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讲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上)

(2011-08-26 10:59:27)
标签:

杂谈

时间: 2011825日下午

整理者:江苏-懿懿妈(645082779)、北京-虎妈(904080006)、劳碌马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议论文。几天来,有朋友提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提出来要讲一些高年级的作文。我们的回答是:作文的写法没有什么高年级低年级之分,我们作文的教法只针对问题,不针对岁数,也不针对年级。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说大家心里对作文的看法,还有高年级与低年级的之分,那么说明,还是没有看透作文的本质;第二个问题:有些朋友提出,是不是我们的作文讲评、作文技法适合散文与记叙文,而不适合于议论文等别的文体。我们的回答是:如果大家明了了作文的本质,可以说写作方法是不分文体的。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作文观,散文与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写法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议论文,来证明我们的说法。其实,如果大家手里有书的话,看一下第37页,名字叫《自主学习》,这其实就是一个议论文,还有第182页《宽容是一种美》也是一个议论文。那么,我们今天讲的,也是一个议论文。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开学是初一的孩子)写的作文,那就是我们四群北京—虎妈的孩子写的。

我们就开始。还是借我之手,请虎妈来为我们讲对孩子作文的辅导过程。我们先来看虎子的初稿(请大家还是养成一个习惯,注意把原文贴在自己的文档上这样可以方便的比照我们来看原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虎子—新初一学生(修改前)

人要发挥自己的才干,才会被重用。一件物品应该充分地发挥它的效能,才能产生最好的效用。如果一个人不发挥自己的才干,一件物品不让别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那么不管是人还是物,都会一事无成。

这就好比一个人精通数学,但他却去写小说,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写不成一部。如果让他继续研究数学,他可能会成为一位数学家。又好比一个手电筒,当一个装饰品,它可能很快被遗忘。如果它去黑夜里发光,就能照亮一个人回家的路。所以,人要尽自己的才干,物要尽自己的用处。

刘备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是,最终他用自己的仁义统治了一方。他三次出访孔明,最终孔明被刘备的仁义打动,当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的建立出了一份力。这完全是因为刘备发挥自己仁义的才能,打动了孔明,让孔明为自己出谋划策。孔明原来是一位隐士,才智过人,刘备用仁义把孔明打动以后,孔明用自己的才智,思考出众多的计策:草船借箭、空城计、木像退司马等等,孔明在蜀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让千年后的我们也佩服当年的他。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干加潜能,才能干出自己的一番大事业。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干错了行业,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

这是孩子的初稿。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虎妈的辅导过程:这篇作文是上学期期末,虎子在课上写出的一篇随堂作文。之前,我让老师帮忙看了一眼,老师说大的框架都有了,只是语言方面缺乏对称,文字读上去不是很美。所以,后面我和虎子修改的重点就是在这个对称上。

因为之前,老师讲过的低年级孩子的作文多一些,这些孩子家长的辅导过程也写得相当详细,相当精彩。但是,我家虎子再开学就升初一了,之前孩子的学习习惯非常独立,奥数这类的东西从来不用我辅导,我也辅导不了。我们国学群里老师讲过的内容,我都会下载课件给他看,他也看了一些,他说对他有帮助,但是不喜欢和我讨论。他写作文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思考,不要别人帮忙。所以,我说,我现在已经是被人称为“老妈”的人了,我很羡慕那些现在仍被孩子们视为“圣母玛利亚”的妈妈们,希望你们珍惜现在,好好陪伴孩子,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因为上面的原因,这篇作文基本都是虎子一个人在改,改了以后我再看,偶尔发现我给他填上一句啥,他也总是想办法去掉。最后一次两人坐到一起,发现还是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很难说到一起去。无耐时,我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因为本身我不是很擅长这种命题式的议论文,又因为虎子比较有主见,所以我辅导的过程很艰难。这篇辅导过程几乎没什么内容,很抱歉。

以上是虎妈的一个心得。看到这里,我心生感叹。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讲扶上马、送一程。“送一程”的前提是因为有了“扶上马”。我们有的妈妈担心:我这样扶啊、扶啊,孩子会不会有依赖感啊?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这个不包括爸爸们)在喂孩子奶,但孩子不会永远喝奶;再大一点,我们会喂孩子吃饭,但孩子不会永远让我们喂他吃饭;再之后,我们扶着孩子走路,但孩子终于有一天会独自行走。我们现在用眼光扶着孩子,那是为了他有一天能独立行走于江湖。这两个关系是辩证的,假如现在不扶,将来就不好扶了;现在扶好了,将来就有所立。 同样的,我们也要讲:亲子作文不是“亲自作文“,是通过” 去帮助孩子去。亲与作的关系,其实就是扶上马,送一程的关系。 亲子,就是扶上马;作文,就是送一程。这个关系,我们明白了吗?

所以 虎妈的心得里有一句话:该扶的时候扶一下,不该扶的时候就不必追——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让孩子保持他自己的个性。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的过程(作文的正文用绿字来表示,虎妈的心得用粉字来表示):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修改后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优势,创造辉煌。人要使自己的才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同样的世间万物都应该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发挥自己的才干,事物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被人认识它的功效,那么不管他(它)是什么,他(它)都不可能拥有辉煌的成就。(总觉得这个作文立意写得不是很明,就是作文大厦上的霓虹灯,不知该放啥颜色好。虎子自己的眼界决定了,他不会从一个伯乐的角度来写如何识得“千里马”,让“千里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是从自己身的角度来写的,这是全文的帽子——顺应自然,发挥特长,创造辉煌。感觉是有点大了。)

这就像鸟儿用翅膀飞上蓝天;鱼儿用月牙形的尾巴在水中畅游;小树用自己嫩绿的叶子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光照亮人们回家的路;人们也用自己无比智慧的头脑学习,创造出了无限奇迹。(这段是后改的,为了体现对称句,但是感觉是不是有些散乱?)

假如不是这样,一个人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与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这段是为了和前面那段呼应一下,做一个对称段,前面是从正向说顺应自然、发挥特长的重要,后面是反向来说)

古往今来,有无数贤者用自己的才能创造了辉煌,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是,他有着无限的理想,他发挥了自己仁义的才能,以仁义来复兴皇朝。他三顾茅庐请孔明,最终孔明被刘备的仁义打动,当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完全是因为刘备发挥自己仁义的才能,打动了孔明,让孔明为自己出谋划策。(这段和后面那段,原本是一段,我建议他分了来写,也成了对称段,其实如果举一个古代的例子,一个现代的例子,那就更好些,但是,我和他都觉得很吃力,想不起来)

孔明原来是一位隐士,才智过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刘备用仁义把孔明打动以后,孔明用自己的才智,思考出众多的计策: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充分发挥了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让千年后的我们也佩服当年的他。(这里的木像啊,奇思这些个句子,是因为老师第一次看的时候,提示了一下,这里可以用对称句,老师给写了两个句子,很好,但虎子没采用,自己又去捧着《三国演义》,看了半天,写出这么几句)

所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优点才能成就辉煌事业,世间万物只有顺应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身价值。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发挥自己身优势,那么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最后这个脚,也算落了,那个意思谁说,如果不发挥特长,你就是有实力(是棵大树),成就的事业(长出的这个枝),也不会辉煌(永远都是细的)。但就像全文一样,总觉得缺点东西,没有主心骨的感觉)

对于这种议论文的写法,不是很熟悉。我翻了翻《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再第182页,有一篇《宽容是一种美》的讲评,发现那个小作者,是用两个小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写的很生动,也就是议论文立也可以写故事,用故事来说明。希望以后虎子能够多看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也希望老师指点一下高年级学生,如何写好议论文,谢谢。

以上就是修改的过程及修改后的作文。我们开始讲评,先讲虎妈的辅导。从虎妈的辅导来看,有两个地方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是心态;一个是“学”态。心态怎么讲?别看虎妈在群里风风火火的,但是育人抚孩,心态是相当的平和,不急不燥、不温不火。没有能力用手扶孩子,就用眼光去扶。扶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表扬、鼓励、要慢。第二是“学态”——学习的态度。不会的、不懂的怎么办?要去书里找答案。今天,也看到群里有朋友问怎么办?怎么办?虎妈对他们讲好好地去看博客,静下心来去看。想来,这不仅是去帮助别人时说的一句话,这也是虎妈“学态”的一个写照。大家手里有书了,去想一想,有没有虎妈这种学习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其实,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学习的所得是有限的,但学习的精神,它的价值是博大的;探索的所得也是有限的,但探索的精神是可以光大的。

我们来看原文与修改后的文章相比,好在哪里?其实这个答案,不用多说了——好在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因为有了对称,所以就上了一个档次、一个台阶。前一阶段,我们反复地对大家讲:要去寻找对称。当你的作品有一个又一个对称的时候,文章就上了一个档次。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就发现了对称的妙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可能大家没有发现的,但虎妈已经讲到的两个对称段:一个是古人的、一个是诸葛亮的,人尽其才的例子。两个对称,就一下子显出了文章的丰满及说服力。

我们先来从局部看一下文中主要的对称:这就像鸟儿用翅膀飞上蓝天;鱼儿用月牙形的尾巴在水中畅游;小树用自己嫩绿的叶子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光照亮人们回家的路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考出众多的计策: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我们是不是感受到,对称对于本文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大家通过比对原文与修改后的作文,我们就来小结一下对称在本文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语言的生动性。原来是一句、一句的,现在是成双配对的;第二个作用:文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第三个作用:多角度地来说一件事,这样就显出了文章的丰满,也就是刚才有妈妈讲的大气;第四个作用:这个对孩子来讲,是最需要的——就是字数。在书里面,我们就讲:作文就是文字游戏,就是一个凑字的游戏。但凑字也要有一些技术含量。因为有了对称,所以原稿与现稿,字数上就多出了不少。这个,想来对孩子有诱惑力的。呵呵,对不?

好的说完了,我们就要说问题。这个问题,有些妈妈看出了一些苗头:感觉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有一些别扭、有一些牵强。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硬伤。什么硬伤呢?——题目的硬伤或者说是主题的硬伤。从小作者写作的基本功来讲是没有问题的,自学的能力、自主的能力、文字修辞的能力都不在话下,是一个高才生。但这个硬伤,是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那就是题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讲,说什么东西都是借物喻人,没有说借人喻物,换句话讲,应该是借物尽其用来说明人尽其才,而不是借人尽其才来说明物尽其用。正因为小作者紧扣了这个题目,所以最后的落脚点落在了物上。这样,我们在前面讲人的时候,讲得很精彩,在讲人的时候,嗓子跟虎妈一样的高调;但在讲物的时候,就像病虎一样的低调,所以最后的结论: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那么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突的一下子,把我们从引吭高歌中拉回到了国际歌的沉闷之中。能感觉到吗?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把这个硬伤(这个题目)换一下,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样就好办了。我们在文中就有了顺序。以物喻人:物是低调的,人是高调的;物是写在前面的,人是写在后面的;物是作铺阵的,人是作结论的。比如,我们这样调整一下:物不能尽其用,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人不能尽其才,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两个对称块,把物放在前,把人放在后,借物喻人,这样效果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