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需要重新审视自我
(2012-11-20 00:31:55)
标签:
文化随笔文化(已发表) |
在当下这个社会,学术明星可以说是学术界的骄子,职业之外,除了搞一些与学术沾边的演讲,还要被邀请做各种活动的嘉宾,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人就是这样,一出了名,就是公共人物了。开始时图个新鲜,人们总是哄着捧着。新鲜感一过,又总会移情别离,闹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使嘉宾们遭受尴尬和羞辱。
近日凌晨就有网友在微博爆于丹的料,说今晚在北大上演的昆曲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云云。
为什么要起哄呢?有网友表示:部分观众的不客气虽然缺少包容,也证明于丹的昆曲观并不为真爱昆曲的人所接受。早在2007年,于丹讲昆曲就被网友“纠错”。当时她在央视讲授昆曲心得《于丹·游园惊梦》,在用昆曲名段《邯郸记》为例来说明昆曲的梦幻之美时,讲到卢生被贬之地“陕州”,于丹脱口而出“陕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然而,就是这一解释被观众抓住了把柄。有戏迷表示,“陕州”根本不是现在的陕西省,而是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地名。于丹望文生义了!在这次被轰后,重新使于丹处于负面新闻的舆论漩涡中。不少人评论表示,自己早就对于丹不感冒,并把早前不满于丹讲论语、于丹讲庄子的“新仇旧恨”都一起算上。看来,对于于丹,北大学子的起哄仅仅是延续,而不是结束。
无风不起浪。仅仅就这件事而言,笔者觉得于丹这次被起哄,有几个因素是值得说道的:
第一,作为著名大学的教授,可能在一些学术领域多研究了一些,而在昆曲之类的艺术领域,有可能还很生疏。如果非把自己往里面挤,就等于拿自己的不足去自以为是,结果当然得不偿失。
第二,摸错了庙门。北大是什么地方?不是北师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人们的意识里,差别大了。北大的学子能服气?不起哄就不是北大了,而是于丹的北师大了。
第三,是主办方不懂事,或者就是给于丹设置了一个陷阱。本来是一场国粹欣赏,大家都是戏迷,包括于丹,但是偏偏只有于丹充当起了嘉宾,不仅座位安排最好的,还要上台给戏迷们谈感受,不是把于丹推到风口浪尖上了吗?看戏都搞特殊化,戏场成了名利场,戏迷们能信服吗?
第四,说明于丹的光环正在快速消退。当初的“热”也成昨日黄花。或者,观众更乐意接受的是站在大学讲坛上的于丹教授,而不是出现在各种场合、追逐名利并使之最大化的所谓学术超女。
第五,的确应该补充“能量”了。这些年为名所困,为利所忙,原先积攒的那点“家底”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不潜心搞研究,仅仅是吃老本,这样的起哄还会发生。现在的观众已经渐渐成熟起来,对所谓明星已经不会盲目顶礼膜拜,还真是不好胡弄了。恕笔者直言,几年前曾经听过于丹的讲座,以为可能受益匪浅,结果很失望。那样的讲座,可能只适合于高中以下或者基本对国学一无所知者,因为只是一般解读,缺乏独到的观点。对于一个大学教授,难道这不是硬伤?
其它原因还有,但这五点或许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