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讲析(4):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011-02-28 20:07:38)
标签:
经典散文国学柳宗元杂谈 |
分类: 国学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前面讲的是近境,是细观。这句讲的是远景,看潭的西南方向,什么叫斗折蛇行?深究过没有?
作者要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朝西南望去 只见波光鳞鳞,有如北斗星。
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斗折蛇行。看看,这个关系。这个比喻何等之美,何等之妙!
这个道理,我们不明白,我们再讲一个比喻,比如我们从远处看一个湖,我们看到是不是水,根本看不到水,看到的是象一面镜子一样的东西,但据常识,我们知道那是湖是水,所以这里,作者不直讲是溪水,而是讲,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个描写多精确。
其岸势犬牙差互。再说到这个溪水的两岸,什么叫差,就是参差。但这里,就是要理解,一个“差”字、一个“互”字,长中有短,短中有长,叫互。
最后一句: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嘛!一定要读出来,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我们学过一首诗,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个不可知其源。就是这个意思。陈子昂说的直白率真。柳宗元不一样。是隐隐的,淡淡的,说而不说,不说而说。
现在来看,这个小文章,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为什么讲这是心之游记呢!下面这一段就讲的更清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近的看了,远的望了,这个时候作者就想了。
四面竹树环合。什么叫环---一个圈,叫环。合呢,就是处处相连,叫合。这个环合,用的也是那么的巧妙。这个细微要要体会,这也是为什么先前要伐竹取道的原因----是因为环合。一定要体会到深意。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是寂静,寥是空旷,这个细微也要讲。中国字,要深入学,就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解。神,何谓神。不是神仙的神。我们讲集中精神,就是这个神。通俗的讲,叫是心。心神不定,心就是神,神就是心。不是心脏的心,心脏是不会有凄凉的感觉的。
骨寒是真实的,我们讲是寒风刺骨。
悄怆幽邃。这四个字,不能放过。悄就是悄悄的,怆就是隐隐的。幽就是慢慢的,邃深深的,深的说不出来的。这就讲透了,那种心神之凄凉,是悄悄的,隐隐的,幽幽的,密密的。
我们一开头讲: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个水的清冽 就是作者的纠结之处。
被贬之后,本想有清净高洁之心,但这个清洁高洁之心,还是免不了有一点点隐隐的痛,悄悄的凉在里面。但好在,这种心之业。一下子让作者警觉,作者当下放下。于是----
于是记之而去。因为触其境,生其情。所以,离其境,就离其情。这个游记,是身之游更是心之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