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辅导,有如初心,持之以恒(现场问题解答集之五)

(2012-06-02 20:40:29)
标签:

杂谈

整理者:桂林-美丽、上海-欧妈、北京虎妈

【问题八】:希望非常老师能系统地推荐一下,一升二年级的小朋友该读哪些课外读物。现在他们一年级有看图写话,应该怎么教小朋友下笔写呢?

【非常】:这个问题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如何看待课外书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写看图作文的问题。如何看待课外书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做个整体的回答。

【问题九】:我还是上次的问题:亲子作文把握到什么程度呀?有时感觉是不是引导得太多了。

【非常】:这个问题,我们前面也有所涉及,在这里再说几条策略。

第一条策略:要学会让孩子“上当”。在亲子的过程中,不妨妈妈先带个头,哪怕就是煞有介事地先口说一个作文。佛经里,有一句话叫:为人演说。什么叫为人演说?包括两个含义:演就是表演;说,就是说话。变成一个成语的话,就叫言传身教。作为家长,也不必担心自己是不是说的好、写的好。小屁孩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来判断说得好与不好。重要的是说出来、写出来,先表演起来再说。表演,就是树个榜样,让孩子去模仿。所以,在孩子刚刚开始学习作文——暂且把它比成是一碗饭,我们就表演着,试着狼吞虎咽地把这碗饭全吃下去。这一碗饭,如果有十口,第一次表演,您就全吃了,也不要紧;第二次,您吃九口,让孩子吃一口;第三次,您吃八口,让孩子吃两口。酌量递减,慢慢放手。

第二个策略:重在熏习。我们要明白,作文是一个能力,或者再说大一点,阅读、写作是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人步入社会、能否成功的一个基本的能力,所以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知识与知,在字面上,是一字之差,但实则来讲,差得很远。

比如说,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找上一本书,了解明白如何游泳,如何开车,想必两个小时就能做到。甚至不用两个小时,拜一拜“百度娘”,五分钟就能明白。但就操作性而言,要经过实践,经过磨练。虽然,游泳就那几种姿式,但要学会浮起来并能前行,怕也要两周三周;虽然,开车也就是那么几个动作,但要真正地开车上路,怕也要几个月的练习。光是脑子中明白,那就知识;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是知

所以,我们做妈妈的,不要光是觉得“孩子六根六尘、对称都明白了,但写的时候还不会”是一件不好意思、不可思议的事。从知识到知“道”,从明白到掌握,没有长期的熏习,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每一次机会,本着今天讲的——表面上四平八稳,但暗地里两个爪子加紧划的态度,给予孩子积极的熏习。

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一下太极拳。太极拳有陈式、吴式、孙式,还有这个式那个式,每个式中还有十八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从知识的角度讲,光是会打那些架式,一个月就能学会。但没有功夫啊!要具备功夫,怎么办?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可能有真功夫。一个月学会的,是知识、是花架子,可以语言上交流,但不能上场格斗;十年练下来的,不用语言上交流,一个起式就能看出是不是有功夫。知识与知“道”,难的不是在学得会学不会,难的是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持之以恒。一个动作练上千遍万遍,《中庸》里有一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作文,多大点事?三件事——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作文八法。真正的难事,不在于是不是理解;真正的难事,在于不断熏习、转化。再说得远一些,过去古人很少提及教育。过去不叫教育,叫教化。教育是知识,教化是知“道”。化是什么意思?是转化。把方法、道理、原则,转化成切实的行动,这才叫教化。方法、道理、原则学到了,让自己有变化,才叫教化。光是学到了方法、道理、原则,自己没有变化,那就是教育。比如,我们学《三字经》,有一句话:亲师友,习礼仪。这句话背下来终身不忘,三分钟就能达到,但这是教育。学到了,还要转化为行动,一辈子都在行动,照着做,那才是知“道”。教育只是把要学的东西记在脑子里,教化是把学的东西化为行动,这就非通过实践不可。

-----------------------------------------------------

【问题十】:孩子看了不少作文书,可一到写的时候就说不知道写什么,就是没东西、没素材写。

【问题十一】:课外书看得多,但好像对作文没有帮助,为什么?

【非常】:这两个问题,我们做一并的回答。归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看书,并能在写作上体现效果。先说一个实例,大家看到在《基础篇》中,我们选用的吴伯萧的文章比较多。比如《话故都》、《向海洋》、《我还没见过长城》、《马》。接触吴伯萧先生的文章,是在我高中的时候,无意中买了一本《吴伯萧散文集》,其中一篇《话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瞒大家,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一个学期。可以说到了几乎能背下来的程度,似乎一下子就开了写作的窍。所以,事隔二十多年,当我来讲作文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四月份讲作文的时候,因为与吴伯萧先生的这段缘,所以当时选讲的范文就多是他的。这里的道理在哪?读书要精读,精读有如在石头上刻东西。读一次就刻一下,读一次就刻一下。读得越多,一门深入,用一个力,自然就刻得深、刻得透,刻深刻透就是自己的,这也是

大家试想一下,我们去年看的书,现在还记得的内容有多少?哪怕就是一句原话。上周,我们看过的报纸或是杂志,记得的还有多少?上个月,我们听到的新闻,现在记得的还有多少?可以说,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缺的不是知识与信息,缺的是这些知识与信息是不是能变成自己深刻的记忆,并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三字经》里有一句叫:口而诵,心而惟,这就是读书的妙门。“诵”一定是熟悉,熟读才能“心惟”。光是浏览一遍,还没来得及有想法呢,就当废纸处理掉了。《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有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这也反映了现在孩子们阅读的问题。看得太多,学得太多,听得太多,结果就是“多则惑”。正确的方法是静下心来,集中一门,深入地去学。少则有得,精才会有悟。孩子们现在接受的知识,可以应对任何一个学校布置的作文。但为什么学了那么多东西却倒不出来?问题在于“多则惑”

----------------------------------------------------

【问题十二】:孩子看了不少的作文书,可一到写的时候就说不知道写什么,就是没东西、没素材写,以为大事情就有印象就能写,平时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其实也值得写,但是孩子没有“火眼金睛”,抓不住这些身边的小素材,怎么办?昨天的我的妈妈很真实,但如果让我儿子写的话,他就发现不了这些值得写的东西。请问老师,怎样教孩子抓素材呢?特别是小事情的素材。

【非常】:“我的妈妈”是我们前几天在群里语音课堂的一个现场作文,都是普通的事。但现在孩子们难以从普通的事中写出东西来,问题在于“多则惑”。《道德经》里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是一点也不假的。我们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一方面看的、听的、吃的太多太多;一方面看到了什么?目盲;听到了什么?耳聋;尝到了什么?口爽。这个“爽”,不是好的意思,是麻木的意思。所以这些事实不能不让我们警觉,这个话题说起来就能说到天亮了。

我们再说一下,礼记里《学记》的一个片段,以供大家来参考。怎么读书,怎么教育孩子——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我们先说简单的意思: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学习的人有四个大毛病,作为教者一定要知道。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哪四个毛病呢?一是贪多不烂,二是窄而不博,三是满足简单,四是不求深入,浅尝辄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四个毛病各不相同,作为老师、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明白,然后来帮助学者改过自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挥优点、弥救过失。这是文字的意思。

我们来看读书、学习的四个大毛病的顺序:第一,也就是最最严重、最最普遍、最最易犯的,便是“或失则多”——贪多不烂,依次才是窄而不博,三是满足简单,四是不求深入、浅尝则止。文中讲,作为教者,也就是我们在座的爸爸妈妈——教者必知之。要明白,要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还是拿学武术来举例,不是说把猴拳、马拳、狗拳、猪拳学会了,才是功夫。一门深入,才能百练成精。

我们讲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至少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喜欢读书,二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三是习惯一门深入地读书,这才叫读书的好习惯。否则整天看些晨报、晚报、八卦刊物、小道杂志,怎么能叫好习惯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仅限于让孩子看灰太狼、唐老鸭之类的,怎么能是好习惯呢?所以,不要自以为孩子爱看书、写不出东西来就很奇怪。爱看书、看好书、会看书(一门深入),写不出东西才叫怪。

----------------------------------------------

 

答疑时间:2012531日晚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