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才是最高的学问》
论语的第一章是学而,为什么是学而?第二章是为政,为什么是为政,第三章是八佾,为什么是八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引用文章一开头时讲话中的前两个字。比如第一章一开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章一开头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第三章一天头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后的章节也是同理。
第一章“学而”其引申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围绕学习来讲治学的目的态度宗旨和方法。
这一章,龙爸以为最需澄清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学什么?很多人会偏重于理解为学数理化或者是琴棋书画。这样理解未免有点狭隘。总的来说,学什么就是指学做人。如果把数理化或琴棋书画理解为术的话,那么学好这个术是不难的事----只要下够足够的功夫就可以了。而学做人,却是一个道。道就不好学了,很多人穷其一生,被窝里放屁---能文能武(闻捂),但终了做人还是失败的。所以孔老先生把做人看成是最深的道和最高的学问。术可学成而道却难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各位切莫把人情世故看俗了)
所以孔老爷子并没有把数理化的术看成是第一位的。有话为证:
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么意思,龙爸就不咬文嚼字了。但大意是:在家要会侍候父母,在外要学会尊敬兄弟----从这里看,孔老爷子还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地,因为他并没有提到尊敬姐妹。所以龙爸且把思想也与时俱进一下,现在引申为,在外要学会尊敬别人。然后,说话办事要严谨而守信,不做势力小人----对有钱人也好没钱人也好有势人也好无势人也好,要有一颗平常的仁爱之心。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两句话最为重要。意思是,能把以上的话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文了-----可以理解成狭义的文化知识了。
第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就是看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要有惊喜和兴奋-----这即是“学而不倦”的意思,也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
然后,侍奉父母要尽其力,为有贤德的人做事在竭其心----千万不要把君理解成君王----孔老爷子还没有这么势力。然后是与朋友交往要一言九鼎,驷马难追。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两句话也非常重要。意思是,如果能把上面的话实践了。虽然没学什么棋琴书画,那我也认为他是有学问的了。
说完这两句话,龙爸就有感慨:现在的小孩子们,可能样样功课都是优异,可能在学校里在老师面前是个好孩子。可是在家里,对父母对爷姥,性格怪得不行,与其它小孩子交往,也是自私乖戾,不懂一点谦让。如此下去,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所以,孩子们懂得了父母的苦心孤诣,学会与朋友交往的诚信之道,明白与兄弟姐妹如何相处。知道对什么样的人都一视同仁-----用孔子后面的话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应该练达人情,洞明世事的一个通道。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大家”,采访的全是国内响当当的院士级人物,龙爸在里面感动的不仅是他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为人-----真正的学问大家,真正的道与术结合的大家。
|
|
|
后记,如何教孩子学论语系列,是早在04年,孩子还读小学二年级放假的时候,边教她边写出的一点心得。那个时候只教了前三章---学而,为政和八侑。现在扒出来,供大家分享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