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被认为是有钱人的事。因为慈善就是对别人给予,一个人没有钱,拿什么去施舍救济?比如,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富人陈光标,大把的撒钱,地震啦救灾啦,都做善事,一派轰轰烈烈景象。当然有些就不是善事,比如想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捐赠一栋别墅,结果莫言不吃“嗟来之食”,拒绝了。因为在物质上莫言不是需要帮助的人,而他自己不是还捐款3万元帮助家乡建设的吗?莫言怎么能接受呢?富人做慈善,以为是天经地义。而慈善本身,好像就与穷人不搭界。穷人都需要救济,哪有能力做善事呢?事实上,这是我们的认识上的误期。慈善是一种功德,与钱多钱少没有关系,表达的爱心友善,人间温暖。
对这个观点,笔者得用两个真实故事来说明。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福建石狮市。这个地方在一年前开了一家馒头店,称:“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贫困人群,不对外售卖,请谅解。如果你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在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流浪者、拾荒者,欢迎你来免费食用。”开始时人们以为是店家炒作,是想增加人气,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一年之后,免费馒头店还履行着承诺,每天平均送出1000个馒头。
一位环卫工人是这里的常客,他算了一笔账:“每天吃三顿馒头,可以省下3元钱,一个月下来就是90多元。”他说90多元钱可不好挣,因为一年到头不休息,每月报酬才1260元,除去自己花的,就剩不了几个钱寄回家。用吃免费馒头省下的钱,他可以多买一点生活必需品。这一年来,有多少人吃了免费馒头,免费馒头周济了多少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然,这笔开支也不小。至于人们猜测支撑免费馒头店是否有钱人,我想都不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馒头,温暖了多少人的心,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小馒头里蕴含的“大慈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安徽淮南。说这地方有一个乞丐叫“谢傻子”,70多岁了,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乞讨生活。虽然是乞丐,但从来不多要钱财,甚至有好心人多给了,还会找零。叫他“傻子”,就因为他家徒四壁,还收养了8个孩子。最奇的是他还学了多国语言,用英语在街上乞讨。近30年里,“谢傻子”将8个弃儿抱回家中,其中5个幸存下来。如今,已经成人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做了人妻。一个身无分文、靠乞讨为生的乞丐,却用挺拔的身躯支撑起真爱的高峰。这是什么品质?!
以上两个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是一般人物和弱势者。尤其是乞丐“谢傻子”,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平常被鄙视遭白眼是常事。但他们的善举和施舍,让人肃然起敬。其实,慈善真的与贫富无关,只与内心相连,是一种人生心态。作为用心慈善者,不一定非得家财万贯,只要心存善念,知恩图报,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持之以恒地回报社会,同样可以感动影响很多人,同样也能使自己收获快乐和满足。
不管是免费馒头也好,还是乞丐“谢傻子”,施舍的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善心。爱心不分贫富,社会才能温暖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