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作文不是亲自作文,当好教练不必亲自上阵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讲评 |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大理的母亲河——洱海》作文讲评
----------------------------------------------------
【妈妈感言】
我进群其实挺早的,但直到今年暑假才开始天天和孩子一起泡在群里。每到晚上八点半,儿子便会打开YY,兴奋地等在电脑旁边听课,就连洗澡时也会捧着电脑进去听。以前一直很奇怪,儿子虽然喜欢看书,而且看的书也比较杂,但作文一直没有很大的提高。听了老师的课后,才明白作文是需要方法的。老师的方法简单,又很容易上手,所以再也不怕没东西写,也不怕字数不够了。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第一遍写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当第二遍改的时候,就会试着让孩子想想,哪个地方用上老师的方法后效果会更好。
孩子写第一遍时,在描写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时并没有用到对称,在我的提示下用上对称,果然效果很好。第一遍并没有想到引经据典,也是在提示下,上网查了资料,才用了洱海的传说,文章就显得更生动,更富趣味了。“正当我陶醉在这幅画中,一群鸭子悠闲地游入了我们的眼帘,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句话是孩子自己想的,我觉得写得挺妙的,需要鼓励一下。
好多老师的方法还没用上,相信继续在群里浸着、泡着、熏习着,这些技法一定会用得越来越熟练的。
【解读感言】
第一、写作文需要方法。不少妈妈以为:写好作文要看很多的书,堂而皇之地引用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总体上来讲是对的,但就操作性而言,略不可取。
妈妈感言中讲到:小朋友看了不少书,但作文依然有问题。就如开车,总的来说,一个人的驾驶技术与公里数是成正比。这个道理,如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在用公里数说话前——也就是学会自主地熟练地驾驶前,要先去驾校学习。要学点火、松手刹、挂档,还要学起步、停车、坡起等基本动作。只有这些动作学熟练了,合格了,拿到驾本了,再来上路多跑勤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老练的司机。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动作做基础、做铺垫,一来就上路,甚至上高速路,那是很危险的。
作文的学习也是如此。要写好作文,看书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此之前,也要相应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技法。在入门阶段、起步阶段,会积累比多积累重要;会读书比多读书重要;会练习比多练习重要。
第二,妈妈讲“体会到了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文章不厌千回改”。有妈妈讲不知如何辅导孩子,刚才也讲多练习不如会练习。现在小朋友的课业都很紧,不提倡让小朋友天天写日记、周周写周记的做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属于低层次的重复。没有含金量的重复,只会加重小朋友的课业负担,更加深小朋友对作文、对语文的痛恨和厌恶。
提倡的是妈妈与小朋友坐下来,对一篇作文认认真真地写上几次,改上几次。
这个道理也如学车一样,点火、松手刹学得差不多,坡起的水平还差一些,就要对这个动作多练几下,直到掌握、熟练为止。作文练习也是一样,不要贪多。只需要把小朋友学校布置的作文认认真真地辅导几次,手把手地辅导几次,就一定会有不同的效果,切忌贪多嚼不烂。多写不是办法,多练也不是办法。要精写精练,通过有含金量的辅导,让小朋友真正体会到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好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非常重要。
【作文第一稿】
《大理的母亲湖—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大理的苍山脚下,因为它形似人的耳朵,而且当地居民没看到过海,所以把湖误认为海,因此得名洱海。
我们驾车来到洱海西岸,放眼望去,洱海一眼望不到边,却又平静地像一面镜子。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倒影一起投在了湖面上,画出了一幅美丽无比的油彩画。正当我陶醉在这幅画中,一群鸭子悠闲地游入了我们的眼帘,打破了湖面的平静。“扑嗵”“扑嗵”,我循声望去,一群小朋友跳入水中,他们互相追逐打闹,拍打着水花,你拍到我头上,我打到你脸上,还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地笑声。
除了绮丽的风光,洱海还是大理渔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母亲湖,就像当地居民所说:“洱海清,大理兴”。大理市民一直保护着这片美丽而又神圣的母亲湖——洱海。
【作文第二稿】
《大理的母亲湖—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大理的苍山脚下,因为它形似人的耳朵,而且当地居民没看到过海,所以把湖误认为海,因此得名洱海。
我们驾车来到洱海西岸,放眼望去,洱海一眼望不到边,却又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天的蓝,云的白,山的青,树的绿,仿佛给洱海套上了一件五彩的衬衣。蓝天衬着绿树,蓝得更加可爱,绿得更加苍翠欲滴;白云衬着青山,白得更加纯洁,青得更显郁郁葱葱。整个洱海就像一幅艳丽的油彩画。
正当我陶醉在这幅画中,一群鸭子悠闲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划破了湖面的平静。“扑嗵”“扑嗵”,我循声望去,一群小朋友跳入水中,他们互相追逐打闹,拍打着水花,你拍到我头上,我打到你脸上,还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地笑声。
关于洱海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河宫里的七公主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与渔民段岸黑成婚。七公主有一面宝镜能照亮海底,她为了渔民能够多打鱼,就把自己的宝镜放入洱海中。宝镜从此变成洱海河,世世代代放着金色的光芒。
除了绮丽的风光,美丽的传说,洱海还是大理渔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母亲湖,就像当地居民所说:“洱海清,大理兴”。大理市民一直保护着这片美丽而又神圣的母亲湖——洱海。
本文的讲解目的,就从如何辅导孩子的作文讲起。
如要问:作文多大点事儿?回答是:作文多大点事儿!在我们讲解作文体系里,一共就三个概念:一是对称结构的概念;二是六根六尘的概念;三是作文八法的概念。
作为妈妈来讲,只需要了解这些概念,或者说这些标准。一篇作文,只要达到了以上几个(而不是全部)要求,就可以成为一篇好的作文。
妈妈们所要掌握的,不是作文怎么写,而是知道好作文的标准。换句话来讲,妈妈们不是运动场上的选手,而是运动场下的教练。亲子作文不是亲自作文。教练不必上场比赛,但一定要懂得训练的方法、比赛的规则。妈妈们就犹如教练一样,不必亲自捉笔,但一定要知道作文的标准。
第一稿大约315个字,第二稿将近500个字,就以第二稿来作讲评。
【先来看“头身脚”】
本文的头:洱海位于云南大理的苍山脚下,因为它形似人的耳朵,而且当地居民没看到过海,所以把湖误认为海,因此得名洱海。
本文的脚:除了绮丽的风光,美丽的传说,洱海还是大理渔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母亲湖,就像当地居民所说:“洱海清,大理兴”。大理市民一直保护着这片美丽而又神圣的母亲湖——洱海。
本文的“身子”,是以三个对称段来写的。
【再来看段落的“帽衣鞋”】
第一段:
我们驾车来到洱海西岸,放眼望去,洱海一眼望不到边,却又平静地像一面镜子。天的蓝,云的白,山的青,树的绿,仿佛给洱海套上了一件五彩的衬衣。蓝天衬着绿树,蓝得更加可爱,绿得更加苍翠欲滴;白云衬着青山,白得更加纯洁,青得更显郁郁葱葱。整个洱海就像一幅艳丽的油彩画。
帽子是:放眼望去,洱海一眼望不到边。
第二段:
正当我陶醉在这幅画中,一群鸭子悠闲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划破了湖面的平静。“扑嗵”“扑嗵”,我循声望去,一群小朋友跳入水中,他们互相追逐打闹,拍打着水花,你拍到我头上,我打到你脸上,还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地笑声。
帽子是:一群鸭子悠闲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第三段:
关于洱海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河宫里的七公主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与渔民段岸黑成婚。七公主有一面宝镜能照亮海底,她为了渔民能够多打鱼,就把自己的宝镜放入洱海中。宝镜从此变成洱海河,世世代代放着金色的光芒。
帽子是:洱海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
因为全文有了“头身脚”、段落有了“帽衣鞋”,所以本文表达得非常清晰,很有条理,很有章法。作文的“头身脚、帽衣鞋”,是大家在辅导小朋友写作时最基本的要点。
下面,再来看本文中的对称。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对称有四个:对称段、对称块、对称句、对称词。刚才讲到了本文的“身子”有三个对称段,现在来看看对称块。
在第二个对称段中:
正当我陶醉在这幅画中,一群鸭子悠闲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划破了湖面的平静。“扑嗵”“扑嗵”,我循声望去,一群小朋友跳入水中,他们互相追逐打闹,拍打着水花,你拍到我头上,我打到你脸上,还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地笑声。
这一段里有两个对称块:小作者从两个角度、两个方面来写的这一段。一个对称块是一群鸭子;另一个对称块是一群小朋友。通过这两个对称块,就把洱海的近景写出来了。
再来看对称句,比如:
蓝天衬着绿树,蓝得更加可爱,绿得更加苍翠欲滴;白云衬着青山,白得更加纯洁,青得更显郁郁葱葱。
再比如:你拍到我头上,我打到你脸上。
再来看对称词,比如:天的蓝,云的白,山的青,树的绿。
再比如:“郁郁葱葱”、“扑嗵”“扑嗵”,“美丽而又神圣”。
所以,还是要强调: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
前不久,发了一篇微博:
民国期间,学生问国学大师刘文典,怎么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刘回答: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学生不解。刘加以解释:观,就是多多观察。世,就是要明白人情世故。音,就是讲文章要有音韵。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民众服务的菩萨心肠。
在这个故事中,所谓的“音”就是文章的音韵。音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押韵,另一个就是节奏。押韵好理解,就如诗词一样读起来很顺口;节奏,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唐诗宋词,既讲押韵又讲对称,所以赋有节奏,朗朗上口。
所以在辅导小朋友写作文的时候,对称又是一个基础。只要提醒小朋友有没有对称词,有没有对称句——而不必妈妈亲自上手去写。
再来看六根六尘:
仿佛给洱海套上了一件五彩的衬衣——意法。
绿得更加苍翠欲滴——意法。
整个洱海就像一幅艳丽的油彩画——意法。
一群鸭子悠闲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划破了湖面的平静。“扑嗵”“扑嗵”——声法。
你拍到我头上,我打到你脸上,还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地笑声。——声法。
在六根六尘之法中,最常用的是色法,这个技法不用教,孩子们都会。就是把眼睛看到的写下来。但是光把眼睛看到的写下来,还不够丰富、立体、多层。
所以,第二个重要的就是意法。通俗地说,意法就是比喻,或是拟人,就是脑子里想象的东西。妈妈们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就问:这个东西像什么,这个声音像什么?早上有一位妈妈问:喷泉怎么写?怎么辅导?用六根六尘来辅导就很简单。不必要妈妈亲自写,但需要妈妈亲自问:这个喷泉的形状是什么?这个形状像什么?这个喷泉有声音吗?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像什么?这个喷泉喷出来的水是什么颜色的,白花花的还是银闪闪的?如此而已。六根六尘中第三个常用的,就是声法。
作文要想写得生动,不必“六根六尘”全用上,能用上色法——言之有物,意法——言之有意,声法——言之有声,就会生动许多了。从本文中,我们也能透过文字感受到洱海的色彩明丽:整个洱海就像一幅艳丽的油彩画。同时我们在这幅画中,还能听到“扑嗵”、“扑嗵”、“咯咯咯咯”的声音。文字是可以作画的,文字是有声音的,文字是有味道的。
再来说第三个方面:作文八法。本文写得好,除了以上的标准能实现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作文八法中的一些技法。
第一个技法,就是“引经据典”。
比如:传说河宫里的七公主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与渔民段岸黑成婚。
再比如:洱海还是大理渔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母亲湖,就像当地居民所说:“洱海清,大理兴”。
说到这里,再回过头来讲精写。怎么样叫精写?比较一下第一稿与第二稿,突出体现在“学中写,写中学”。在妈妈的感言中,妈妈也谈到了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上网查了一些资料。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方法,不要死写苦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不是聪明,这是小聪明。真正的聪明,是通过写作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学中写,写中学”不失为精写、精练的好方法。
大人写个东西也要找一些素材,更何况小朋友呢?
在本文中,作文八法第二法的运用,就是“相片相框”的技法。关于这一点,书里也讲了很多,这里就提供一个线路让大家去学习。一是《基础篇》里郭沫若的《鹭鸶》,二是《提高篇》里的《话说故宫》,三是学习一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就是用了典型的“相片相框”的技法。
----------------------相片相框的技法,参考《作文多大点事儿 提高篇》第八章。
天的蓝,云的白,山的青,树的绿,仿佛给洱海套上了一件五彩的衬衣。蓝天衬着绿树,蓝得更加可爱,绿得更加苍翠欲滴;白云衬着青山,白得更加纯洁,青得更显郁郁葱葱。整个洱海就像一幅艳丽的油彩画。
相片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相框是洱海。把相片统统装进相框里,就是“相片相框”的技法。
本文中作文八法运用的第三个技法,就是“对比反差、写动以静”的技法。
比如在第一个对称段中,写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是静的画面。而在第二个对称段中,笔锋一转,就有了鸭子的游动,与小朋友的嬉闹。一静一动,一远一近,就产生了文字的画面感,以及画面的文字美。
本文结构严谨,表达清晰;六根六尘,表达生动;作文八法,表达有趣。这是一篇很棒的作文。如再对某些小词加以精炼,就更妥了。在这里也就不再吹毛求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