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讲评《第一场雪》(三)

(2012-05-16 16:57:31)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第一场雪》(三)



整理者:江苏-懿妈、上海-欧妈、浙江-寒梅

我们继续讲《第一场雪》,先看原文:

第一场雪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上一讲,我们讲了关于结构性与生动性的问题。分析本文后,得出的结论是:结构是严谨的——全文有“头身脚、帽衣鞋”,体现出了作文表达的清晰条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本文的生动性。作文的生动性,主要是从“六根六尘”来看。我们先来看第一对称段: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在本段中有色法、触法、意法。比如:

雪白白的——色法;

软软的——触法;

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意法;

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意法;

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意法。

当我们描写一个东西、一个对象,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觉、言之有意的时候,就有了生动。

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在这一段中:

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意法;

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意法;

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意法。

接着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在这一段中:

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色法与意法通用;

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意法;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声法与意法。

在这里,特别要表扬小作者的是:他写的雪是有声音的,文字是可以有声音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声,就把物体写活了。大家如果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的话,可以看第72页,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用“六根六尘”法写雪:

一、先用声法来写:雪花,一片一片飞落了下来,仿若一首妙曼的乐曲从天上传来。还可以写成: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境,竟然如此!

二、再用香法来写: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得就像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有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是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三、用味法来写: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四、用触法来写:小心翼翼地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现在你眼前,当你的手轻轻地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五、用意法来写: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的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仙神才可能用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能把人世装缀得如此华美。

通过学习、分析,我们可以说,孩子的这篇作文在结构严谨的基础上,因为运用了“六根六尘”,让雪有了形象、有了声音、有了味道、有了触觉,还有了意法。让大家从一个立体的层面来感受雪、观察雪,这样的雪才是立体的、多味的、复合的。这是作文生动性的源泉。

下面,我们就来对本文进行提升。我们做提升,不是说小作者写得不好,也不是说提升文就好到哪里去。提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一些技法,给大家更好地展现驾驭文字的方法。我们提升的原则,是透过原文的一些亮点,再把亮点扩大化。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技法上,而不是纠缠于文字是不是成年化,是不是很贴切。因为都是现场打字,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的原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雪,是从早上开始下起来的。灰蒙蒙的天,像一个大匣子突然打开了盖子,大把大把地往下倾倒着白花花的雪。落在地上的雪花,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大自然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来说明几点:第一点,孩子在原文中,运用了对称的技法,从早上、课间、放学和第二天来写了雪。但早上的雪有什么特点,课间的雪有什么特点,放学时的雪有什么特点,似乎表达得还不透。所以,我们在提升文中,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抓住人们早上匆忙上班、上学的特点,来反衬说明雪下得有点急促。从客观上来讲,雪下得并不一定急促,但正因为是早上,人们纷纷起来忙碌、工作、上学,主观上给人造成急促的感觉。这是大家要体会到的。我们要让早晨的雪、课间操时的雪、还有放学时看到的雪有特点,也正是因为有了急急忙忙的特点,所以反过来,我们有了三个对称的句式、三个驴头不对马嘴句,来更深入一步地说明雪下得急促。

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

关于驴头不对马嘴句,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还是参考《基础篇》中的“作文八法”。我们抓紧时间来看第二个对称段的原文: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我们还是承接前面提升第一个对称段的观点,要让课间操时的雪的特点更加鲜明一些:

课间操时,雪下得更大、更欢快了。天空中的雪花好像听到铃声一样凝聚在了一起,像一团团棉花,又像蒲公英的绒球。远处看雪像蒸成水雾,近处看雪又像融成水珠。雪花飞呀飞,飘啊飘,转啊转。雪花飘在脸上,落在手上,落在鼻尖上,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

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校园里处处热气腾腾。

在本文中,我们除了让雪的特点更加鲜明,除了运用对称句、对称词来增加文中的节奏感之外,还运用了一个“写冷以热”的技法——雪是冷的,那我们就反向思维一下,来写一些热。通过这样的比对,就给人以更强烈的感觉。其实,本段中还用了“回环”的技法——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回环”不仅是文字的技法,也是思维的体现。关于“回环”的技法的运用,大家可以参考《提高篇》中的第九章:乾坤颠倒

我们下面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既然雪可以“写冷以热”,那不妨再来个“写白以黑”。孩子原文中写的是白,我们还可以逆向思维,来写一些黑的。可以这样写: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着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大片的白色里,还有树枝画出来的斑驳,还有栅栏勾勒出来的线条,还有高低不平的草丛点染出来的偶尔的黑,让雪景多了几分层次,像黑白相间、浓淡相渗的水墨画一样。

关于“写黑以白,写冷以热”的技法,大家可以参考如下:
一是《基础篇》中的《清凉古道》与《冰雪北海》的讲解;二是《提高篇》中第四章
反差对比,红烧肉大白菜的技法介绍。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个对称段的原文: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同样是坚持上述的原则,要让停后的雪的特点更加突出。我们在这里就假想:这时太阳出来了,是雪过天睛。可以这样来体现: 

第二天雪停了,风驻了,太阳出来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白皑皑的大地上,画下的美丽的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我们再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升文:

原文:

第一场雪 山西太原 三年级 刘芃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第一场雪,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提升文:

第一场雪(非常老师修改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雪,是从早上开始下起来的。灰蒙蒙的天,像一个大匣子突然打开了的盖子,大把大把地往下倾倒着白花花的雪。落在地上的雪花,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挡不住雪花。大自然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下得更大、更欢快了。天空中的雪花好像听到铃声一样凝聚在了一起,像一团团棉花,又像蒲公英的绒球。远处看雪像蒸成水雾,近处看雪又像融成水珠。雪花飞呀飞,飘啊飘,转啊转。雪花飘在脸上,落在手上,落在鼻尖上,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

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校园里处处热气腾腾。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大片的白色里,还有树枝画出来的斑驳,还有栅栏勾勒出来的线条,还有高低不平的草丛点染出来的偶尔的黑,让雪景多了几分层次,像黑白相间、浓淡相渗的水墨画一样。

第二天雪停了,风驻了,太阳出来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白皑皑的大地上,画下的美丽的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这就是我们这里今年冬天下的第一场雪。

我们再来补充两点:第一点,我们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升文的主题:

原文——早上的雪;提升文——早上的、急促的雪

原文——课间操时下的雪;提升文——课间操时欢快的雪。

原文——放学路上的雪;提升文——放学路上黑白相间的平静的雪。

原文——第二天的雪景;提升文——雪过以后太阳出来的雪景。

总体上看,提升文中除了有大家要体会到的“对比反差”的技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让雪的人文特点更加明显。还是我们以前曾经多次讲过的:从来没有一篇作文是单纯写景的,也没有一篇作文是单纯写情的,好的文章总是要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说句玩笑话,大家回顾一下年轻时写过的情书,或是收到过的情书,不都是:苍天啊,大地啊,我是多么地喜欢你啊!苍天啊,大地啊——景;我是多么地喜欢你啊——情。所以,没有单纯写景的作文,也没有单纯写情的作文。这是我们对于全文补充的第一点。

有书的朋友来看一下《提高篇》中第45页的画解古诗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勾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我们可以看到本诗中,多少、远近、高低、黑白、有无的对称。那么,在本提升文中,除了看到句子的对称,还要看到其它的一些对称。第一个对称段“急促的雪”与第三个对称段“静怡的雪”是一个对称;第二个对称段“欢快的雪”与第四个对称段“平静的雪”也是一个对称。动与静、明与暗、黑与白,以及点、线、面的构图,让画面呈现出了一种美,也呈现出了一种情。这种美、这种情,是立体的、多层面的。这样还怕写不出字来?还担心写不生动?那是没有道理的。

今晚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讲评时间:2012515日晚上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