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枫树》

分类: 作文讲评 |
作文讲评《枫树》
整理者:无锡-NICK妈、榕-迟迟
讲评时间:2013年6月28日上午
----------------------------------
【妈妈感言】
我是59群的桐桐妈,女儿桐桐8岁,上三年级了。我很高兴自己有幸加入这样一个纯粹而友好的学习平台,更感谢非常老师给了这个平台来学习。
自从进群后,每天坚持学习,一边学习一边跟女儿介绍“头身脚”,“帽衣鞋”,“对称”,“六根六尘”以及近期上的“作文八法”。这篇作文就是尝试着用非常老师的方法来辅导的。
当我告知女儿非常老师的征文活动的消息时,女儿和我说,让我一定晒一下她上个星期写的《枫树》。枫树在我们上学的路上天天都有看到,所以女儿写起来并不陌生。
写之前,我问女儿打算如何写枫树,女儿说现在枫树的叶子变红了很漂亮,就写枫树的叶子吧。我又问,打算怎样描写叶子呀。
女儿答,先描写叶子的形状再写叶子的颜色。我又问想不想知道枫叶有什么作用呀,女儿问妈妈是不是也可以把枫叶的作用写进来呀。呵呵我笑了起来,真没想到女儿反应这么快。
哈哈以上就是写作文之前的一些背景。下笔前我特别强调作文要开门见山,首尾呼应,记得要戴帽穿衣套鞋。以及用六根六尘法的写法,比如看到什么象什么,想到什么……
文中的借音借义和引经据典是通过我的引导才用上的。另外诗句,也是这学期学校老师要求背诵的,所以引导起来并不困难。
【原文】
我喜欢的树木有很多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枫树了。
枫树有粗壮的树杆,有细长的树枝,树枝上的叶子形状很特别,鸡爪形的,大小如同巴掌一样大,叶柄细长细长的,远远看去像鸡爪形的扇子,微风吹来,枫叶就随风舞动,原来“风树”的由来就是这样来的。
枫叶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枫树冒出嫩绿的叶芽,像马良用神笔在枫树上点上了嫩绿的点点。夏天,枫叶开始变得碧绿如玉,远远看去,像一道绿色的屏幕。秋天,秋风一吹,枫叶又开始变得绿中带黄,黄中带绿,一片片,就像天边的晚霞。还有一些枫叶开始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冬天,北风吹来,枫叶又变得火红火红的,红得发亮,红得似火,这让我想起了杜牧写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不仅颜色会变化,还可以入药。听妈妈说,枫叶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
枫树,我最喜欢的树,我会永远喜欢它。
====================================================
这是一篇很棒的作文。先来把角色重新定位一下,假如,这是一篇我们自己孩子的作文——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理应把每一篇作文,都当成自己孩子的作文。那么,如何来评价、分析“自己”的孩子的作文呢?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定要从结构上去分析。因为结构关系到一篇作文,是不是表达清晰、是不是表达的有条理、是不是表达的很有逻辑。
作文的表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表达清晰、第二是表达生动、第三是表达有趣。所谓的表达清晰,主要是看结构是不是牢固,层次是不是分明,逻辑是不是有条理。结构,是作文的基础,是学习作文的起步,是学习作文的重中之重。结构好了,以后的表达生动、表达有趣,自然就容易得多。
这个道理,有如盖房子建高楼大厦一样。大楼一定要结构牢、基础好,这样装修起来才容易、才会有价值。否则,如果是一间破旧松散的茅房,再花多少的本钱去装修、点缀,也只是徒有虚表。松散松跨的茅房,把霓虹灯装得再高大宏伟,也成不了五星级酒店。同理,这个道理也跟在座的妈妈化妆打扮、涂脂抹粉是一个道理,首先要脸皮的底子好,底子好了,就浓装淡抹总相宜了。如果底子不好、皮肤的质量不好,厚厚的抹一层,明眼人一细看,也还是盖不住疙疙瘩瘩,坑坑洼洼。
所以,要改变一个观点:好的作文,要先从结构来判断,而不是从好词好句来判断。我们买新房,买的虽是毛坯房,但结构好,再装修起来就容易多了。结构不好,搞得很花哨,表面上的精装修,也不能打动您。
结构的体现,在于头身脚,帽衣鞋。
本文的头是:我喜欢的树木有很多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枫树了。
脚是:枫树,我最喜欢的树,我会永远喜欢它。
中间的部分是身子。身子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的:一是写枫树的样子,二是写枫树的四季,三是写枫树的药用。
从头身脚的逻辑来推理:在很多的树木中,我最喜欢枫树,因为枫树之美、之用,所以我会永远喜欢它。
作文不只是形象的思维,还有抽象的思维——逻辑推理。反过来,什么叫结构好、什么叫表达清晰,实际上,内在的从思维角度来讲,逻辑要经得起推敲。当然,还要反过来说,逻辑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个形式就是头、身、脚。
再来看文中的段。在《作文多大点事儿 启蒙篇》中讲过,学习作文要体会篇、训练段、揣摩句、积累词。段是相对独立的短文、段是篇的雏形。从这个意义上讲,段也要具备头身脚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内在的逻辑思维。段的头身脚,为了避免雷同,我们换了一个说法,叫帽衣鞋。同理,以此类推,一个句子也有头身脚,这就是语法所讲的叫“主谓宾”。
对于作文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说,段是复杂的句,篇是复杂的段。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在语文训练中,会有扩词扩句扩段,或者是缩段缩句缩词的原因。也就是说,把句子扩开了,就成了段;把段扩开了,就成了篇。
来看本文中的段:
第一段中的帽子是:枫树有粗壮的树杆,有细长的树枝。
第二段中的帽子是:枫叶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段中是帽子是:枫叶不仅颜色会变化,还可以入药。
说句题外话,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写作是写作、阅读是阅读。作文不好,就报个作文班;阅读有问题,就再报一个阅读班,截然把两者分开。其实阅读的问题,反映的不是孩子读不懂、读不会,而是孩子文字的概括归纳能力不够。或者说,阅读能力就是孩子的文字的能力,与他的智商没有直接的关系。
刚才,从本文中分析了头身脚、帽衣鞋,就是在做文字的概括与归纳能力的训练。
写作与阅读分析,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作文的头身脚、帽衣鞋,需要概括归纳能力;文章的分析,也需要概括归纳的能力。要从一个地方去着力,而不是从两个地方去着力,不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小朋友是从枫树的样子、四季的枫树、还有枫树的药用出发来写的。从三个方面来写一个东西,我们就把它叫作对称。从小朋友思维开阔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好的,是亮点,要鼓励!说明小朋友现在,不局限于从一个点来写东西,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镜头来写。
但是文章的逻辑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作文的身子中,四季的枫树写得很丰满、肌肉很发达,而其它两者,则显得肌肉萎缩。二是身子的第一个段写到了枫树的样子,后面写到了四季的枫叶,那么枫树的样子,应该是属于某一个季节的,由此来看,这里有重复的部分。
可以做一个基本的猜测或判断:身子的第一段中的枫叶,应该是春天的枫叶。那么,把这一段融于四季枫叶中的春天的那部分,在逻辑上是不是就更好一些了?
在不大动原文,只是调整位置,来比对一下:
枫叶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春天,特别是初春,枫树粗壮的树杆特别突出。枫树冒出嫩绿的叶芽,像马良用神笔在枫树上点上了嫩绿的点点,这时,它细长的枝条也更显妩媚了。
在这里,把原文中“粗壮的树干与细长的枝条”放在了春天当中。
夏天,枫叶开始变得碧绿如玉,远远看去,像一道绿色的屏幕。夏天的枫树,应该是用来听的。因为叶子很茂密,所以微风吹来,枫叶就随风舞动,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您会觉得,原来“风树”的由来是这样。
在这里,把原文中枫叶的“风声”融在了夏季这一段。
【原文】 枫树有粗壮的树杆,有细长的树枝,树枝上的叶子形状很特别,鸡爪形的,大小如同巴掌一样大,叶柄细长细长的,远远看去像鸡爪形的扇子,微风吹来,枫叶就随风舞动,原来“风树”的由来就是这样来的。 枫叶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枫树冒出嫩绿的叶芽,像马良用神笔在枫树上点上了嫩绿的点点。夏天,枫叶开始变得碧绿如玉,远远看去,像一道绿色的屏幕。秋天,秋风一吹,枫叶又开始变得绿中带黄,黄中带绿,一片片,就像天边的晚霞。还有一些枫叶开始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冬天,北风吹来,枫叶又变得火红火红的,红得发亮,红得似火,这让我想起了杜牧写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不仅颜色会变化,还可以入药。听妈妈说,枫叶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 枫树,我最喜欢的树,我会永远喜欢它。
|
【点评文】 枫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春天,特别是初春,枫树粗壮的树杆特别突出。枫树冒出嫩绿的叶芽,像马良用神笔在枫树上点上了嫩绿的点点,这时,它细长的枝条也更显妩媚了。 夏天,枫叶开始变得碧绿如玉,远远看去,像一道绿色的屏幕。夏天的枫树,应该是用来听的。因为叶子很茂密,所以微风吹来,枫叶就随风舞动,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您会觉得,原来“风树”的由来是这样。 秋天,秋风一吹,枫叶又开始变得绿中带黄,黄中带绿,一片片,就像天边的晚霞。还有一些枫叶开始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冬天,北风吹来,枫叶又变得火红火红的,红得发亮,红得似火,这让我想起了杜牧写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听妈妈说,枫叶还可以入药。枫叶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 枫树,我最喜欢的树,我会永远喜欢它。 |
总的来说,文字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调整了位置,突出了逻辑——主要从春夏秋冬来写,这样,是不是更可“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