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妈们讲论语---夫子也是很世故的(之一)
(2010-08-12 10:53:26)
标签:
国学 |
分类: 国学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我们看论语,首先要知道做人之道,这是看学论语的一个前提
个人认为,论语,孔子,是教我们做人的。老子庄子,是教我们为圣的;佛,是教我们为仙的。当然,要是读书的境界再高一些,那就如金刚经所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读论语,读老庄,都可以让我们成佛。这也是仁者见到仁,智者就见到智。
我们现在理解夫子讲的信是什么:信,是诚信,但这个诚信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这句话里,夫子是以义为标准的。那么义是什么?义者宜也。就是适合的,圆融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 。
换个说法,我们可以说,信,与朋友之间讲信用,是不能说大话的。 一定是义 ,一定是宜,一定要合适。做不到义,接近于义。也是很高的修为了。
比如,你没钱,朋友向你借一百元钱,你说没问题。这就是不宜了。你说有,但做不到,这是大话,是空话。如果你现金几百,朋友跟你借一百,你说不借,也是不“宜”了。
所以夫子说,守信,诚信,讲信用。接近于宜,接近于义,言可复也----说的话 就可以兑现了 。复,直译,是重复。你说的话与行动是重复了,就是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是一种态度,没有固定标准的,勉强说这个标准,那就是礼。人处世为人的态度,能够接近于礼,那就远离耻辱了。我们要完整的理解这个恭,这个礼。为人处世,不恭不礼,那就是“野”,是没有教养,但如果太恭太礼,做过头了,那就是“史”,是僵化了,是学究了。都会让被人耻辱。比如第三章里,夫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意思是对君,尽礼了,过份了,就是诌)也说过 如果恭过份了,礼过份了,没有人格了,就是谄了,就是拍马屁了。
我们想想,交朋友或是与上司相处,甚至夫妻之间。是不是要恭敬,要相互敬爱,要彬彬有礼。但如果过了头,那就不好了 。 但如果不尊重别人,不尊重朋友,不尊重上司,不尊重另一半,也是无礼了。看上去是对方受辱,其实,你不也一样受辱?给人白眼者,必遭人眼白嘛。
相反,你做过份了,恭的太“躬”了----腰都弯了,人格没了,自尊没了。那也是自取其辱。
第三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夫子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义,什么叫礼。
因,是动机。 大意是如果你做事的动机。是为了亲人。那也是值得宗仰和推崇的了----亦可宗也 。
夫子是不排除人有私心的。这是夫子的伟大,承认本性之存在,不是假圣人。
什么叫因不失其亲?举个例子来说,下大雨了,你有一把伞,
一个是领导
同样 ,一个外人掉进水里,家人掉进水里。先救谁呢?因不失其亲,道理是不言之明的
同样,一口饭,一个家人,一个外人。谁吃了生,不吃了死。先让谁吃?当然是家人。因为这是人性。 (未完,接下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