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批判莫言

(2013-03-31 10:32:17)
标签:

随笔

文化

(已发表)

自打莫言一出道,争议就不断,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一直到《丰乳肥臀》的横空出世,达到高峰。尤其是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大红大紫,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象征和标志,越加受关注,可谓盛况空前。这种关注,不仅来源于中国作家和读者的诺贝尔文学情结,更来自于对莫言作品的“挑剔”和“批判”。

获奖多日了,莫言的作品都卖得很好,包括赶印出来的《莫言文集》都是洛阳纸贵。但是“批判”仍然持续和发酵,由单个的言论加以聚合,很有些强势。由苏州大学毕业的文学博士李斌、南京大学毕业的文学博士程桂婷编的学术书《莫言批判》就是一个现象据称该书约请了国内学术界40余位著名学者和评论家撰稿,对莫言及诺贝尔文学奖进行了激烈而有学理性的批判。主要集中莫言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九点问题:1、醉心写脐下三寸;2、热衷写酷刑血腥;3、沉迷于丑恶事物;4、迷失于民间立场;5、放逐道德评判;6、漠视女性尊严;7、语言欠缺修炼;8、叙事不知分寸;9、写作限于重复。

咋看,表象上好像真是“学理性”的,其实不然。就批判的9个问题,就与学理没有多少关系,基本都是肤浅的技术说道。一个作家的作品,反映的是这个作家所具有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对民族苦难和不幸的反思。《莫言批判》恰恰背离了这个主旨,抓住细枝末节攻之,混淆视听。

虽然批评是批评家的事,但批评家的批评视点更应该比作家更高,不然批评个甚呢?何况不是批评,而是批判,其中“写酷刑血腥”、“丑恶食物”、“漠视女性尊严”等等,倒像是戴帽子,很难看到所谓“学理”。所谓“学理”,其实只是一个由头,一个表象。假设按照《莫言批判》中的学者和评论家们的看法来创作,那么莫言还是莫言吗?显然不是。莫言的作品早已面目全非,成为一堆文字垃圾。哪来的屹立世界文学之巅?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那为什么要批判莫言呢?

我想不外乎几方面因素:首先,想借莫言的光环出名。现今一般的学者和评论家要出名,事实上很难,哪怕出版几本学术著作,也只是如同打了水漂,不会留下印痕。批判一个家喻户晓的作家,尤其是莫言这样伟大的作家,就很容易吸引眼球,一下子就让读者记住了。这是一种讨巧的做法。莫言这道光环闪闪发亮,批判他的评论家是否也会沾上一缕星光呢?那倒未必。

其次,学者和评论家们的炒作。文学评论这东西,要策划一个好的选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看运气。莫言这样的作家,嚷嚷了几代人了才出现了一个,机不可失啊!一个人批判莫言,声音太弱,份量太轻,很容易被忽略。数十人聚集起来,人多势众,就有炒作之势,大家一起出名。当然,这样的炒作方式,已经过时,只要是读过莫言作品的读者,完全不会当一回事。

第三,学者和评论家们耐不住寂寞。文学评论是一个寂寞的门道。当今看文学作品的读者也不是像先前那样众多,而是每况愈下,从纯文学期刊的尴尬处境就可见一斑。文学的现状如此,评论的颓势就更严重了。一般读者,如果有谁还会读文学评论,那肯定是哪儿出了问题。在这样的情势下,文学评论的市场还有多少?于是,莫言一出现,学者和评论家们寂寞难耐的心境终于被激活。莫言,其实就是评论家们寂寞心境的催化剂。借助莫言,批判莫言,以证明评论家群体的存在。

批判莫言,实际只是一个噱头,看不到真知灼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