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反目犹如“同床异梦”
(2013-11-15 15:37:39)
标签:
时评(已发表)杂谈 |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常被赞美为人际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譬如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然而,就是这种世间貌似最纯洁最高尚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也发生了变异,将原来的面纱掀开,转变为世俗的交易。
最近有报道称,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11月14日《南方周末》)
这样的学术举报,不仅使导师丢了颜面,因为好歹是个院士、博士生导师,院士都这么搞了,大学里的事学术上的事就不言自明了,而且作为举报者的学生,自己承担着道义上的风险。这就意味着学生与老师为敌,那点多年的关系也就彻底断裂,从此宣告结束了。
作为学生兼助手的王宇澄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举报自己的导师?原因很简单,是导师“亏待”他了,并不是出于良知道德的层面。假设说王院士多给学生一些“关照”,搞一搞“礼尚往来”,学生就不会这样昏了头,惹出“事端”,搞什么学术举报。
依照鄙人的猜想,一开始这对家门师生就有不同的打算,怀有不同的目的,或者说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导师,用学生处理论文的事比较方便,学生不仅听话而且成本低,不会有什么风险。鄙人的一个熟人,他的孩子做研究生,自己学术上的事不好好打理,花很多时间给导师做赚钱的项目,每天熬到深夜,苦不堪言。导师给他的回报是什么呢?就是区区几百元的生活费。研究生,其实已经沦落为一个导师的高级打工仔。作为王学生,开始忙着给导师搞所谓论文的时候,肯定心里也不爽,但考虑到日后可能得到导师的“关照”,就心甘情愿地做了。
目的不同,结果有异,导师当了院士,而为之立下“汗马功劳”的学生遭遇冷遇,能不出事吗?看来王院士还是一个书生,没弄明白其中的要害。时下的贪官,对行贿的总是要给以好处的,不然就会暗藏杀机。一些贪官,就是没有给行贿者办事,结果被举报,吃了大亏。如果王学生得到好处,比如说顺利地晋升了职称,“合理”地谋到了一个好职位,又拿钱又出成果,还会翻那些旧账吗?我想就不会了。他不会有这么蠢。他知道这是社会潜规则。但有意思的是偏偏碰上王院士这样的“书呆子”和技术官僚,不明事理,不给“回报”不说,还给刁难。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他能不举报让你出丑吗?
事实上,在世风日下的时代,这样的事一开始就是同床异梦,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王院士可能也知道,因为之前他带过的研究生也就借此出来搀和,说是这样的事以前就有了。说白了就是利用学生“抄袭论文”。只是,之前的学生们出于其它原因,忍气吞声,也就隐瞒下来了。正因为如此,王院士才屡屡如法炮制,不想这次闹出了乱子。
如今的师生关系,好像只有利益维系,没有了真情。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不仅仅是从道德风范、人格魅力这些传统的精神层面,或者是“才高八斗”的学人本色,而是有着“投桃报李”的世俗要求。导师对学生的呵护,也不再是“传道授业”般的真诚,而是有着利益的纠葛。当导师们都成了老板,学生就成了打工者,哪里还有什么为人师表?学生渴求知识的美梦,也就此打破。维系师生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此化为乌有。
有的评论把对院士的举报,说成是捍卫学术尊严。我想这种认识有些不靠边,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如今,哪里还有学术尊严?那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多少是真材实料?学生抄袭也就罢了,连大学领导、教授也抄袭,你能捍卫得了?再说,王学生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和精神?假如他有那么高的境界和精神,一开始肯定不会参与抄袭,或者就坚决拒绝了,而不是要等到“黄瓜都凉了”的时候才举报。他的举报,简单的说就是泄愤和报复。
这样的学术举报,反映出师生关系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说不上谁比谁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