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非常功夫作文
非常功夫作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702
  • 关注人气:8,1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慎终追远----让孩子也负起自我的责任吧

(2010-08-05 15:04:35)
标签:

国学

分类: 国学

    记忆里,回到祖籍的老镇,会远远的看到一个大大的牌坊,上书四个大字“慎终追远”。旅游时,进一个有名的祠堂,也会在牌位的正堂,见过这四个字。虽然那个时候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含义。但因为和老镇有关,因为和祖先有关,所以,这四个字仿佛是一句有神力有灵性的偈语一样,让我不敢轻视与亵渎。

    后来,在论语里,找到了它的出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再后来,这四个字,正因为它的神秘一直让我有破解这一神秘的欲望。再后来,从佛经的理义里,我认为得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很多解释,大约有三:

   一说“孝”。孝敬现在的老人,尊重过去的先人 ,这样社会的民风就会淳朴纯厚了。

   二说“往”,境界略大一些。我们说的“向往”二字。表面上看,是针对未来。可是真正的本意是过去看。往者--过去也。如果我们学习先人质朴,追逐先人古实遗迹,不偷机,不取巧,民风自然就会厚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的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民风就越迷乱,道德越沦丧原因,人的互信少了,人情淡了,味道没了)

   三说“因果”。有句俗话 叫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春天种什么秋天得什么。这春就是远,这秋就是终。可释为:要想到得一个“慎”的结果,那就要去追思“远”的因业。用佛理来讲:凡人惧果,圣人畏因。今天的果,是因为前日的因。恶果是因为有恶因,善果是因为有善因。所以,圣人怕种下恶因,时时处处事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凡夫俗子,不怕恶因,却惧恶果。起邪念,做邪事,死到临头,方抱佛脚。

    我们常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是真实不虚的。

    当然,个人认为,世尊讲的是成仙之道,老夫子讲的却是成仁之道---仁者人也。夫子在论语不少地方讲,人命不用算。恶因有恶报,善有善报,何用算?算何用?。抱怨说时运不济,机会不好,机运不好。只是看到了果,而没看到因。

    我们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讲,也要有慎终追远的态度。不少孩子长大了,对父母不孝;过去学习很好,长大了却一事无成;小时人很聪明,长大了却常做傻事。为什么?我们不仿追追“远”的原因,就可以得到终的结果了。不用算命,叫三岁看大。小孩子怎么教育怎么启蒙的,长大了三十一立了---有出息还是没出息,能成才还是不能成才,是能人还是庸人,八九不离十。

    我们还用句话 叫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也是此理。教育孩子,无论是才教育还是德才教育,不能只求果,不追因,更不能偷机取巧巧言令色。

  回到论语的这句话来,一则是劝人尽孝,二则是追求古人迹风,三则是惧恶因,求善果。我认为三种说法各有各理,没有定法。劝人向善,都是善法。是善法,也就是佛法。不管怎么样,民德厚了,社会好了,也是孩子们的幸运。

   慎终追远 ,可以直译成:为了得到好的结果,一定要追思一下先前的因业。这样社会就安定和谐了

   我们再结合这一大章而说,这一章是学而,是讲学习的 ,如果我们全章都通透了 我们就知道 孔子教我们的学习之道不是学课之道,而是做人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