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学记》(二)教育相长:学不厌诲不倦

(2013-05-30 13:17:44)
分类: 国学

乱说《学记》(二)教育相长:学不厌诲不倦

乱说《学记》(二)教育相长:学不厌诲不倦


整理者:重庆-豪儿妈、榕-迟迟、江苏-懿妈

=========================================

上一讲,说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大方向。它是有次第的,第一是“发虑宪,求善良”,独善其身;第二是就贤体远,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第三是“化民成俗”,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做为一个教育者,要有肚量、有胸怀、有存心。教育的态度取决于存心。存心不一样,成就就不一样,意识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未来。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个故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有一个能防止皮肤干裂的秘方,他们用这个秘方帮别人浣洗衣服。有一个商人知道了这个这件事,就花“百金”求得这个秘方。商人把秘方献给了吴国的国王。有一天,吴中与与对手越国打仗,要渡河进行水战,国王就让士兵涂上用这个秘方制出的药,结果士兵都不怕冷,不怕冻裂。这个秘方为最终战胜了敌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个商人因此也受到了吴国国王的重赏,裂地封侯。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对待同一个东西、同一个事物,如果没有心胸,没有存心,没有视野,那就只能是简单的成就。如果有心胸、有存心、有视野、有态度,那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心胸越大,成就越大。

教师心胸也有所不同:第一种,可能把老师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能有一口饭吃,每月拿点薪水,每年有两个假期,就很知足;还有一种,心胸可能稍大点,就是为了班级孩子们的分数,操心尽力,尽职尽责;还有一种,有更大的存心,把教师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为了更大的利益、更大的方便,为了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教育之水的浇灌下真正成长,真正成人。

教育如此,其它的一切事,也同此理:存心小,成就小,存心大,成就大。气魄小,成就小;气魄大,成就大。

继续学下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过《三字经》的对此都不陌生。《三字经》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出自《礼记》。而“玉不琢,不成器”又是出自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件玉石未经加工,叫原石或璞玉,璞玉不值太多的钱,必须把它加工成“器”,变成一件艺术品,才有更大价值。玉石加工成器,需要四道工序:切、磋、琢、磨。

切:就是粗加工,把璞玉边角不是玉的部分切掉;

磋:就是细加工,经过了大致的粗加工后,把角落里难以处理的细小的杂石去掉;

琢:就是雕琢,按璞玉的大小、形状、颜色雕琢成适当的艺术品。这是精加工;

光有琢还不行,还要打磨,要抛光。最后一道工序,叫磨。打磨,抛光后,一件温软、细滑、光洁的艺术品才价值不菲,才有可能价值连城。

玉是这样加工而成,人的塑造、成长也需如此。

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知道”不是平常理解的知晓。知晓知晓,知是动词,晓也是动词。“知道”是“知”与“道”,“知”是动词,“道”是名词,“道”就是真理,就是真相,就是答案。

《中庸》里面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终极的真理。

《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也是这个“知道”的“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王”字,用说文解字来说,是三横一竖,上面那一横代表天,最下面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通天地人者为王。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中通人情者,方可为王。这是王的字义解释。《三字经》里讲的“三才者”,就是“天地人”。

王,后来引申为国王,或是领导者。作为领导者,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还需要了解人性。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字义上讲,意思是:建立国家,领导人民,要以教育为先。君,在这里是名词做动词用,是“领导”的意思,而不是指国君。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兑命》出自《尚书》,《尚书》又称《书经》。

念:字形是一个“今”加一个“心”。这个“念”字,要说也是有着无穷的秘义。比如“念诵念诵”,这里的“念”和“诵就不一样。念是由“今”和“心”组合而成的,意即当下的心。念经不是嘴里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还要心里有佛,从心而发的念才是真正的念。

“诵”是“言”和“用”的组合,用言为诵,动嘴为诵,口头读才是诵。念与诵不是一个概念,念是用心去读,诵是用口发音,心口一致才是念诵。这里面的“念”,就是要达到一念不断、念念相续、废寝忘食的程度。

打个比方,就好象是电流和电灯。一摁开关灯就亮了。灯为什么会亮?就是因为有念念相续,毫不中断的电流。学习就要念念不断,时时想着,废寝忘食。

念终始典于学——这里的“典”有两层意思,一是根本,念念相续,废寝忘食,自始不忘“学”是根本;另一个就是典籍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重视学习经典,从典籍里面挖掘源头,挖掘活水。这就是“念终始典于学”的意思。老祖宗中留下的经典里有着丰富的营养,我们要以恭敬的、虚心的心态,去学习古人的智慧。

其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四句实际上就演变成后来的《三字经》里面的一大段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由此说到学国学。常常有妈妈问学国学要先学哪本,从哪里学起。其实,孩子学国学,喜欢哪个就学哪个、读哪个。没有先后次第、顺序。只要能够一门深入,制心一处,就能做到“一经通,经经通”。

中国老古人说的那么多,方向是一致的,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为一体的意思。三教分别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就是九个学派,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教九流为一体,殊途同归。用佛学的话讲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到最后都是归于一元,千万条江河最终都要归于大海。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人民,一定要重视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在领先的位置,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如果不能把教育放第一位,如果不能教学为先,那这个家庭、这个集体、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很久以来,我们提过“经济第一、生产力第一、发展第一、科技第一,GDP第一”等等,但还是没有把教育鲜明地放在第一位的位置。要反思。

有一个民族是最善于学习的——犹太民族。平均每个犹太人每年读六十四本书,而中国人平均一个人一年连一本都不到,这个差距很大。犹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在二战中又受到纳粹的迫害,现在在中东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他们在经济、军事、科技,甚至是文化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犹太人是获得诺贝尔奖获人数最多的民族。

再看近邻。二战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因为战争赔偿,国内经济非常可怜,老百姓也是勒紧裤腰带。但政府仍然不惜巨资投入教育。

韩国也是一样,二战以后,作为受害国,损失也很大,但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教育措施、教师待遇上都非常重视。

了解韩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他们现在依然重视经典,特别是从中国传承过去的儒家思想。现在如日中天的三星集团提倡的企业文化就是“忠孝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丰田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都特别重视教育。

建立一个国家,发展一个企业,组建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教育,教学不能领先,这个家庭、这个企业、这个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希望。

什么叫“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实际已经告诉我们了,要“念终始典于学”。刚才解释了“念”,就是废寝忘食的精神。通俗一点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要“念终始”,从开始到结束,要念念相续,不能断,从经典中去吸取营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常发现很多妈妈对于中学与西学有不少争论。经常有些争论要学这个,要学那个。似乎现在学习舶来品的势头比较多。不能说舶来品不好,就犹如不能说苹果和李子哪个好吃一样,这无法裁定。但学习理念、教育理念没有根的话,就不是活水,整个就是晕头涨脑,在各种学习理念中四处颠簸,没有切实扎下根来。

典于学”,必须要有自己文化的根,要从经典处学习。不能说美国人按照美国人的方式去学习美国文化是错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按照美国人的方式去学美国的文化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根。所以对中国文化要念始终,念念相续,始终不断,这才能体现教学为先的主旨。

下面一句: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曰:学学半。(前一个字音xiào,本字读作,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好吃好喝的,但如果你不吃它,不尝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要知李子的味道,必须先尝尝它。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什么是“至道”?《大学》里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至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有一个终极的真相、真理、究竟的法门,但是如果你不去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有很多人一说到学经典,就辩论来辩论去,有的说值得学,有的不值得学;值得学,又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这话的人,就根本没有学过。佳肴都没有吃过,虽有至道,怎么知道它的味道呢?

有一个故事:两个人看到天上有一只天鹅在飞,就在讨论射到后怎么吃。一个人说烤着吃,一个人说炸着吃,争论来争论去,可他们争论的结果还没出来,天鹅却早就飞远了。

再拿学习作文而言,我们讲“四六八法”,有的妈妈说:道理都明白,但不知道怎么做。知而不行,犹如不知。要去做,要知行合一,光知道是好道理、好方法,但不去实践,那你怎么知道这个是好方法呢?光在表面说理、争辩,没有意义。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然后知困——浮于表面,限于嘴皮,不亲自手把手地辅导一遍、教一遍,怎么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呢?一个完美的真理如果不去行动和实践,它永远只是一个完美的真理。

就孩子学作文而言,如果学过后你有了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那你就真正开始学了。一眼能看到的真理不叫真理。只有经过学习,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才是真正的学;老师通过教,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困惑,然后不断充实,这才是真正的教。

知道自己不足,再去反省深造。入二进宫,喝二锅头,吃回锅肉,才能把不足弥补。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有不足,有困惑,才是正常的。一学就会,一听就懂,说明学的是白开水,听得是耳旁风。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得越多,这个圆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未知的领域就是那么一小点。如果接触得多了,未知的领域就多了。越学习越能够感到自己的无知,越能够感到自己的困惑越来越多。

所以学习,教书,也需要是谦虚和胸怀。不能够浅尝辄止,不能够贡高我慢。谦受益,满招损。如果有一天你说没困惑,就是开始不足,开始骄傲了。

这里也讲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语》中赞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你有了胸怀和眼光,大的存心,才能真正感觉到,在教学中,学的时候没有厌烦,没有疲倦,教的时候不遗余力。

同时,也要知道,教与学是一体的,不能把教学看成两个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水平很高,知识很丰富,我就是在教别人,那就陷入贡高我慢当中去了。反过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去学,而不去实践,不去教,那么又陷入纯理论了。比如学作文,你不去教,那么你就学的是作文学了,不是学作文。你可以把作文研究到极致,把道理说的头头是道,但还依然不会写。于事无补。

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通过教去学,通过学去教。学,你一定会发现不足;教,你一定会出现困惑,这是正常的。不能说要等学明白了再去教,也不能说不学就去教。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要用教去促进学,学去促进教,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提高你的水平。不能等全部领会了,再去教。同样对于小朋友也有一个要求,不能说等生活全有体验了,好词好句、历史故事都背会了,引经据典全掌握了再去写,等你都学会了,都背会了,都记住了,猴年马月都过去了。

学习作文,我们就提倡写中学,学中写。比如写一个说明文:逛长城。可以去百度查一下长城哪年建的,有什么典故,这就是学,学好了,再去写。在学中写,以学促写,以写促学,两者结合,进步就大了。

教学相长的反义是教学相轻、教学相消。如果只学不教,就是消,没有学就去教,也是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也需要教学相长。

讲《启蒙篇》的缘由的时候,提到一开始写《作文,多大点事儿》时,没有用副标题,因为我觉得写一本就够了,大家学完应该就全懂了;后来去体会了大家的问题,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困惑,体会到了大家对书的意见,才有了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有了第二本、第三本,又觉得还有不足,于是又写了《启蒙篇》。

可以说在教与学的方面,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方面,我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教的时候是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我就是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提高。

做老师,当家长,道理一样。一个有德行的老师,既是老师,也应该是学生。老师有的时候为什么贡高我慢,有时候拼命指责学生,批评学生。因为没有领会教学相长,没有领会教就是学,学就是教,因为他们没有放下姿态,没把自己当成学生,把自己当成老师爷、法官、判官了,这怎么能进步呢?

做家长,在家辅导孩子,把自己当成教母、教父、判官了,怎么能够教好孩子、辅导好孩子呢?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除了要在上面以外,还要低下身来当一名学生。让孩子真正当一回老师,向他取经,真真确确地听听孩子的意见、想法。

这就是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一个老师只会抱怨学生,而不会反省自己,不能放下身段当学生的老师,他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是教学相长的一层含义。

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教的与学的关系,也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作为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不能和老师有效的互动,你埋怨他、指责他,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也一定会有问题。

老师、学生这个身份不是固定的,老师既是老师,同时也是学生,老师既要教也要学。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而不是相害、相轻、相消。当你有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才能达到《兑命》曰:学学半。

学学半。第一个学,就是教的意思,本字读作斅”,发音xiào。如看过《启蒙篇》的汉字的来由,就可知:斅,是音形字,一半是学,一半是教。也就是学学半,就是教学相长。是进一步来解释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也就是说当你能够教学互助,教学相促的时候,即便没有学彻底,已经学到了一大半了。功效就是收获成片,功夫成片了。当你“作之师”的时候,教学既要教又要学;当你作为学生的时候,也要试着去教。教学相促、教学互助的时候,效果就大了。

所以,作为妈妈辅导孩子,老师教育孩子,教与学是一体的,不能抛开学习来谈教育,不能抛开教育来谈学习,教学一定要放在一起来看,一起来谈,一起来实践。

具体落实在作文的学习上也是一样。写作文也要学中写,写中学。不能把所有的技法都掌握了,所有的人生体验都具备了才去写,现在就可以去写,写就是在教,学就是在实践,功效是很大的。这就是“学学半”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