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获奖给短篇小说创作带来活力
(2013-10-11 21:09:37)
标签:
随笔文化 |
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被成为一个最热的人选,大约非他莫属。结果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各种推断猜测才尘埃落定。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这样常常给人意外。
对于门罗,中国读者是陌生的。因为她的小说被翻译成中国文字得以出版和发表,据说不多。这么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没有受到中国图书出版界和翻译界的青睐,不知是她的作品在中国没有市场赚不到钱,还是别的什么因素就不得而知。读者对她的信息较之于村上春树要少得多,或者完全可以忽略。不然,宣布她获奖,很多读者都感到错愕,不知这名加拿大的老妇文学成就几何?
好在时下资讯发达,一获奖有关门罗的信息就详尽地被披露,也是就可以全面地了解门罗。报道介绍,门罗(Alice
对于门罗的获奖,我以为中国作家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思考的。这些思考可能就是目前中国作家最容易忽略的,甚至“看不起”的。
之一,我们更应该关注短篇小说的创作。时下,在中国作家之中,最投入创作的就是长篇小说了,有报道说一年出版数千部。而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出版,一般都不在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即使是作家,真正的心思是花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以创作出长篇小说为为最高成就。短篇小说的创作,常常是创作长篇小说之余的调整。翻开作家们的介绍,无疑不是以长篇小说为荣的,不管长篇小说写得如何。而再看看门罗,一生才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也就是说,她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就是放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和中国大部分作家的创作恰恰颠倒过来。而且写的也不是什么大题材主旋律,是家长里短,小题材小构思,写作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早期创作中,是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到后期,则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门罗的小说并不特别重视情节,更多是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这也表现了她想表现的观点:看世界,或许有新的角度,文学就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她曾经在一篇散文中介绍读小说的方式,说:“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她对社会的独到观察,然后用短篇小说这种形式表现,而不是长篇小说。所以在短篇小说普遍地位低下的欧美文学界,这个终身成就奖颁给她让一些人惊讶,但更多的人对门罗获奖的感受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值!”
之二,文学创作不能急于求成,是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这是门罗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的。门罗在接受一次采访说:“我其实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也就是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一炮打红,并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此时的1968年,她已是三个女儿的母亲。这部作品,花了近20年的时间,而且“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50岁之后,这个女人才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爆发出惊人的创作力。不过她写的都是她30岁到50岁期间历史背景中发生的故事。1978年,她的另一部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再给她捧来了一座总督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每隔4年才出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因此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名誉。
门罗的成功,用中国话来说,叫做大器晚成、厚积薄发。没有她对文学的坚持和热爱,我相信她走不到今天。想想,在中国作家中,有谁用20年时间写一本短篇小说呢?这样的创作时间和效率,就是一种折磨。即使是写一部长篇小说,也就二三月,短的一个月,绝对高产。就连德国汉学家顾彬对这样的高产质量如何,也提出过质疑。门罗在接受中国《世界文学》采访时曾说:“如果我二十五岁时就通过出版小说迅速证明了自己,那说不定倒是件糟糕的事情。”这个假设应该没有错。对于小说创作,急功近利是隐患。一些作家,开始势头很盛,但后来就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了。门罗的对短篇小说的热衷,可以源自一种信仰。只有这种信仰支撑,才孜孜不倦地潜心于短篇小说创作,百炼成钢,登顶世界文学之巅。
每一次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都是对世界文学创作的一次检阅和推动,给人许多意外的惊喜和收获。2013年门罗的获奖,为世界文学开启了另一扇敞亮的门,为短篇小说创作带来希望,注入活力。只要你是一个作家,或者是一个读者,都会有许多思考,受益匪浅。因为,这是一个家庭主妇不知老之将至创造的伟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