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需要重新审视自我

(2012-11-20 00:31:55)
标签:

文化随笔

文化

(已发表)

    于丹被称为学术超女,与易中天等学术超男们一道称雄央视《百家讲坛》,红极大江南北。于是,他们又有一个统称叫学术明星。明星者,就是一些出镜率很高,声誉远播,拥有很多粉丝的社会名流,比如歌星、影视演员等等。当然,学术超男超女们也在此列。

    至于学术,于丹易中天们因为是大学教授,职业就是教书搞研究,曾经是标准的知识分子。将学术与明星组合成一个词语,以代表这个群体的形象,不仅有别于歌星们,而且也可突出学者的“雅”来,不至于落“俗”。

在当下这个社会,学术明星可以说是学术界的骄子,职业之外,除了搞一些与学术沾边的演讲,还要被邀请做各种活动的嘉宾,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人就是这样,一出了名,就是公共人物了。开始时图个新鲜,人们总是哄着捧着。新鲜感一过,又总会移情别离,闹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使嘉宾们遭受尴尬和羞辱。

近日凌晨就有网友在微博爆于丹的料,今晚在北大上演的昆曲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云云。

    短短一篇微博,引发轩然大波,不乏名人参与,有人挺,表示作为学术明星的于丹,在昆曲大师表演后穿着短裙上台发言不合适,早该下课了;有人弹,如此粗鲁的起哄,不能体现北大学子的素质,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轰一个人,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

    按照微博的叙述,在这样的场合谁都会尴尬,不仅仅是于丹。至于主要情节的真实性,我想不值得怀疑,可能只是现场语言的使用上有出入。网友望星空的李凤仪在微博上说:北大百年讲堂的戏曲精品演出,十个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于丹上台谈观后感,结果还未开口一男士高呼于丹你下去吧,众人响应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一个真实情节,有几个版本,难以判断哪个更真实。但我想重要的是于丹的确被起哄了。

为什么要起哄呢?有网友表示:部分观众的不客气虽然缺少包容,也证明于丹的昆曲观并不为真爱昆曲的人所接受。早在2007年,于丹讲昆曲就被网友纠错。当时她在央视讲授昆曲心得《于丹·游园惊梦》,在用昆曲名段《邯郸记》为例来说明昆曲的梦幻之美时,讲到卢生被贬之地陕州,于丹脱口而出陕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然而,就是这一解释被观众抓住了把柄。有戏迷表示,陕州根本不是现在的陕西省,而是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地名于丹望文生义了!在这次被轰后,重新使于丹处于负面新闻的舆论漩涡中。不少人评论表示,自己早就对于丹不感冒,并把早前不满于丹讲论语、于丹讲庄子的“新仇旧恨”都一起算上。看来,对于于丹,北大学子的起哄仅仅是延续,而不是结束。

无风不起浪。仅仅就这件事而言,笔者觉得于丹这次被起哄有几个因素是值得说道的:

第一,作为著名大学的教授,可能在一些学术领域多研究了一些,而在昆曲之类的艺术领域,有可能还很生疏。如果非把自己往里面挤,就等于拿自己的不足去自以为是,结果当然得不偿失。

第二,摸错了庙门。北大是什么地方?不是北师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人们的意识里,差别大了。北大的学子能服气?不起哄就不是北大了,而是于丹的北师大了。

第三,是主办方不懂事,或者就是给于丹设置了一个陷阱。本来是一场国粹欣赏,大家都是戏迷,包括于丹,但是偏偏只有于丹充当起了嘉宾,不仅座位安排最好的,还要上台给戏迷们谈感受,不是把于丹推到风口浪尖上了吗?看戏都搞特殊化,戏场成了名利场,戏迷们能信服吗?

第四,说明于丹的光环正在快速消退。当初的“热”也成昨日黄花。或者,观众更乐意接受的是站在大学讲坛上的于丹教授,而不是出现在各种场合、追逐名利并使之最大化的所谓学术超女。

第五,的确应该补充“能量”了。这些年为名所困,为利所忙,原先积攒的那点“家底”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不潜心搞研究,仅仅是吃老本,这样的起哄还会发生。现在的观众已经渐渐成熟起来,对所谓明星已经不会盲目顶礼膜拜,还真是不好胡弄了。恕笔者直言,几年前曾经听过于丹的讲座,以为可能受益匪浅,结果很失望。那样的讲座,可能只适合于高中以下或者基本对国学一无所知者,因为只是一般解读,缺乏独到的观点。对于一个大学教授,难道这不是硬伤?

其它原因还有,但这五点或许是主要的。

    在北大被起哄,笔者想于丹是难受的。虽然她就此事的回应“语多谦虚”,但作为一个公共人物,没有比观众无视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更为伤心的了。正如她在微博中所说:“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就是这样一个表达一片真心的机会,观众也拒绝了。这说明“在长期经受宏大叙事和空洞口号的忽悠之后,人们现在已经厌倦了华丽的矫情,渴望回归朴素的现实关注和人文关怀———曾经口若悬河、处处收获掌声的于丹如今开始收获嘘声”。

  对此,于丹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学术明星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