 。比如“欲速则不达”。句意是讲求快了,就达不到目的,有拔苗助长之意。很多人读到这个欲速则不达了,知道速度快了不好,但怎么才是好呢,是不是停下来了呢?这样理解还是不到家,更深的意思是是坚持,是恒心。要讲耕耘,不求收获,一步一个脚印。再进一步来说,即为慢就是快的道理。慢慢的做,容易坚持下来,一快了,就容易累,一累了就容易歇,一歇了就容易停。一停下来,就前功尽弃。
读经,要讲欲速则不达,并不只是浅显的快了不好,而是要体会到坚持,守恒,不懈。
领悟阶段,是举一而反三、由此而及彼、触类而旁通的阶段。也可以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阶段,还可以说是一经通,诸经通的阶段。
什么叫经典的书?经典的书。就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而不是在马桶盖上读的书,在马桶盖上读的书,那是娱乐与消遣。不要轻易说经典的理解了如何如何?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典的书是弥读常新的书,需要温故而知新。学习经典,极为简单,就是一个字:读!
整理这段文字时,正好看到群里一位妈妈的分享,粘将上来,希望各位有一些启发:
昨天,我问轩,看着自己读过的经典,看着后面的满篇的彩旗(每读一遍,就会钩一个彩旗)有什么感想?
我本以为轩会回答我,感觉很有成就感,感觉到坚持的重要性!
结果轩摔了句话,没啥感想和感觉,就是觉得读经典和吃饭一样,每天必须的事情而已。
动动手指
欢迎转发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非常老师微信号:
46710345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