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不是教出来的
(2012-12-16 22:24:14)
标签:
文学随笔文化 |
文学创作这个东西,是意识的,讲的是天份,用科学的说法叫遗传基因。且这个遗传基因,还必须是文学的生活的。因此就很难讲清楚,甚至是讲不出来的。大学的中文系都设有文学课程,教学生欣赏文学、了解文学史、教授写作,教材一本一本的,理论一套一套的,逻辑程序都很严谨,好像无懈可击。一般来说,按照这样的教程设置,应该教授出一批好作家才是。可是遗憾的是中文系很难培养出好作家,就是一般的作家也很少。这是一种奇怪的教育现象。
读中文系的搞不了文学创作,就如同学自然科学的搞不了研究,做不了发明一样,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但现实结果基本如此。这就说明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性,用理论是无法讲明白的,或者只会是越讲越模糊,越不得创作要领,越离文学创作遥远。其中的根源在于人无法选择文学创作,而是文学创作本身选择人。
而中文系的教育恰恰与之相悖,是主观臆想。假设沈从文不是小学生,而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中文系,接受按部就班的所谓正规写作教育,那他肯定难以将湘西的人和事描写得那么真切自然,成不了著名作家,而仅仅是一名西南联大的写作课教授;假设鲁迅读的不是医科,而是文学,那他也可能是单纯的大学教授,而与文学创作失之交臂,创造不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还假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不是正儿八经只读过小学五年级,而是各门功课优秀,成了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那他就可能断送了文学创作的前程。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有很多,不必一一例举。当然,学习是必要的,交流是必要的,但代替不了一个人的天赋。
除了文学创作,科学技术都是可以教出来的。造核武器,造火箭飞机,造航空母舰等等,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明创造,按照程序步骤和要求,严谨认真进行,就会有成果。有一个成功案例,可以成批制造,机械化生产。程序要求正确,产品一般都不会有问题。那些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都是机器手在按指令忙碌,很少看到人的参与。这都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带来的结果。文学创作不同,按程序要求就荒唐了,电脑代替不了人脑,超越不了。
文学创作需要靠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教不出来,也学习不会。这是纯属个人天赋的事。一个没有文学天赋的人,就是一辈子学习文学创作,也是瞎子点灯白熬油,不可能有像样的东西,更不能成为作家。文学创作是先天就有的,不是来自后天的努力。我们通常说的“有感而发”,只有有天赋的人才能做到。这与“唯心论”无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