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作文该如何写:《中秋之夜》

分类: 作文讲评 |
中秋节刚过,有不少孩子要写有关中秋节的作文。今天我们就应个景,讲一篇《中秋之夜》。
【原文】
中秋之夜(侯子轩)
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被我给盼来了。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过中秋节。
大伯,二伯和大娘们早已来到奶奶家里,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准备着晚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炒菜,有的在洗水果,还有的在切月饼……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过节团聚的喜悦心情,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了出来,笑哈哈的,乐滋滋的。时不时有菜香味从厨房飘过来,蹿进我的鼻子,我猛地吸了一大口气,啊!真香!真香!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
吃饭了,这时肚子饿得咕咕在叫,我如一匹“恶”狼一样冲到了饭桌前。饭桌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饭菜,有绿油油的菜花,雪白白的山芋,黄灿灿的玉米饼,香飘飘的烧鸡,红彤彤的大鲤鱼……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我拿起筷子,夹菜便狼吞虎咽地“吧唧,吧唧”吃起来。这时,奶奶提议让小孩子玩成语接龙。“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安然无恙”……我嘴里嚼着菜,含含糊糊地接了一个“对牛弹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晚餐我们是在欢乐的笑声度过。
晚饭后,大人们在一边谈话,小孩子们在一边看电视、玩电脑。而我却是拿了一块月饼出去赏月。此时的月亮分外明亮,圆圆的,好似一轮圆盘。宽广的夜空中,几朵灰色的白云陪伴在月亮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清爽的秋风拂面而过,清清凉凉,舒舒服服,惬意极了。在月的衬托下,坐在树下的小石凳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心里在想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奇妙的神话故事,思绪也飘到广寒宫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诗句从我的脑海前浮过。杨柳微微晃动树枝,“沙,沙,沙”,仿佛是对这美丽的月光发出赞叹……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快得使人不能觉察。夜色疲倦,我们也该回家了。明亮的月光照亮着我们回家的路。
【妈妈感言】
我在学而思网校里发现了“非常国学作文群”,就迫不及待地加入63群来学习,在孩子写作迷茫的时候,我很幸运遇到此群。进群学习有7个多月的时间。老师说要亲子学习,这句话对我们帮助很大。
每一天早上,我和孩子早起在一起学习《作文,多大点事儿》,孩子也是很用功学习,看书遇到重点的时候,他会拿笔画一下,遇到诗词的时候,他还会背诵下来。
《中秋之夜》这篇作文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中秋节第二天的上午,孩子自己写了这篇作文,我没有修改。
【总评】
总的来说,小朋友的文字功底很好。有两个地方值得表扬:一个是文字流畅;一个是能够把平时讲到的技法,叠音词、六根六尘、引经据典的运用等等,有意无意地运用起来。通过作文,也能看到小朋友能够学了就用,大胆地实践,这个难能可贵。
有妈妈讲,孩子前段时间作文很好,现在有退步。这个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们看的是孩子总体的能力,而不是一两次的作文水平。就好像一个短跑运动员,不可能每次都破历史记录,也许有的时候会快上零点几秒,有的时候会慢上零点几秒。就如股票的走势图一样,是在一个箱体里震荡。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对于孩子作文能力的评价,要看总体、看能力、看趋势、看发展。不能仅仅盯着一篇、两篇来看,更不能因一些波动,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再举个例子来说,哪怕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写的作品也会出现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不好;有的一震成名,有的却平淡无奇的情况。金庸的所有作品,也绝不会是一样的水平,一样的高度。篇篇都是绝世佳作,那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做家长的要有这个观点:作文是一种能力,能力就会有波动,就会有发挥得好和不好的时候。我们只要看他的能力是不是相对稳定,是不是在一个箱体内震荡就可以了。
第二个观点是因材施教。
大家也许会发现,我讲课的时候,有时是这样讲,有时是那样讲;有时是这样的观点,有时是那样的观点。观点与观点之间,有时还会有矛盾。要知道,任何事,包括学习作文,都会有一个僵化、固化、强化、优化的步骤。当孩子还写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他大胆说,哪怕全是口水,都要说好好好、是是是、对对对。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基本功的时候,就要说好好好,这样才能再好好好。对于基本功更为扎实、写作能力更强、不怕字数的孩子,我们就要让他精简、优化。
前不久,在YY语音上,对第二届征文比赛的参赛作文进行了讲评。因为参赛的小朋友学习时间长、作文水平高,我们就不多加以赞叹了——这些赞叹您不用多讲,小朋友早已会自鸣得意。所以我们在讲评的时候,是开门见山,直指不足。本文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一个用功勤学的孩子,一个作文很棒的孩子写的。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高年级的孩子如何写好作文;一个写作达到强化水平的孩子如何进入优化的阶段;一个写作不受字数限制的孩子,如何实现压缩、精简。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水平不一样,讲法就不一样。今天讲的是一篇高水平的作文,那我们就要有更高的要求,让孩子跳着脚去够着。
对于文中运用的具体技法,在这里就不细讲了。先从总体上分析一下本文。本文的结构,或者说是顺序,也可以说是对称,很棒。正如一些妈妈讲到的,分别写了饭前、饭中与饭后。在《启蒙篇》里,关于顺序,主要讲了三条:一是时间顺序,二是空间顺序,三是情节发展的顺序。对于这三个顺序,学习作文的孩子们,务必要牢牢掌握。
《启蒙篇》里也讲到,对于一个高手来讲,往往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与情节顺序,是融为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本文中,时间顺序是饭前、饭中、饭后;空间顺序是厨房、餐厅和户外;情节顺序是做饭前的准备,在饭中大家玩游戏,在饭后自己独自走出屋外赏月。各种顺序融为一体,结构不仅清晰,而且厚重。
建议看《基础篇》中吴伯萧先生写的《马》。这篇范文中,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节顺序,还有人物出场的顺序、情感发展的顺序、认识深化的顺序,都融在了一起。一定要细细品读这篇范文,加深对顺序的了解。
第二个要讲的是,在本文的整体布局中,有一个很值得品味的技法——对比反差。本文的前两个对称段,写了饭前和饭中,写出了一个热闹的气氛。而在写饭后时,却反其道而行,从热闹中走出来,写到了寂静;从共欢中走出来,写到了独处。既写到了中秋节大家欢聚的热闹,又写到了独自一人赏月时的清静。这样的一个结构,实在很妙、很多面、很立体。
01【细评】
先来看开头:
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被我给盼来了。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过中秋节。
在这个开头中,套用了朱自清的《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样的开头,如果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要极力表扬和赞叹,但对于一个高水平的孩子来讲,这样就显得照猫画虎了。做为一个高水平的小弟子来讲,完全可以变形,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从僵化到固化,到强化,到优化的要求。
可以这样来变形:
一连好几天的急切盼望中,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盼来了。
这样,是不是也同样表达了盼望着,盼望着的心情?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仿写、套写是值得表扬的。但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就要用自己的语言了。
原文的“头”是: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被我给盼来了。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过中秋节。
为了更好地体现开门见山,在“头”这个位置,就用了一句话:一连好几天的急切盼望中,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盼来了。而把“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过中秋节”这句话移到下文中。
02【第一个对称段的原文】
大伯,二伯和大娘们早已来到奶奶家里,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准备着晚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炒菜,有的在洗水果,还有的在切月饼……大家各有其职,忙得不亦乐乎,过节团聚的喜悦心情,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了出来,笑哈哈的,乐滋滋的。
可以这样来精炼:
我们来到了奶奶家。大伯,二伯和大娘们早已先行一步,他们正不亦乐乎地准备着晚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做饭,还有的在切月饼……大家各有其职,喜悦的心情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乐滋滋地流露了出来。
在点评文中,把原来开头写的“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过中秋节”移到了第一个对称段,目的是更加突出“头”的开门见山,直扑主题。
同时,在原文中“有的在洗菜,有的在炒菜,有的在洗水果,还有的在切月饼”两个“菜”和两个“洗”都显得不够精细。所以就改成了“他们正不亦乐乎地准备着晚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做饭,还有的在切月饼……”
这样更好看一些。同时,还运用了一个通感的技法(驴头不对马嘴句):喜悦的心情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甜滋滋地流露了出来。
甜,本来是一个味觉,但把它运用在视觉上,就是通感。这样的移挪大法,会让读者有别样的感觉。《荷塘月色》中有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本来是视觉的感受,但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技法,把这种视觉的感受转移成听觉的感受:像旋律与名曲一般。用这种移挪之法,写出来是不是就更有趣了?
03【第二个对称段的原文】
时不时有菜香味从厨房飘过来,蹿进我的鼻子,我猛地吸了一大口气,啊!真香!真香!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吃饭了,这时肚子饿得咕咕在叫,我如一匹“恶”狼一样冲到了饭桌前。饭桌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饭菜,有绿油油的菜花,雪白白的山芋,黄灿灿的玉米饼,香飘飘的烧鸡,红彤彤的大鲤鱼……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我拿起筷子,夹菜便狼吐虎咽地“吧唧,吧唧”吃起来。这时,奶奶提议让小孩子玩成语接龙。“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安然无恙”……我嘴里嚼着菜,含含糊糊地接了一个“对牛弹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晚餐我们是在欢乐的笑声度过。
前面,我们分析了结构,全文的“身子”是以饭前、饭中与饭后来展开的。
这一段写的是饭中。本着字为句服务,句为段服务,段为篇服务的原则,可知,这一段中的“我”肚子饿得咕咕在叫显得有一些多余。
当然还是要强调,对于刚刚学习作文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们多说多写的, “我的肚子咕咕叫”,是要鼓励和赞扬的。而对于已具有一定水平、作文的字数不再受限制的孩子来说,就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尽管这一段的文字写得很老道、很生动,还是要痛下杀手,敢于删去:
当大伯大娘们踩着凌波微步,把一盘盘的美味从厨房移挪到餐厅时,中秋夜宴终于开始了!满桌子摆满了色香俱全的佳肴,有绿油油的菜花、雪白白的山芋、黄灿灿的玉米饼、香飘飘的烧鸡、红彤彤的大鲤鱼……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大人们举杯祝福,小孩们挥筷狼吞,气氛十分热闹。后来,奶奶提议让我们玩成语接龙,聊以助兴。一句“胸有成竹”起头,随后这个一句“竹报平安”,那个一句“安然无恙”接了起来,全是吉祥如意的好词。我正埋头苦吃呢,轮到我便含含糊糊地对了一个“对牛弹琴”,“龙尾”断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原文中,孩子大体上说了三个情节:一是写到了自己的肚子怎么饿;二是写到了餐桌上丰富的佳肴;三是写到了玩接龙游戏。写得很丰富、很出彩。但为了让全文的主题更加集中,就对“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咕响……”这一块,大胆地进行了剥离。这样就更好地突出了中秋晚餐的丰富与吃饭时欢快的气氛。
另外,还有两个小技巧需要说明:一个是借音借义的用法。点评文中写到“我正埋头苦吃呢”,这是借“埋头苦学(读)”而来。特别是写这样一个欢快的气氛时,把小作者吃饭的神情描写成与学习一般认真,这种诙谐的语句为文章增添了一些欢快的气氛。
第二个地方,是“龙尾”断了。原本是接龙游戏,我们通过文中的“龙”字,一路“借”过来,写到了“龙尾断了”,这样就会显得特别有趣。
04【接着看原文】
晚饭后,大人们在一边谈话,小孩子们在一边看电视,玩电脑。而我却是拿了一块月饼出去赏月。此时的月亮分外明亮,圆圆的,好似一轮圆盘。宽广的夜空中,几朵灰色的白云陪伴在月亮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清爽的秋风拂面而过,清清凉凉,舒舒服服,惬意极了。在月的衬托下,坐在树下的小石凳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心里在想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奇妙的神话故事,思绪也飘到广寒宫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诗句从我的脑海前浮过。杨柳微微晃动树枝,“沙,沙,沙”,仿佛是对这美丽的月光发出赞叹……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小朋友写得最为精彩的地方。本着删繁就简、突出主题的原则来进行提升:
晚饭后,我把热闹留在了屋里,独自一人走了出来。此时的月亮分外明亮,圆圆的,则好似一轮圆盘。夜空中,几朵灰色的细云宛如仙女舞动纱巾。清爽的秋风拂面而过,清清凉凉,惬意极了。我静坐在树下的小石凳上,一边赏月,一边让思绪飘到广寒宫,想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此时的杨柳微微晃动着树枝,“沙,沙,沙”地轻响,仿佛在撩拨我的诗绪。脑海会浮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疑问,会浮过“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感叹。
05【来看结尾】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快得使人不能觉察。夜色疲倦,我们也该回家了。明亮的月光照亮着我们回家的路。
在前面的分析中,谈到小朋友用了对比反差的技法,先写热闹,后写寂静。从顺序的角度来讲,最后的重点是独处时的寂静。而在本文的结尾处,小朋友写到了“快乐的时光”,似乎有点跳过赏月的这一段情节。所以我们在结尾处,还是要跟接龙一样,接得连续一些、顺畅一些,不能跳跃太大:
这时的月亮被一片云彩遮住了半面,整个夜色显出了疲倦。独处的、寂静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们也该回家了。这一夜,是我度过的很有意义的中秋之夜。
在点评文中,没有去接“快乐的时光”,而是接“独处的、寂静的时光”。这样顺序上接得自然,同时更留有余味。
原文的字数是730个字,提升后的点评文是640个字,减少了大约90个字。但这些字数的减少,并没有影响到全文的主题与意境,反而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原文】
大伯,二伯和大娘们早已来到奶奶家里,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准备着晚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炒菜,有的在洗水果,还有的在切月饼……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过节团聚的喜悦心情,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了出来,笑哈哈的,乐滋滋的。时不时有菜香味从厨房飘过来,蹿进我的鼻子,我猛地吸了一大口气,啊!真香!真香!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 吃饭了,这时肚子饿得咕咕在叫,我如一匹“恶”狼一样冲到了饭桌前。饭桌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饭菜,有绿油油的菜花,雪白白的山芋,黄灿灿的玉米饼,香飘飘的烧鸡,红彤彤的大鲤鱼……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我拿起筷子,夹菜便狼吞虎咽地“吧唧,吧唧”吃起来。这时,奶奶提议让小孩子玩成语接龙。“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安然无恙”……我嘴里嚼着菜,含含糊糊地接了一个“对牛弹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晚餐我们是在欢乐的笑声度过。 晚饭后,大人们在一边谈话,小孩子们在一边看电视、玩电脑。而我却是拿了一块月饼出去赏月。此时的月亮分外明亮,圆圆的,好似一轮圆盘。宽广的夜空中,几朵灰色的白云陪伴在月亮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清爽的秋风拂面而过,清清凉凉,舒舒服服,惬意极了。在月的衬托下,坐在树下的小石凳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心里在想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奇妙的神话故事,思绪也飘到广寒宫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诗句从我的脑海前浮过。杨柳微微晃动树枝,“沙,沙,沙”,仿佛是对这美丽的月光发出赞叹…… |
【点评文】
我们来到了奶奶家。大伯,二伯和大娘们早已先行一步,他们正不亦乐乎地准备着晚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做饭,还有的在切月饼……大家各司其职,喜悦的心情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乐滋滋地流露了出来。
当大伯大娘们踩着凌波微步,把一盘盘的美味从厨房移挪到餐厅时,中秋夜宴终于开始了!满桌子摆满了色香俱全的佳肴,有绿油油的菜花、雪白白的山芋、黄灿灿的玉米饼、香飘飘的烧鸡,红彤彤的大鲤鱼……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大人们举杯祝福,小孩们挥筷狼吞,气氛十分热闹。后来,奶奶提议让我们玩成语接龙,聊以助兴。一句“胸有成竹”起头,随后这个一句“竹报平安”,那个一句“安然无恙”接了起来,全是吉祥如意的好词。我正埋头苦吃呢,轮到我便含含糊糊地对了一个“对牛弹琴”。“龙尾”断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晚饭后,我把热闹留在了屋里,独自一人走了出来。此时的月亮分外明亮,圆圆的,好似一轮圆盘。夜空中,几朵灰色的细云宛如仙女舞动纱巾。清爽的秋风拂面而过,清清凉凉,惬意极了。我静坐在树下的小石凳上,一边赏月,一边让思绪飘到广寒宫,想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此时的杨柳微微晃动树枝,“沙,沙,沙”地轻响,仿佛在撩拨我的诗绪。脑海会浮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疑问,会浮过“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