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校园绿起来了》(二)
(2012-04-23 16:53: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讲评 |
整理者:深圳—泰然妈、北京-夏莲
上午,我们通过四篇小作文与一篇大作文,来讲明了“小作文、大道理”与“大作文、小道理”的关系。我们选用的比较对象,大体上都是讲春天的到来。因为比较很直观,所以结论也很直观。再来强调一下,不管是小作文、大道理,还是大作文、小道理,其实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作文基本的表现方法是一样的,只有深浅偏圆的不同。在小作文中,我们要讲一个道理,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大作文中,我们还要讲一个道理,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无论是麻雀还是骆驼,都要有“五脏”。
关于《春》这篇大作文中的“头身脚,帽衣鞋”,大家还可以对照着书来看一下,里面讲的比较详细。我们上午是从小作文大道理,讲到了大作文小道理,这是我们上午讲的主题。
下午我们倒过来,我们从“大作文小道理”,过渡到“小作文大道理”。我们就来讲评这篇作文《校园绿起来了》,大家先看原文:
《校园绿起来了》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
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作文的题目是《校园绿起来了》,这个题目就是本文的主题。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这是本文的头。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除了内容上各有侧重以外,还有一条主线就是结构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其中结构又是重中之重。我们讲过,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这是一个基本的架构。我们还讲过,作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没有“帽”,送出去当被告,讲的就是头与帽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小看。
本文的主题是“校园绿起来了”,所以本文的开头,就讲“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可谓开门见山。
来看全文的脚:“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去头,去脚就是身子。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一个对称段是讲的台阶两边的绿,另一个对称段是写的日新楼前的绿。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绿。小作者在本文中,选用了两个角度写的绿,所以可以说结构是严谨的、内容是丰实的、角度是多样的。但是通过结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小小的硬伤,既然前提写的是绿,那么在头的部分,有一句话“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讲到了“花的世界”,而在本文的身子中,并没有讲这个“花的世界”与“绿”的关系,所以这“花的世界”,就显得多余,要么去掉,要么就要写出花与绿的关系。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了一个观点,要为主题服务、结构完整就要:字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落服务、段落为主题服务。而这一句“花的世界”没有服务到主题,所以就有一点问题。
我们刚才从结构上来分析,看出了一些小问题。我们再从六根六尘上来分析。“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
“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这是一个意法。意法是什么?就是想象、就是比喻、就是拟人。再看下一句:“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也是一个意法。由此,我们也可以分析:
在第一个对称段中,小作者是通过两个意法、两个对称块的形式展开的。一个对称块是爬山虎和大叶草睁开了眼;另一个对称块是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葵树。因为有了意法,所以在本文的这一段就显得生动了许多。
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日新楼前”也是一个意法——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所以讲本文写得生动、形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运用了六根六尘中的意法。在作文中,意法的运用相当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是刚刚学习作文的小朋友,有一个笨办法叫“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比喻”。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就讲了一句话:“作文失去联想,文章将会怎样?”就是这个意思。有比喻、有意法,才形象生动。我们来小结一下,本文中除了“花的世界”有一点硬伤外,作文写得相当生动,也特别有意境,尤其是“小眼睛”、“小脑袋”还有“比赛”,都写出了童言真趣,非常棒!堪称一篇不错的文章。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是要如何使这篇小作文,往上有一个提升。这个提升,不能说是提升的效果就比作者本人的强,我们只是单纯的从文字上去体会、学习小作文是怎么样变成中作文、大作文的。在此之前,大家一方面要去比对朱自清写的《春》;另一方面我们在这里再讲一个大作文,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我们讲了一个片段,也就是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的场景与我们要讲的正文物趣上,有相同之处。我们来看看大作家是如何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我们就简单的讲这个片段,细致的大家回头去看书。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有色有声、有高有低;有动物、有植物;有动有静、有急有缓。所以这样的一个立体的表达,就显出了百草园的春意盎然。我们讲过《春》,在这个“春”里也是有声有形、有香有触、有动有静、有大有小,这样的手法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讲大作文就是写的多一些、用的多一些,小作文就是写的少一些、用的少一些,就如盖房一般,大作文盖二十层,小作文盖二层,但施工队伍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就本着把小作文变成大作文的原则来提升。
原文:“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我们先做简单的处理,改成:“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显得简洁明了而不拖泥带水。
下面的原文: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这一句,我们用扩句、对称句的形式来展开。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像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英武的葵树也醒了,它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他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
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枝,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地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蛋,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把原文中“花的世界”这样用上:
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儿开一堆,那儿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最后我们来看脚,原文是:“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我们画蛇添足地来增加一些技法的成份: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
最后来看一下全文
《校园绿起来了》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步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像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英武的葵树也醒了,它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它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枝,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地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蛋,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儿开一堆,那儿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下提升后的全文。
首先,原文作者的亮点是意法,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所以我们就本着尊重原文、尊重素材、尊重作者思路的前提下来提升、来发扬光大孩子的亮点,这是我们提升的基本前提。
其次,在本文中,作者的意法运用得较多,言之有色、言之有意。我们在提升中有意识的加上了声法,比如:树叶哗哗的响声,还有上课的铃声,都让文字有声意。这样文章就又生动了一层,同时我们还强化了对称句,用对称的形式展开全文,就有了悠闲与吵闹、红与绿、粗大与细小、高与矮等对称性的思维及句式。通过对称、对比,就有了明显的比较。
第三,我们在这里还运用了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把大树与红花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安排。这个技法我们前两天讲过,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里,也不断地唠叨、重复,希望大家下来看书去体会。在本文中,讲了树的绿、花的红,一开始是分别讲的,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组装一下,再来写红与绿的关系。不仅增加了字数,还让文章有了一个统一的画面美。
我们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让大家消化。比如小孩与爸爸在一起,可以这样写:“爸爸拉着我的手,我很矮,爸爸很高,我的矮在爸爸的高面前显得更矮,爸爸的高在我的矮面前显得更高。”把单独的我与单独的爸爸整合在一起、对比在一起,就又有了一个新的画面。
第四,在本文的结尾:“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这个技法,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第二章,有系统地讲解。希望大家手里有书的,结合本文去学习,体会。
-------------------------------------------------
讲评时间:2012年4月19日下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